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特爾正式發售了代號為Rocket Lake- S的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其跨越式的性能提升讓很多媒體都大呼“游戲處理器王者回歸”。暫且先不說Rocket Lake- S是否擔得起“王者回歸”這四個字的沉重,我想到更多的,則是—英特爾的CPU居然已經走過50年的發展歷史了!
1971年,可以算得上CPU鼻祖的Intel 4004亮相,當時的4004還是4- bit的微處理器,內部總共集成了45條處理指令,每秒執行能力也不到5萬條指令,而頻率更是只有現在看來簡直弱爆了的108KHz,采用的是10μm制程工藝。這樣的性能在當時甚至還不如1946年出現的ENIAC,但4004的最重要的意義卻在于其在當時看來堪稱劃時代的高集成度—2300個晶體管被集成在了不到30克重的微小芯片中,這也為后來CPU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嚴格來講,如果要從40年前第一臺IBM PC的正式亮相才開始計算CPU發展歷史的話,8088或許才是成就英特爾在行業內“霸主”地位的最大功臣。而從8088開始,真正挖到了“第一桶金”的英特爾也開始確定了其在CPU行業內“呼風喚雨”的領袖級地位。
當然,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PC市場爭霸戰,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上游企業之間圍繞著CPU、GPU那是真的“斗”得不亦樂乎。就拿英特爾和老對手AMD來說,從英特爾Pentium、Core、Core 2 Duo到Core i產品系列,AMD也是不甘示弱以K6、K7、K8乃至后來的速龍、羿龍、鉆龍(毒龍)以及終極武器銳龍進行反擊。這一對“冤家”彼此之間經歷了頻率戰爭、核心之爭、超頻斗爭,最終還是回歸到了本源的能效之爭。這近30年的時間內,英特爾整體來看還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AMD羿龍面世后到銳龍處理器面世前這一段時間內,英特爾可以說是壓得A M D有些“透不過氣”來。在絕對領先的形勢下,英特爾似乎也有些“飄”了,在產品的研發進度上開始“擠牙膏”,由此也引來了眾多玩家的詬病,也為AMD的反擊滋生了發育土壤。果然,隨著銳龍處理器的面世,AMD再次重返了CPU戰場的前線,尤其是隨著第四代銳龍處理器的上市,“AMD YES”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特爾引以為傲的單核心性能上,AMD銳龍已經實現了超越,再加上AMD一直獨有的多核心以及性價比優勢,這無疑給了英特爾巨大的壓力。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擠牙膏”的產品戰略已經不可行,必須得有能與競爭對手正面硬剛的拳頭產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自身的頹勢,而Rocket Lake-S很可能就是在這種競爭的背景下面世的。
這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縱觀很多產品的發展都給人以“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感覺。同時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劇烈化與白熱化,更多、更好的新技術被體現在了新產品上,而廠商之間的直接競爭也徹底打破了“壟斷”的市場模式,讓更多玩家享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產品,無論是從性能上,還是從價格上,直接競爭形勢下最終受益的始終是消費者。所以,當我看到很多媒體對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發出“游戲處理器王者”的呼聲時,內心也有點想笑—這是不是應該先謝AMD呢?:)
對了,本期《微型計算機》也為大家奉上了詳細、全面的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評測,在熬了數個通宵之后,編輯部的首席評測專家“馬大帥”給大家帶來了這樣一個超大的專題,希望你們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