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亮
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豬肉價格已連續10周下降,同比下降23.7%。可以說,生豬產業環境已進入“舒適區”,后期豬肉供應會越來越寬松。這輪超級豬周期給了我們強烈的警示,凸顯出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性:要把生豬生產提升到更高位置上來,建立健全支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最根本的是要抓基礎母畜和規模經營主體這兩個關鍵。
產能恢復并非一日之功,價格回落更是來之不易。2019年8月起,10多個部門打出生豬穩產保供政策組合拳。2019年9月和10月起,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先后開始觸底反彈。直到2020年6月和7月,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才先后實現同比增長。截至目前,生豬產能已恢復到正常年份的95%以上。所謂正常年份是指2017年,這一年是近年來生豬產量最高的年份。按照目前勢頭,今年下半年生豬存欄即可完全恢復。之后再過三四個月,存欄增量轉化為出欄增量,月度出欄量也將完全恢復。
要維持基礎母畜的存欄量,保護農民養殖積極性。在前期行業虧損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維持基礎母畜存欄量,這樣后期市場價格也不至于過高。2010年到2014年,國內肉牛養殖積極性不高,牛肉供應持續偏緊,價格上漲了3倍。農業農村部門此后連續多年在14個主產省份實施基礎母牛增量擴群項目,遏制了肉牛生產下滑勢頭,價格保持了穩定。今后對生豬養殖來說,要以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為核心調控指標,加強監測預警,保住能繁母豬底線存欄量,設定分級調控區間,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的自動觸發機制。(摘自《經濟日報》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