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致譚文星曾雁冰周淼
(1.河池學院體育學院 廣西 河池 546300;2.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6)
關于三江斗牛的起源,雖說法不一,但卻在當地的民間故事中多有提及:相傳古時有兩頭水牛跑去田里打架,踩壞了不少秧苗,主人只好拿未踩壞的秧苗去填補踩壞的秧苗,沒想到這一做法使得移栽的稻田大豐收,從此人們便學會了插秧。人們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跨越,便有了兩牛相爭的斗牛節。斗牛運動發展到后期,更是成為三江侗族宗族力量的象征。斗牛運動是一種動物類競技,且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深受各族人民喜愛。2007年金華斗牛被納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苗族斗牛被納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高安土城斗牛被納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數據化時代的到來,貴州黔東南、廣西三江更是將斗牛文化作為一張地方名片進行傳統文化的推廣,用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盡管各少數民族地區通過不同的傳承方式對斗牛運動進行保護和弘揚,但斗牛運動的傳承與發展路徑仍存在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三江斗牛運動的傳承現狀進行審視,對其發展路徑進一步思考并提出相應策略,旨在尋求適合三江斗牛發展的合適路徑,為三江斗牛運動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
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居次席,有“天開于子,地辟于丑”的說法。它既是古代人民勞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代文化的傳播者,在古代牛的詩歌和畫作數不勝數。作為斗牛文化素材,唐代杰出畫家戴崇的《斗牛圖》曾在當時產生了劇烈反響,這一畫作是古代斗牛的真實寫照。斗牛主要是以表演和爭斗兩種形式存在,表演與爭斗的相同點在于都是牛與牛在一定的場所進行拼斗,場面壯觀,過程精彩刺激。不同點在于前者在牛的選取過程中,注重其外觀,如,毛色整齊、光亮,頭大角尖,牛尾上不能有旋;而后者主要在于其技巧和力量的比拼,雄壯的體態是每一頭牛王共有的特征,呈現出一種“牛氣沖天”、“牛到成功”的樣子。無論是表演或是爭斗的形式,在整個過程中,斗牛都能給人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過去牛只是代表宗族的力量,為宗族的榮譽而參戰,現在宗族斗牛逐漸淡化,斗牛已經成為三江侗族節日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斗牛不僅是個人之間的爭斗行為,而至少是以家族、甚至村寨為單位進行的活動,這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群眾性聚合和節日期間互訪歡聚是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節日中共有的特點,這在三江侗族的節日中顯得尤為突出。精彩刺激的斗牛在三江人民的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有斗牛的地方就有歡聲笑語。三江侗族自治縣更是在縣城的“鳥巢”中建有專門的斗牛場,以斗牛為紐帶,讓外地的游客一睹斗牛的風采,讓當地老人交流生產心得,談論生活瑣事,為年輕男女提供相互認識的平臺,這也是三江侗族斗牛的魅力與意義所在。
(1)以村寨娛樂為主的傳承形式。
與常見的斗牛比賽不同,在三江侗鄉,斗牛有著“收獲豐收,寄托希望”之意,即文化內蘊。過去,斗牛由同宗族中的各家各戶輪流看管或專人看管,圈養牛王的地方干凈通風,人們稱其為“牛宮”。牛欄上還貼有“仁里今出大碰王,此地凝重勇猛將”之類的對聯,橫批為“百戰百勝”,可見侗民對斗牛之喜愛和重視。每年秋收之后,三江村寨之間會舉行村寨斗牛交流賽,皆由村寨中精挑細選出最強最具代表性的牛王出征,在賽前村在牛主雙方約定對手,按照雙方約定,斗輸村寨需要贈送10只彩虹豬作為彩頭,并以侗鄉“百家宴”等侗鄉最流行且屬最高互動禮儀的方式,款待斗贏村寨吃喝三天三夜,并通過這樣的方式增進侗鄉村寨之間的友誼互動,有利于村寨之間的團結與相互通婚。
(2)以比賽競技為主的傳承形式。
廣西三江縣已經舉辦了三屆國際斗牛比賽,一般采用循環淘汰賽,這種比賽對參賽斗牛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牛王的胸圍體重等指標都要達標后方有資格報名參賽,然后根據重量分為中量級、重量級和超重量級,再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選定對手,在一定的比賽時間內打敗對手,這對牛王的應變能力,對打技巧都是十分大的考驗。表1可得出結論:在2015年三江開展國際式斗牛比賽后,斗牛在全國開展的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加深,三江斗牛迅速在廣西其他地區流傳起來,這也成了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典型路徑。
表1 斗牛主要比賽活動統計表
(1)經濟全球化對斗牛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樣性使得封閉的三江侗族地區得以打開,傳統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斗牛文化還是需要借助旅游文化發展來推動,才能迅速發展。而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一大部分人的觀念轉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還停留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層面上,這也導致了斗牛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經濟全球化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人們對于文化的選擇更多,這無疑是阻礙三江斗牛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因素。
