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萱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以“一帶一路“為銜接,人們之間除了經濟來往更密切,人們的思想精神層面的交流也變的更加豐富多彩。本篇文章通過分析中國小提琴作品《慶豐收》一帶一路的交流價值,不僅僅更好的將世界各國人們聯系起來,也將我國更好的展示給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中國小提琴;一帶一路交流價值;《慶豐收》
前言
2019年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因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宴會廳內,高朋滿座。在主題為《絲路綻放》的文藝演出中,我們的經典樂器——小提琴與室內樂《慶豐收》旋律熱烈歡快,極大程度上表達了豐收時節勞動人民的喜悅之情。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各族人民心心相印、攜手發展的美好愿望,祝福“一帶一路”合作開啟新征程,繪就更美畫卷。由此可見,中國小提琴創作出的優秀作品為各國之間更好的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讓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變得更加的密切,本篇文章研究更加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小提琴《慶豐收》創作背景及意義
《慶豐收》是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張靖平于1958年創作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作品描寫了農村豐收季節熱鬧的情景,音樂主題來自西北民歌,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嗩吶和戲曲音樂的元素。樂曲雖短,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慶豐收》是張教授在小提琴如何民族化實踐出的經典,他的作品充滿激情,熱火朝天。這些作品都是小提琴音樂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具有很完美的藝術價值。涉及到國際交流,其實在我們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保持友好頻繁的交流,舉例而言,嗩吶、琵琶、楊琴都是波斯傳入中原的,那個時候就有音樂文化交流的碰撞,之后中原這邊再經過一些本土化的調整,之后帶有胡字的樂器,基本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蒙古族)傳入,實際上唐朝的時候,這種交流就很頻繁了,很多文人在自己的文字中也都有進行記載,這都體現了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密切性。
小提琴《慶豐收》的重大意義在于:一是,通過小提琴《慶豐收》這樣的音樂作品可以有效的構建高質量的“一帶一路”,當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疫情的交織疊加下,加強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一帶一路”合作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復蘇,而作為溝通交流表現的重要形式,民族音樂化可以積極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在探索新型全球治理體系的實踐中不斷取得新進展同時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好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通過小提琴的西方形式和中國傳統的音樂曲結合,可以全面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音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線索,原生態的音樂,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當然時代在發展,每個民族都在共同進步,有些傳統的生活習慣都改變了,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難免也會隨之改變。借助“一帶一路”平臺,我們的音樂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掌握豐富的運弓技術,契合的和接觸點相結合,這對于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來說,記錄和保存民族音樂的同時,賦予現代樂器的色彩這種東西非常有價值,所以這種創新傳承的方式應該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絲綢之路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全國各行各業好像都在策劃與此戰略相關的舉措,包括音樂界在內,許多相關絲綢之路的研究、創作與表演都在付諸實施。而小提琴演奏的《慶豐收》可以有效豐富絲綢之路交流形式。因為在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現實中,絲綢之路沿線豐富多彩的音樂資源,以及在甘肅以西絲綢之路沿線上音樂中所體現出的異樣風情,這些都在強烈地吸引著中國的音樂家們。
二、《慶豐收》在一帶一路交流應用
(一)線下精品音樂會的召開
中國小提琴經典作品《慶豐收》在克羅地亞普拉舉辦的“絲綢之路”中國民謠音樂節的延續和升級。該項目繼續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為路線,通過“千年古韻”、“絲路弦音”、“歐陸華章”、“中西合璧”四個篇章,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國際水準、可持續性的精品音樂會。同時輔助多元化的中國民族文化、北京地域文化展示以及創意市集等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實現中國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家走向世界,推動文化出口貿易和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音樂節在曲目編排方面完美融合了世界音樂、古典音樂、地理音樂的跨界合作。此外,《慶豐收》作為民族特色作品,其在舞臺設計上,用燈籠、中國結等具有東方傳統氣息的民間裝飾,在視覺上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絲綢之路”中國民謠音樂節在克羅地亞的順利演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找到了世界文化認同的屬性:依托文化交流基礎,拓展海外商業演藝市場,讓歐洲主流觀眾走進劇場進行了消費,為中國演出機構挖掘海外市場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發展路徑。
(二)線上平臺合作交流溝通
除了線下的音樂文化交流,現在借助發達的科技技術和信息技術,憑借互聯網平臺就可以完美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示給世界各國。舉例而言,騰訊音樂與環球網聯合打造了“一帶一路”上的中國音樂大型海外文化交流活動,兩大平臺帶著從央視清流綜藝《經典詠流傳》中精心甄選的20首繪入經典詩詞和當代音樂元素的國樂新經典,這些都是經典文化的傳承。通過線上互聯網平臺的展示,以中國小提琴經典著作《慶豐收》為代表,一經播出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這種線上線下交流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方式,這此交流更好的造訪一帶一路上的沿線國家,助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出海,為世界音樂增添中國味道。
三、結論
在密切交往和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交流。只有文化相互交流和影響才會豐富世界文化,音樂民族化變得更具有創新性和繼承性,借助“一帶一路”這個平臺將各個國家之間的人們聯系起來,具有真切的實踐交流價值,透過音樂來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讓國外人在見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將中國更好的推向世界。
項目:《龍江地域特色音樂曲庫歸集與舞臺作品訓練研究(HSDSSCX2021-62)》
作者簡介:姜雨萱、女、1997.4.14、黑龍江省尚志市、碩士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器樂表演(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