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英
關鍵詞:玉米種植;高產技術;病蟲害防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產品需求量持續增加。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應用價值以及使用價值均比較高,為了實現玉米種植的增產增收,必須深入研究分析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掌握各個生產要素以及產量影響因素,做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淘汰傳統種植技術與模式,推動玉米種植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高產玉米種植技術
1.1選種
玉米種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玉米種植的產量以及質量,為保證玉米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苗的整體成活率,在挑選種植品種時,優先選擇抗病能力強、產量高的優質品種,例如現階段常見的隆平206、鄭單958 、 農大108、中科玉505等品種。在選擇玉米種子時,需要挑選飽滿、粒大且不存在病蟲害問題的品質,挑出存在發黑、殘缺以及過小等情況的種子,確保玉米種子的整體純度,相同品種的玉米種子不應當摻雜其他品種,避免影響到種植的純度。需要剔除種子中的雜質,確保玉米種子的發芽率[1]。
1.2種子處理
播種之前需要做好玉米種子的相應處理。為保證玉米種子的活性,提高整體出苗率,需要做好種子的晾曬工作,一般晾曬3到4小時左右,不僅能夠達到消毒作用,還能夠預防種子的黑穗病等。其次,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種子的包衣處理。種子需要利用藥物做好包衣處理,以此來預防病蟲害問題。包衣處理中,需要控制藥劑的比例,并且充分的攪拌種子,控制種子自帶的病菌,增強玉米種子的整體抗病蟲害能力。完成種子的包衣處理之后,需要做好發芽測試,保證種子的發芽率達到87%以上之后便可以種植,發芽率如果不足便需要及時地更換種子,確保整體出芽率。
1.3整地
需要做好種植土地的翻整作業,玉米種植區域需要做好深耕翻整操作,嚴格控制土壤的翻整深度,保持在20到25厘米之間,提高種植土壤的整體透氣性,保證玉米根系的正常發育。完成土地的翻整之后,需要進行7到14天的曬田操作,利用紫外線來殺滅土壤當中的病原菌與害蟲蟲卵等,有效的預防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在整地操作中,需要及時清理田間的石塊、前茬作物根莖與地膜等各類雜物,為玉米種植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1.4播種
為保證玉米種子的快速發芽與正常生長,需要保證溫度以及水分等生產要素的合理管控,要求嚴格控制玉米種子的生長溫度,種子萌發階段要求溫度最低保持在6到7℃左右,幼苗的適宜生長溫度需要保持在10到12℃范圍,玉米種子的生長期間必須保證充足水分的供給,保證種苗能夠快速生根,確保幼苗的健康成長。
為保證玉米種植的產量,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播種方法,例如常見的點播以及條播,點播之前,需要做好開穴作業,保證覆土的有效性,要求合理的設計行間距。而條播主要利用工具來完成開溝作業,種子均勻播撒其中,隨后完成有效的覆土。需要注意的是,緊湊型玉米種子,每畝的播種量需要保持在55000株左右,而稀植大穗型的玉米品種,每畝的播種量需要保持在44000到46000株左右。要求嚴格控制播種的深度,保證玉米種植的產量,根據土壤墑情以及玉米種子等因素來規劃播種深度,盡可能保持在4到6厘米左右,不可以超過10厘米。
1.5田間管理
1.5.1施肥管理
玉米施肥可以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基肥為主,搭配種肥以及追肥等,每畝玉米田農家肥的施用量保持在40噸左右。在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利用350千克的磷酸二銨以及160千克的尿素來配置基肥加以施用。種植過程中的追肥主要以尿素為主,采取穴施的方式,玉米的根部周圍開挖小坑,施用適量的尿素。規模化種植可以利用機械完成高效的施肥作業,保證施肥的效果。
1.5.2查苗補種
玉米種植的田間管理過程中,需要重視以及做好查苗補種操作。種植人員需要時刻關注玉米的長勢,在出現苗種缺失的時候及時的做好補苗操作。補苗操作中,可以把稠苗移種到缺苗的位置。種苗過稠的位置需要做好有效的間苗操作,確保種植地的透光性與間距,保證種苗的充足生長空間[2]。
1.5.3除草管理
玉米苗長到4厘米的時候,需要做好田間除草作業,可以利用人工拔草與噴灑農藥結合的方式進行。為避免除草藥劑對玉米生長以及種植土壤等造成影響,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噴灑農藥,嚴格控制藥物的用量與頻次,選擇天氣晴朗無風的天氣噴灑,避免藥物霧氣造成環境的污染等問題。此外,在玉米生產的各個時期必須做好相應的管理,例如玉米的幼苗期必須確保玉米苗水分的充足供給。壯苗期需要做好適當灌溉以及控制肥力作業,保證玉米的正常生長。
2、病蟲害防治
2.1葉斑病的防治
葉斑病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葉片與葉鞘等部位,葉斑病的初期葉片會形成水漬狀的青灰色斑點,隨后擴大到葉片兩端,形成青灰色的大斑。防治不及時的情況下,極易造成葉片的枯死情況。針對玉米葉斑病的防治,首先需要選擇抗病能力高的玉米品種,保證基肥的充足施用,增強玉米幼苗的整體長勢。種植人員需要定期的清理田間雜草,做好適當的中耕,優化種植條件。在收獲玉米之后,需要及時的清理田間土地,做好玉米秸稈的處理。可以采取輪作機制。葉斑病的發病初期,可以噴施75%濃度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以及20%濃度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連續用藥3次,每次噴施的時間間隔保持在10天左右,保證玉米葉斑病的防治效果[3]。
2.2紋枯病的防治
紋枯病的發展速度較快,具備傳染性,極易造成玉米的減產問題。紋枯病主要危害玉米靠近地面的葉鞘以及莖稈等,嚴重破壞玉米的輸導組織,導致玉米植株無法正常的輸送養分與水分。一般情況下,紋枯病主要發生在玉米植株根部位置,出現暗綠色的水漬狀病斑,隨后發展成云紋狀的大病斑。針對玉米紋枯病的防治,要求必須保證玉米品種的合理選擇,嚴格控制種植密度,做好田間排水工作,合理控制田間的相對濕度。在發現玉米紋枯病之后,要求及時摘除玉米植株的病葉,葉鞘等部位需要涂抹適量的藥劑。玉米根部可以噴施50%濃度的苯菌靈可濕性粉劑以及50%濃度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連續噴施2次,每次間隔7天左右的時間。
2.3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屬于常見的玉米蟲害問題,幼蟲會采食嫩葉葉肉,3日齡的幼蟲啃食玉米植株,對玉米的長勢以及產量造成直接的影響。針對玉米螟的防治,可以利用赤眼蜂以及黑卵蜂等天敵來控制玉米地內玉米螟的基數。每畝玉米田內投放數量控制在15萬頭。還可以利用害蟲具備的趨光性特質,在田間安裝必要的黑光燈等,誘殺玉米螟成蟲,以此來達到玉米螟的防治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社會對玉米種植產量以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玉米種植的增產增收,要求必須做好玉米種子的選擇與處理,運用高效的播種技術,做好田間管理,嚴格控制水肥管理,增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增強玉米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保證玉米植株的正常發育與健康生長,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慶豐.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1(8):2.
[2] 胡大華, 潘峰, 謝捷君.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 南方農業, 2021, 15(21):2.
[3] 王曉立. 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