(2)過度商業化限制了斗牛的發展。
許多地方政府是靠“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來吸引外資,發展本地經濟的慣用做法,三江將斗牛作為地方招牌來宣傳地方文化、發展經濟本就無可厚非,但在其推廣的過程中是否考慮到其本身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是否考慮到斗牛發展與傳承的內源性因素,是否制定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這些問題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更多情況是政府利用民族文化大力修建旅游設施,如三江鳥巢斗牛場、三江平流斗牛場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斗牛公司、職業斗牛者的過度入侵,使得民間開展的斗牛活動受到影響,打擊了本地村、寨的斗牛熱情。此外還衍生出一系列的賭博、斗牛場上失控傷人的負面新聞。斗牛本身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還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3)復合型育種訓練人才匱乏。
在三江斗牛育種、訓練、斗牛的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就是人才培養問題。可以說,復合育種訓練人才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到未來斗牛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前景。雖然三江縣的斗牛設施和斗牛活動有所增加,人才培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既懂育種又懂訓練的專業人才嚴重缺失,懂得育種的老斗牛者都是村寨中的老年人,年輕人為了參與斗牛賽事,便會選擇從其他斗牛者那里購買斗牛,但他們缺乏養育和訓練斗牛的經驗,久之沒有后天系統訓練的斗牛便會失去參賽的能力。
(1)加強斗牛體系建設和市場運作能力。
從斗牛常態化、持續化、效益化發展入手,加強斗牛文化體系建設和市場運作能力,以區、縣、鄉、寨各級建立相應組織單位,有計劃、有組織地舉行斗牛活動,最終使得三江斗牛運動的組織制度化、時間節日化、風格地域化的三“化”格局。此外,政府要起到帶頭作用,在斗牛活動與經濟發展中統籌兼顧,可從旅客旅游體驗訴求、斗牛保護傳承、后代人可持續發展三方面著手。同時要加強市場運作,確保斗牛在產生可持續的經濟效益,也達到產業化發展的目的。斗牛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斗牛組織者通過銷售門票、斗牛飼養者獲取比賽獎金、售賣斗牛以及通過斗牛活動中通過服務獲得利益,此外通過虎牙、斗魚等一系列直播平臺也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益。
(2)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
要使三江侗族斗牛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摒棄重形式輕內容的思想觀念,地方政府、斗牛協會以及斗牛公司從具體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目前,三江侗族地區的斗牛發展在資金的投入、設施建設、活動形式等方面還處在一種混亂狀態中,很大程度上沒有達到要求,政府要努力為斗牛創造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并提供必要的物質、政策支持,在為人們從事斗牛提供便利,而不是直接插手并以獲得經沉效應為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調研,科學評估三江侗族斗牛在地區文化中的價值和作用;其次是要確定三江侗族斗牛中需要發展、保護、傳承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最后充分結合三江的自然文化、生態文化、歷史文化來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使得斗牛植根于三江的本土文化環境中。
(3)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人才是未來三江斗牛產業能否蓬勃發展關鍵之所在,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三江發展的基礎。因此,三江斗牛要在人才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通過實行開放式的人才引進戰略,吸引貴州凱里、江西高安等斗牛產業較為成熟的地方人才,并加大管理人才專項資金的投入,以此來扶持三江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整合斗牛資源,讓有經驗的斗牛者,培育出具有三江特色的斗牛,打造與其他斗牛具有不同特色的三江品牌。同時,鼓勵多方投入、支持斗牛公司和村寨聯合建立斗牛培訓基地,培養適應斗牛旅游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管理人才。
三江斗牛作為三江節日活動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它既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又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結晶,同時更是三江侗族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未來的國家發展布局中,多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各民族和諧共處、各民族協同發展”將是民族傳統活動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三江斗牛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手段,傳承斗牛運動的文化和精神是民族文化多樣化的重要體現,是深化民族團結的路徑之一,三江侗族斗牛文化應該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創造出體育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