艾康劉少英羅莎莉
(1.海口經濟學院新絲路時尚體育學院 海南 海口 511127;2.海口經濟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 海南 海口 511127)
海南中部民族地區,是指以定安縣、屯昌縣、瓊中縣、五指山市、保亭縣、白沙縣6市縣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根據2019年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中部地區人口占海南總人數的12.57%,而少數民族人口占中部地區總人口的37.45%,由于該區域多山地、平原,對外交通不便造就了相對封閉的區域特點,使得該區域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相對完整、連續,保留了豐富的原生態體育文化資源。本文主要從海南省中部民族地區域特色出發,發掘與整理好該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并基于時代發展積極探索適宜的融合發展路徑與傳承保護策略,進行有特色、有限度和有發展規律的利用與現代開發,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和重點。期待通過本課題小組的研究,能夠在保護好海南中部民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同時,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發展路徑,為我國廣博而深厚的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提供可行性的借鑒。
經過了數百年的演變與發展,海南中部地區產生并演化出苗族花山節、軍坡節(公期)、海南黎苗族“三月三”、苗家姐妹節、龍水節,主要有爬花桿、踢腳、打鼓、跳蘆笙舞、斗牛、錢鈴雙刀舞、打鹿舞、頂棍、蕩秋千、穿藤圈、板鞋競速、高腳競速、攀爬椰子樹、獨竹漂、挑香蕉接力、摔跤、拔河、竹竿舞、珍珠球沙灘踩鼓、鳴鑼擊鼓、跳蘆笙舞、劃船、斗牛、賽龍舟、洗龍水等形式眾多、呈現內容豐富多彩的基于生產、生活化的民俗體育文化樣式。關于該區域的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與利用,目前主要依托國際旅游島以及海南自貿區(港)的建設,使部分能夠與現代旅游和地域特色高度結合與轉化的項目進行了現代化發展,主要發展路徑大致有以下兩個方向:一是興起了具有現代特色的民俗節日,如,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海南歡樂節;二是主要依托活動開展,如武術太極比賽、歡樂鄉村游、登山、高爾夫、射弩、騎馬、馬拉松賽、趣味龍舟賽、徒步、鄉村騎行、親水三項挑戰賽、橄欖球賽、叢林跑、水上沖關、漂流賽、潑水、打水仗、打水漂、打水鼓、過浮橋、潛水等具有現代氣息的民俗體育活動。海南中部民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源遠流長,民俗體育項目達60多項,集競技與娛樂于一體,主要依附于民俗節日進行,既體現民族性、地域性,又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具體資源分布見表1:

表1 海南中部民族地區民俗節日與民俗體育文化資源一覽表
經過本課題組大量的文獻檢索、專家訪談結果認為,由于當前我國在理論研究界存在全國性的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路徑研究相對不足,且文化體育局等組織單位的社會撥款和自身影響力有限,在當前2條主要發展路徑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主要方式,而經過各方的不懈努力,目前我省已經建立了省、市、縣3級保護體系實踐出了具有競爭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路徑。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中海南有9項,而2016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有12項,雖然申報成功率高達46%,但我們的絕對數量還是偏少,存在非遺能力建設不足的問題。而在現代應用開發環節主要依托當地政府,因此在發展進程中存在過度依賴旅游開發的傾向,為后續特色和有序發展帶來隱患。隨著海南島開發經濟熱,海南依托海景旅游,使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為了提升發展特色2006年海南省政府出臺《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旅游局等單位關于加強全省民族風情旅游點管理意見的通知》著重建設國際旅游島,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激勵與肯定下,海南省著重探索了一些國際通行的體育旅游項目開發,著重娛樂與旅游特色建設,在客觀上推進了海南省旅游與文化體育相關產業的統合發展。但根據本課題組的深入調研結果發現,當前海南省基于國際旅游島的民俗體育產品開發存在追求新奇刺激、游客參與度和旅游體驗的設計與改進,但卻缺少本土文化的參與與發展,從為后續競爭力的發展埋下了隱患,也并不真正利于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發展。
海南省中部民族地區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力結構是—政府—傳承人和民間公益團體組織三層結構,在資金支持上以政府資助為主,因此在民俗文化發掘和整理過程中存在以下典型問題:(1)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建設水平和能力不足,導致認識層面存在諸多不足,相應的保護與傳承法規、措施和資源專項發展政策存在巨大缺口;(2)傳承與保障機制缺乏,地域經濟發展要求和民俗文化相對封閉的原生態生存環境要求間存在沖突,使民俗體育文化流變與現代發展之間存在矛盾與競爭。海南省中部地區地理環境多山,經濟發展滯后,當地居民和政府具有特別高的商業經濟發展需求,使得海南省中部民俗體育文化主要文化生存的村落、傳承者和傳承氛圍在快速遭受歷史性破壞,特別是傳承人和傳承氛圍的快速萎縮,是當前該區域民俗體育文化面臨的最大危機。
“文化搭臺,商業唱戲”是當前我國各地民俗體育文化現代發展不可避開的一條主流發展路徑,因此海南中部民族地區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發展與整理也必須考量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現代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傳承,既“打好經濟牌”,又“不失發展特色”才是發展的根本出路。因此,探索海南中部民族地區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發掘與整理設想與構架,首先必須要立足民俗體育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提升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認知與發掘,探尋民俗體育文化與經濟開發間的均衡發展路徑。只有堅持文化內涵與民族特色,進行有目的、有節制的發展與旅游經濟的融合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當前我國多地體育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項目同質化嚴重、體驗成長能力不足、文化含量低和商業化濃重的弊端,真正讓民俗體育文化在發展中得到傳承,在融合發展中彰顯特色,鑄造好“文化靈魂”,提升海南旅游文化的特色和未來競爭力。
鑒于海南省特殊的地域環境和自然資源條件,旅游經濟是海南省目前最主要的經濟發展形式,因此探究中部民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的現代發展與傳承,就必須立足本地發展特色,實現融合發展,民俗體育文化只有賦予新的內涵和現代人文精神才能獲得時代發展活力,特別是探究民俗文化的發展化、傳承化及產業化的方向路徑,才能迎合“國際旅游島”的時代發展大潮。因此,我們應建立專門性組織,著重提升民俗體育現代發展研發能力,進行多視角、多領域的綜合研究與開發能力建設,特別注重以下三大方面的建設:一是,著重凸出海南民俗文化特色與特質,提升差異性與獨特性;二是,旅游資源開發尊重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規律與特質,突顯“文化靈魂”時代符號;三是,探索海南民俗體育文化理論發展體系,增強時代活力和發展內驅力。
本文以海南省中部民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做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海南省中部民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呈現形式、生存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發掘和整理,并基于此基礎上對其未來可行性的發展路徑進行分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