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瀟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活動主體,以滿足人民群眾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活動。在實踐中,群眾文化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組織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對于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特點
群眾文化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貫穿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之中,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質量均大幅度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新變化,新時期群眾文化發展呈現出諸多新特點。
(一)豐富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人民對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以往的群眾文化活動,多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范圍小,形式單一。新時期群眾文化的活動范圍更廣泛、文化內容更豐富、文化形態更多樣,其觸角延伸至文化發展建設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群眾文化活動與當地的重大活動、重要節日聯系起來。比如高淳縣的“螃蟹節”、豐縣的“蘋果節”等與江蘇省文聯的專業文藝志愿服務團合作,由專業人員為活動策劃、組織主題性的惠民演出或展覽。同時,在活動形式上,把群眾文化活動從表演藝術延伸到視覺藝術,延伸到攝影、書法、美術、影視等各種藝術門類,極大地增強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二)服務性
為人民服務,這是群眾文化的著力點和關鍵點,更是新時期群眾文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經過長期發展,群眾文化融合在公共文化建設之中,構建了緊密的基層服務網絡,在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切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滿足群眾需求、提升群眾文化素質、促進區域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當前各個地市單位組織舉辦的“惠民文藝活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等,知名藝術家深入生產生活的一線舉辦惠民演出,不僅建立了較為知名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而且培養了眾多頗具本土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服務團體。
(三)時代性
只有與時代同頻共振,群眾文化才能蓬勃發展。活動要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積極反映群眾“兩個率先”進程中的新成就、新輝煌,反映人民群眾的新形象、新風尚。尤其是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經典和紅色文化,日益成為新時期群眾文化發展的“主旋律”。此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群眾文化既要“量”,更要“質”。只有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才能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越來越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出現了知名藝術家或獲得獲國家級獎項的節目,并且與群眾合演合作,這些藝術家和節目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深刻影響著群眾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的創作也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滋養。兩者互相影響,融合作用,共同促進當地的文化事業發展。
(一)夯實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即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深層次的認同。文化認同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形成與個體的生活實踐、文化觀念、行為習慣等具有密切聯系。群眾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借力地域文化的觀念認同,有效鞏固區域內群體對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發動群眾,在體系化、規模化的文化參與中,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高品質文化作品,實現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在服務中創新傳承
對于基層文化管理和服務部門來說,在群眾文化服務中融入地域文化特征,能夠更好地調動群眾、服務群眾,“接地氣”讓群眾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同時,通過面向群眾的文化服務,讓本地的生態、習俗、傳統、歷史等文化特征,結合時代需要進行再創作,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創作的主題和內容,有利于新時期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三、新時期群眾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策略
(一)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促進群眾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必須要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由于每個地方的語言、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群眾文化活動的安排,相關部門應當堅持老百姓喜歡什么就組織什么,把組織的名家精品節目與當地組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節目相結合,深挖地域文化中的時代主題,讓群眾成為文化表達的號手,成為文藝創作的主角,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生力軍,使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當地群眾口味。比如在承辦國家級文藝評獎活動時,地方主辦單位可以爭取上一級單位的支持,將地方群眾文藝作為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和展示部分,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受益。
(二)突出地域特色,整合文化資源
同質化是當前群眾文化創作中的一大弊病。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只有根植本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內在特性,用更符合時代審美的手段進行包裝,突破資源壁壘,實現資源融合,打造適應群眾需求的文化精品,才能夠在千篇一律的群眾文化創作中突圍。例如張家港的長江文化藝術節,將目光投向“長江”這樣既有鮮明地域特色、又具有廣泛文化特征的文化主題,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圍繞“非遺”“文物”“文旅融合”做文章,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此外,還可以利用名人效應,借助歷史文化名人或當代名家名流的影響力,來增加活動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短視頻火爆的“微時代”,以此為引爆點,不僅能夠提高群眾參與度,還能夠提升宣傳效果。
(三)建立健全評價和激勵制度
群眾文化創作不同于專業的文化產品生產。在堅持思想引領的前提下,梳理分類,引入多元評價方式,比如觀眾投票、網絡支持等。這也有利于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構建完善的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
對于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將文化惠民與藝術采風等活動相結合,對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突出的藝術家給予表彰,并將藝術家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情況納入相關榮譽、獎項的考核評選,激勵專業藝術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同時也讓藝術家在群眾的掌聲中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感覺和藝術價值。
結語
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是文化事業的重要建設者。群眾文化與地域文化相輔相成,互相依賴,互相影響。將兩者融合互通,發展創新,方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
馬瀟,現供職于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創作和舞臺藝術研究。郵政編碼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