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輕工職業學院 遼寧 大連 116100)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的多元化持續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提供新動力,體育產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發展產業,不但自身發展空間大,與其他產業的高度融合性又能不斷發掘和創造新的消費熱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報告中指出,當下我國體育市場繁榮活躍,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潛力加快釋放,體育產業規模已邁上新臺階。體育產業可以通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會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促進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同時,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增長點,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消費升級為體育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體育產業增加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進行體育產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該國家或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2006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為983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45%,到2018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增長至10078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10%。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21.4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體育行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會繼續逐步提升,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會越來越突出。同時,我國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的增加值在體育產業增加值中占比最高,但體育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最快。隨著體育產業從公共服務領域向個性化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展,人們的消費方式也逐步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消費轉變,預計體育服務業將持續成為體育產業最核心的增長點之一。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計算的居民消費支出,可以有效地反映居民的消費狀況。居民消費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于宏觀經濟發展水平,同時還受到居民收入、物價、消費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總量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為6302元,到2018年增長至25378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2.31%;同時,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18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較2013年下降8.97%,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消費結構正逐步從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轉變,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新的升級階段,人們更加注重追求高品質生活,消費需求逐漸趨服務化、多元化和個性化。但總體來看,供給不適應需求升級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消費潛力仍未完全釋放。
向量自回歸模型通常用來分析變量間的動態影響關系。因此本文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作為實證研究的工具,使用的模型結構如下:

其中t代表年份序數,p、q為滯后階數,μ為隨機干擾項。
選取2006-2018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X和居民消費水平Y序列,數據來源于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統計局。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并防止異方差現象,分別取體育產業增加值和居民消費水平的自然對數并分別記為LNX、LNY。運用ADF法對上述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LNX、LNY序列都是非平穩序列。一階差分處理后的DLNX、DLNY序列ADF值均小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DLNX、DLNY為平穩序列,滿足向量自回歸模型構建條件。DLNX和DLNY的經濟學含義分別為體育產業增加值的環比增長率和居民消費水平的環比增長率。
根據AIC與SC等準則確定該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為3階,因此建立模型如下:

判定系數R2=0.9465,模型擬合度較好;特征多項式根的倒數均在單位圓內,說明所建立的模型系統穩定。基于上述檢驗,可認為該模型符合基本假設且估計結果有效,可以對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
為觀察體育產業與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影響是如何傳導的,分別給予LNX和LNY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并觀察其脈沖響應。體育產業受到自身和居民消費水平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后,均表現出先降后升、10期后趨近于零的響應趨勢;體育產業受自身脈沖沖擊當期即產生響應,而居民消費水平對體育產業的影響則滯后1期,且響應幅度小于前者。居民消費水平受到自身和體育產業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后,當期即產生正向響應且響應幅度持續減弱,并分別在5期和4期的負向響應之后趨于零。以上結果表明:體育產業發展在短期內會拉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產業的作用存在滯后性,具體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會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體育產業的發展,在長期則表現為促進作用,但促進效果較弱。
為進一步評價體育產業和居民消費水平沖擊對各自變動的貢獻程度,對向量自回歸模型系統進行方差分解。居民消費水平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滯后1期,居民消費水平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方差貢獻率從第2期的10.6604%增至第6期的14.1408%,之后小幅波動并在第9期達到峰值14.4317%。體育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方差貢獻率在首期為71.9655%,之后波動上升并在第10期達到峰值76.0653%。該結果表明:體育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貢獻率較高,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較為有效拉動居民消費增長;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產業的發展的影響存在滯后性,且消費對體育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應尚不明顯。
研究結果表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但該作用較弱且存在滯后性,這是由我國發展仍不充分、不平衡,以及居民體育消費意識薄弱導致的。首先應保持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促進就業,不斷增長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其次,由于體育產業對地區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的需求,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針對這一現狀,一方面應通過宏觀手段協調區域差異;另一方面應豐富體育活動和體育服務形式,因地制宜,鼓勵發展本地化、特色化的體育產業;最后,加快應培養全民健身意識,培養居民參加體育運動和參與體育相關活動的積極性,擴大體育產業的群眾基礎,并合理引導居民體育消費行為,培養體育消費觀念。
實證分析顯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拉動居民消費增長,但該作用具有短期性。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2018年體育產業總產出中體育服務業占47.9%,體育制造業則占49.7%。體育制造業附加值低,在產業鏈中處于下游,在需求創造方面的潛力遠不如體育服務業;而體育服務業具有強滲透性和產業帶動性,可與旅游業、文化、表演、廣告營銷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發掘新的需求增長點。因此應加快推進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逐步淘汰產業中的低端過剩產能,促進體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同時鼓勵和引導高質量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探索體育產業與新科技的融合,不斷發掘和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從要素投入式增長向需求拉動增長模式轉變。
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健康的市場環境,而健康的市場環境依賴于完善的法律體系。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健全體育產業法律體系成為當務之急。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較為分散,且多為地方性立法,尚未形成有機統一的法律體系;而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出新內容、新趨勢,也需要相關法律來進行有效的市場約束。因此應明確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把握體育產業發展的需求,進而確定立法目標并指定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推進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的法律體系,形成內容和諧一致、形式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進而規范經濟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為體育產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體育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居民消費的升級既為供給側帶來了挑戰,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應保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積極培養居民體育消費意識,健全法律體系,為體育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鼓勵和引導體育產業走創新化和融合化發展道路,推動體育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不斷為國民經濟貢獻新的消費增長點,使居民消費與體育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