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制約性因素;關鍵問題;制度
衡陽市在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發展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在農業方面有比較好的基礎,從新時期農業發展角度來看,有必要推進和加快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從而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糧食主產區,衡陽市在加快農村產業融合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應及時發現問題、研判問題,從制度層次加以完善,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一、衡陽市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的制約性因素
(一)觀念落后
衡陽市農業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進程加快,但是仍然速度較慢,達不到預期的產業融合目標。觀念的落后會影響人們不敢邁出新的一步,不利于各個產業的快速融合與發展,也會影響到衡陽市農村經濟的突破式發展。
(二)資本短缺
就當前來看,資本流入農業產業較少,大量資本爭先涌入工業、第三產業中,以加快科技研發、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以及服務水平的提升,相對來說,農業的融資環境較差。結合農村產業融合最為常見的農產品加工行業來看,其融資渠道較窄、融資前景不佳,因此也不利于此類產業的發展。而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的發展較為分散,無法集中優勢資源,農民個體很難取得融資貸款。
(三)規劃滯后衡陽市在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是沒有及時挖掘其他產業資源,缺乏必要的規劃,無法為農業產業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導致其他產業融入農業產業的主動性不強,總體發展較為滯后。雖然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但是鄉村旅游的整體服務功能存在建設的滯后問題,一般只能服務短途游客。
(四)實力不強
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呈現出產業分散、規模小、實力不強的特點,很多小型作坊、合作社各自為政,甚至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而且雖然當前農村電商蓬勃發展,但也大多是以“個體”銷售為主,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形成規模化產業,難以打出衡陽地方特色品牌。
二、衡陽市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的關鍵問題
(一)農業產業模式生成
一方面,衡陽市有一定的農業加工業基礎,因此,有必要推進農業與第二產業“輕工業”的深入融合,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開發特色產業,比如建設村辦、鎮辦企業,關閉不符合生產加工標準的小作坊。另一方面,衡陽在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休閑農業模式,如農家樂、采摘園、特色養殖等,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拓展,生成新型農業產業模式。
(二)農產品電商發展
衡陽市農產品的銷售已經開啟了信息化時代,農產品電商模式實現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必要支持。關鍵是,在農產品電商發展過程中,應真正發揮出電商的優勢,提供高效快捷的運輸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特別是農產品在運輸途中可能出現質量問題,售后處理態度和速度都直接影響到二次銷售及產品口碑。
(三)農業服務功能拓展
衡陽市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還應解決服務功能拓展的關鍵問題,拓展農業產業融合之后的相關服務功能,包括銷售服務、體驗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就業服務等等,由此可以促使農業產業融合進一步發展,吸引更多從業者參與到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大潮中,也能夠拓展農業產業經濟發展。
三、衡陽市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的制度完善策略
(一)制定政策引導,轉變發展觀念
衡陽市在加快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應制定相應的支持性政策,以引導相關從業人員轉變發展觀念。在新經濟背景下,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實際上具備一定的客觀基礎,比如比較好的資源基礎、交通便捷、人口較多,在此基礎上更加需要政府政策性的調控,以促使人們轉變觀念,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思路。
(二)出臺融資政策,優化融資環境
為了推動衡陽市農業產業融合,應盡快出臺融資政策,以優化融資環境,提供更多的資本投入政策支持,引入更多的外界資本投入,具體包括支持大型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休閑農業實現招商引資、加快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在打造地方農業品牌的基礎上進行招商引資,從而加大資本投入,促使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速度的加快。
(三)制定長期規劃,形成品牌路徑
衡陽市在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應制定長期規劃,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通過有規劃的發展來構建地方農業品牌,包括農產品品牌、鄉村旅游品牌等,以聚攏優勢資源,實現集約化的發展。想要發展好一個品牌,需要充足的前期規劃調研和數據分析,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來收集和分析資料,并深挖區域特色,讓衡陽市農業品牌走出一條特色路徑,形成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品牌。
(四)優化稅收政策,鼓勵規模發展
衡陽市有必要優化稅收政策,以通過一定的稅收優惠來鼓勵農業產業融合之后的規模化發展,避免再出現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堅決杜絕產品質檢不過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再從事生產,及時抓整改、促提升,盡快鼓勵鄉鎮成立規模化的農業產業融合企業,從而快速招商引資,建立生產線,優化企業結構,提高產業效益。
四、總結
衡陽市在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農業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不同類型進行融合,所得到的產業效應是不同的,這需要結合衡陽市本地的實際情況來開展,不能盲目融合。衡陽市有必要在政策制度方面加以創新,優化融資環境,促使地方品牌發展,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明星. ?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長效機制[J]. 區域經濟評論. 2020(03)
[2] 楊晶,丁士軍. ?農村產業融合、人力資本與農戶收入差距[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06)
[3]李云新,戴紫蕓,丁士軍.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戶增收效應研究——基于對345個農戶調查的PSM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4)
[4]劉貫春. ?金融結構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傳導機制——基于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雙重視角的研究[J]. 財貿經濟. 2021(06)
作者簡介:
蔣淑玲(1972-),女(漢族),湖南衡陽,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教授,主要從事會計教育與區域經濟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度衡陽市科技局指導性項目《衡陽市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問題研判與戰略步驟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