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曉 馬建(通訊作者)
摘 要:自然環境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環境訴訟的類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環境損害鑒定成為環境訴訟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并且成為環境訴訟的關鍵性證據。因此,對環境損害進行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為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環境;訴訟;環境損害;鑒定
我國對民事訴訟法的內容進行修改后,環境訴訟類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環境訴訟過程中需要進行環境損害鑒定。從訴訟法學角度對環境損害鑒定進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構建環境損害鑒定法律規范體系,從而為我國環境損害鑒定的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1.環境法學研究概述
1.1環境
環境是指周圍存在的條件。各個領域對環境研究也不同,因此對環境的定義也存在差別。在生物學和歷史文學等領域對環境的定義都不同,本文研究的環境是在環境學范圍內,其定義是圍繞人類并且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空間資源以及物質條件,同時還能夠滿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世界,本文研究主要是指自然環境。
1.2環境法學
對環境屬性的分析和認同,能夠認識到環境法學分屬于自然學科和人文學學科交叉,并能夠體現出環境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使得環境問題能夠成為社會問題并且能夠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這就需要科學工作人員通過學科知識的互補和融合,利用自身知識系統的專業優勢對環境科學進行研究,不能將環境局限在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范圍之內。法學是將人的行為作為基礎和核心來實施研究的社會學科分支,法學研究者應了解環境的屬性,并且本著尊重和認同的態度,并且將變動性屬性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對人的行為對環境變動性的影響進行分析,實現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通過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使其對環境保護賦有一定的法律責任,以此來確定法學在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
2.環境法與環境訴訟
2.1環境法律規范的界域
環境法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將研究的成果以法典的形式頒布,從而為法律適用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環境法律規范的界域,是法律范圍內對依法環境保護制度確立。環境法律規范的界域具有顯著的特征,能夠將環境保護法研究范圍由單一部門向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部門進行拓展,使環境保護受到多個領域的重視,在整個人類活動的范圍內人對環境的行為進行規范,并將此作為法律保護的重要依據。環境法與環境訴訟的法律基礎是當環境權利依法確定后,權利受到損害后依靠自己或者是非訴調節不能恢復時,實施的最后保障,所以,環境權利法律規范的健全和完善,為環境訴訟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基礎。
2.2環境保護法典
環境保護法典屬于系統性的法律文件,同時也是當前現行法律的系統化表現形式,最初的法典出現在德國和法國,法典作為法律規范的具體變現形式被很多環境研究學者認可和接受,并成為一種系統化的法律規范形式。我國環境保護法典具有一定的中國特色,且具有法律的基本形式和要件。由此,使得環境保護法學研究和環境保護不僅局限在特定的法律范圍內,而是與其他法典一樣具有同等效力。環境保護法律規范界域和法典具有相似點,二者的研究范圍都是在環境法律規范內,其不同是法律規范界域是從內容上來進行劃分,環境保護法典是按照部門法作為標準來進行劃分,從而確定法律研究范圍。因此,可以看出環境保護規范的界域相對較為寬泛。環境訴訟是訴訟雙方參與的情況下,由于環境權受到侵害,而對侵權行為按照法律規范進行審理,并最初裁決的活動。
3.環境訴訟中的環境損害鑒定
環境訴訟是由人民法院在訴訟參與的情況下對侵權和犯罪行為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科學合理的裁決。通過提供可靠的證據來證明侵權行為和危害性等成為當前訴訟的核心內容,環境損害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環境損害鑒定提交的主要目的是證明環境損害的實際,能夠使訴訟構成完整的證據鏈條。環境損害鑒定的方法不能是經濟或者法律等其他手段,而只能是國家規定的技術手段,如果不符合規定的鑒定方式在環境訴訟過程中時不具有法律依據的。環境損害鑒定通過提供的鑒定材料能夠在法庭上判斷構成環境損害的事實。當前我國環境損害鑒定體系還不夠完善,包括鑒定的主體不明確、鑒定的技術標準缺失以及鑒定的范圍模糊等問題,同時還存在鑒定階段理論準備不充分等,嚴重影響了環境損害鑒定的時效性。
4.環境損害鑒定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
環境損害鑒定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鑒定過程中需要具研究人員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的同時,還需要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這樣才能保證環境鑒定結果的可靠性,所以在環境損害鑒定過程中應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首先,構建環境損害鑒定的法律框架,環境損害法律框架的構件能夠為鑒定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其次,還對環境損害的鑒定法學理論依據進行詳細的闡述,環境 ? 損害的鑒定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具體的鑒定實踐活動,這是保證環境損害鑒定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力量依據,如果沒有法學理論依據作為出發點,那么環境損害鑒定工作也無從談起。最后,應制定科學完善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環境損害鑒定技術要求。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框架非常必要,如果沒有法律框架作為基礎,那么環境損害鑒定工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也會受到多方質疑,且不具有權威的法律效力。
結束語:
環境損害鑒定法學研究模式的確定,能夠從理論層面對環境訴訟和環境損害鑒定進行研究,并且通過構建科學的法律規范體系,為我國環境損害鑒定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據。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環境損害鑒定的研究和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環境損害鑒定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和完善,如環境鑒定的主體不夠明確,鑒定技術標準不夠科學,鑒定理論依據不充分等問題,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將這些問題解決,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宋禹廷, 梁榕源, 王池,等. 參與度規則在環境損害鑒定中的應用探索[J]. 法醫學雜志, 2020, 36(04):04.
[2]薄曉波. 《民法典》視域下生態環境損害歸責原則及其司法適用[J]. 中州學刊, 2021(03):04.
[3]尹晶, 任哿, 劉祎,等. 司法鑒定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中的應用初探[J]. 證據科學, 2019, 027(003):315-324.
[4]戴鑫, 劉中梅, 裴兆斌.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現狀及問題分析[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