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蘇
多年前我曾經采訪英國一些家譜學家,聽他們講的故事,看家譜學愛好者為自己家族畫的家族樹,我發現,“富不過三代”比“三代造就一個貴族”更普遍,很難找到富過四代的家族。是什么導致這種向下的流動呢?首要原因是后代出了敗家子,或者沾染上惡習。
有個姓氏為耶德爾的貴格會教徒家族曾在英國約克郡富甲一方,當地還有一條以他們家族姓氏命名的道路。要想富先修路,在任何時代都是致富的律條,耶德爾家族的第一代托馬斯在18世紀靠開鑿運河、販賣羊毛發了財。1808年,第二代大衛出生,他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浪潮,在家族企業中增加了棉紡織企業。這時家族開始出現分裂。大衛的一個兄弟執意要娶非貴格會家庭的女孩,被逐出家門;其他家族成員有的酗酒,有的賭博,直接后果就是他們的下一代失去了一切。第三代是大衛的兒子威廉,出生于1836年,他成年后也參與到家族生意中。19世紀后半葉,英國國內的棉花工業和羊毛貿易逐漸衰落,大衛和威廉父子不得不把家族的錢投入其他行業,但收益都不好。到大衛去世的時候,家里已經沒有任何現金,只留給威廉一屁股債。
顯赫一時的家族陷入貧困,家族成員會發現,他們在故鄉被孤立了。為了還債,也為了遠離勢利眼、開始新生活,他們往往選擇最容易操作的辦法,那就是賣掉房子,搬到更便宜的地方。便宜的社區意味著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尤其是教育,于是陷入惡性循環。威廉離開約克郡去了西海岸的馬恩島生活,家族自此開始跌落,到第五代跌至社會階梯的底層。
家道中落還有時運不濟的外部原因,比如行業的衰退。19世紀鐵路運輸興起后,18世紀的交通主力運河運輸就一蹶不振;蒸汽機提升了遠洋船業的運力,從而能夠進口大量廉價的羊毛商品,而同樣受益于蒸汽機的紡織業卻因此大受打擊,耶德爾家族的遭遇就是一例。
比如政治動蕩。十月革命后,沙皇家族的成員要么被處死,要么逃到世界各地。一位俄國公主在英國做清潔工,王子成了油漆工,他們的女兒在英國長大,境況稍好一些的,成為醫院里的秘書。不是俄國人也會受牽連,很多英國人投資烏拉爾的金礦,蘇維埃政府沒收了所有外國投資者的資產。
比如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吞噬了歐洲的財富,徹底改寫了歐美富人排行榜。
“階級固化”這個詞越來越時髦。面對很多社會問題,人們都粗陋地將原因歸結于社會結構僵硬、階級封閉。但社會學家告訴我,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延續,正是因為它處于相對開放和流動的狀態。真正考驗社會開放、健康程度的指標,不是向上流動的速度,而是向下流動的速度。我們之所以只愿意討論“向上走”,只看見逆襲成功者,原因很簡單:從金字塔上摔下來的失敗者無足輕重,對殘酷勢利的社會來說,他們最好被遺忘。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