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建筑行業飛速發展,建筑行業在施工過程中,相應施工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建筑裂縫問題尤為突出,后澆帶施工技術應運而生。通過掌握后澆帶技術工藝,提高施工效率,從而保證建筑質量,建筑行業向前邁進一大步。本文包含后澆帶技術概述,及其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具體應用。
關鍵詞:建筑施工;后澆帶;技術工藝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化改革,建筑行業也正緩步向國外進發,在不斷試錯和發展中,建筑施工工藝萌生了后澆帶技術,這一新興之秀在建筑領域得到普遍應用,特別是其在具體施工操作中發揮的作用。后澆帶工藝的應用解決了墻體裂縫等常見問題,提高了建筑的穩定性;對其進一步探索,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為未來建筑領域的開辟奠基。
1 建筑施工中后澆帶工藝的概括
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相應的后澆帶技術應用不盡相同,不同后澆帶相輔相成,以保證建筑施工期的進度。包括以下幾種:第一是,主樓的高層與裙房的低層出現沉降差,后澆沉降帶是其對應措施。第二是,阻止鋼筋混凝土體積減小是后澆收縮帶的功能。第三是,溫度改變對混凝土造成的反面影響,均為后澆溫度帶的應用范圍。
2 后澆帶技術在施工中的重要功能
2.1降低沉降對建筑的影響
確保建筑的穩定性,是發揮建筑施工技術作用的重要原因,而地基是建筑穩定的基礎。以形態、結構和土質等條件為依據挑選質量好的地基,為后續后澆帶技術施工提供有利條件。當出現以下情況:地基由硬質材料巖石層、卵土層等組成,沉降范圍小,建筑主樓與低層樓基相連,是使用后澆帶技術的典型案例,其原理是通過維持房屋的各受力點平衡,得到穩固的整體結構。反之,沉降差過大,表現為主樓與裙房高度落差大,地基材料有彈性,可持力,存在較大壓縮范圍,說明建筑物不易傾倒,居住安全得以保證。上述情況形成鮮明對比,清晰地表明后澆帶發揮功能所需的特殊條件。
2.2緩解溫度對建筑的影響
溫度對建筑物的影響不可忽視,但因混凝土在冷卻的過程中,會伴隨著體積的變化,當再次受熱時體積又會變大,這樣反復的變化對工程造成很大的影響。選擇事先預計混凝土體積變化的時間段,然后預留出部分空間,再加后澆帶,從而避免溫度變化導致建筑施工期的延長和建筑材料的浪費,減少施工狀態的混凝土產生剪應力,保證材料結構和房屋形態穩定,不輕易發生變化 ,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資源利用率最大化。還有一大亮點是,利用后澆帶對各部分的裂紋進行修補,避免第三方介入對房屋進行修補,在壓縮生產成本的同時,增強了結構的整體性和房屋的美觀性。
3 后澆帶技術分析及應用
3.1后澆帶重要操作的分析
首先,對會出現的裂紋的部位進行精密的計算,從而測量并計算所需后澆帶的長度。在對房屋進行設計時,就需要提前留出后澆帶的位置,從整體結構考慮,確保其寬度適當,在發揮功能的同時,不打破建筑整體的平衡狀態。建筑物裂縫的長度通常來說是一定的,再根據不同房屋的特征,提前留出裂縫空間,并注意裂縫的大小變化,把控其對建筑的影響。
其次,按照科學嚴謹的流程進行建設,嚴格把控混凝土的澆筑時機,規范后澆層操作。但實地操作中存在變數,因為后澆帶的位置不可任意改動,不然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此時就需要高水準的工程師,通過全局把握,巧妙的調整施工順序,平衡各受力點,把控各個后澆帶的距離,以發揮其最好的功能。
最后,后澆帶工藝也是一種美學工藝,讓房屋變得更加美觀。在初步凝固時清理各種垃圾,防止垃圾進入后澆帶影響其性能的穩固,其次,從細末到整體完成一系列施工過程中,避免出現墻體中氣體膨脹的現象,減少后期的建設成本;在每一階段工作結束后,對部分材料是否科學利用進行檢查,保證修整成果達到預期效果,后澆帶能夠持續性發揮保護作用。
3.2應用后澆帶的注意事項
第一,避免混凝土出現裂紋。通過上述可知,后澆帶規劃是通過嚴密的計算得到的,需工程師提高工藝水準,從而發揮后澆帶超前的保護功能。后澆帶的規劃應以混凝土受溫度影響產生剪應力和出現體積變化為依據,預留出可收縮體積,以充足位置消耗剪應力,減少裂紋產生。
第二,減少沉降量。后澆帶規劃應該全面考慮,減小主樓與裙樓之間的沉降度,提高樓層的安全度。經過嚴謹的測量與計算,按照既定的流程完成工程,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對于個別后澆帶的位置設定,需要各方負責人討論決定。
第三,維持建筑受力平衡。后澆帶的使用要按嚴格的流程,混凝土形態未穩定時,其位置不能稍加改變,以確保房屋結構的平衡。若房屋形狀發生變化,打破受力平衡狀態,采用后澆帶技術的部位至關重要的。分析并確定適當的部位,然后按流程進行后澆帶施工,達到調整房屋受力的效果。另外,提前留出后澆帶位置,增加接觸面積,使其與混凝土連接的更加緊密,出現平面斷層現象,有利于后續修補工作的進行,也保證了其受力減小,維系建筑平衡狀態。
第四,保證裂縫中鋼筋相連。工程施工中會出現鋼筋分割的操作,但由于需要進行后澆帶操作,保持房屋結構穩定,應事先從全局把握,墻體內鋼筋的切割以便利后續修整流程為前提,減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以發揮后澆帶操作的最大優勢。
第五,保證后澆帶整潔美觀。為了后澆帶操作的順利進行,混凝土冷凝前進行攪拌和振蕩操作,減小材料密度對后澆帶位置設計的影響。澆筑后澆帶時,需要與未完全凝固的混凝土成九十度夾角,并且鋼絲網與混凝土的牢固連接。然后利用相應手段進行檢測,在確保其堅硬程度能夠達到后澆帶應用標準后,利用高品質材料、高素質人才,按流程進行施工,最后清除建筑生產垃圾,得到堅固美觀的建筑。
4 總結
通過上述的探討可知,后澆帶工藝技術是建筑領域應用的主流技術,要注重該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做到不斷的創新與超越。盡管在實地應用中受不可調控因素的影響,但只要做好充分的規劃,采取積極科學的技術操作,聘用高質量的工程師,打破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利益,而放眼于社會、國家利益,收獲到高品質的建筑物的同時,企業也得到的可持續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柏恒. 建筑工程中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探討[J]. 低碳世界,2021,11(1):124-125.
[2]陳旭. 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及施工注意事項[J]. 智能城市,2020,6(23):85-86.
[3]王燕妮. 淺談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與施工技術[J]. 建筑?建材?裝飾,2020(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