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文
產自太湖東、西洞庭山的碧螺春,頂級的干茶,1斤竟有六七萬個芽頭,堪稱中國嫩茶之最。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卷曲成螺,翠碧誘人,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用當地茶農的話說,“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湯色嫩綠晶瑩,清香經久不散。飲后體健目明,神清氣爽。
清末震鈞(1857-1918年)《茶說》言:“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自唐代起,古稱“功夫茶”“新血茶”的碧螺春,被列入“進貢茶單”,歲歲進貢朝廷,且遠銷全國各地及海外。在歐亞一些地方出土的陶罐、瓷器及銅質、錫質器皿中,曾發現有碧螺春的殘余。碧螺春以其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位居中國十大名茶前列。
所謂“自古名茶生峰頂,云霧疊翠日月星”,碧螺春品質絕佳,得益于四大天時地利:一是地理之利。碧螺春生長在海拔600至900米的山坡上,年平均溫度15.5至16.5攝氏度,再加上光照充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有著絕佳的生長環境;二是土壤之利。碧螺春生長的土壤豐厚松軟,屬酸性或微酸性砂土,最適宜茶樹生長;三是間植之利。碧螺春茶樹和桃、李、杏、梅等果木交錯種植,一方面,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另一方面,茶樹與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讓碧螺春擁有了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四是炒制之利。其制作方法,以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的嫩芽為原料,在特制的鐵鍋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用抖、抓、壓、推、揉、搓等“六動”手法炒制,完全保持了茶葉的原味。
(摘自《人民政協報》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