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材質堅硬的喬木,櫧在大眾眼里,頗為陌生。這種喬木,曾盛長于湘江中游的一個陸洲。這個今已無從可考的洲,因繁盛的櫧樹而得名櫧洲。
在湘江漫長的歷史中,曾形成過很多陸洲,又消失過很多陸洲。作為江中陸洲之一的櫧洲或已消失,或已與江岸連為一體,不再是洲。幸運的是,不管怎樣,它的名字流傳了下來。
南宋乾道三年十一月十日,在岳麓書院會講完的朱熹和張栻同游南岳,十九日離開衡山北上,二十三日到達櫧洲。在櫧洲,朱張二人作詩贈別對方,朱熹詩中的“泥行復幾程,今夕宿櫧洲”句,是迄今為止找到的最早記錄“櫧洲”這個地名的文字。
櫧洲演變成株洲,或與南宋某地方官吏的筆誤有關,此后屢屢以訛傳訛。少數有識之士,在其職權范圍內,仍堅持“櫧洲”這個正名,例如清末株萍鐵路在株洲設站,站名便是“櫧洲”。
不過,更易書寫和認識的“株”,還是笑到了最后。粵漢鐵路株洲至長沙段建成通車時,原來的“櫧洲車站”,改為了“株洲車站”。這之后,“櫧洲”徹底成為歷史。
駛入“株洲車站”的火車頭,見證了“櫧洲”的謝幕和“株洲”的興起,并把自己具有強大動力的基因植入了這個嶄新車站所在的土地。
誰都沒有想到,中國第一臺電力機車、第一臺交流傳動電力機車、世界功率最大的電力機車等數十個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從這里誕生。伴隨這些第一誕生于株洲的,還有中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中國第一枚空空導彈等近300個中國乃至世界第一。諸多的第一,不僅讓這個年輕的城市飛速發展,城區面積翻了近300倍,而且給整個中國的加速發展提供了動力。(摘自《瀟湘晨報》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