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玉芳 東梅
關鍵詞:“帶頭人”;農村發展;鄉村振興;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農村常住人口越來越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成為農村常住人口“主力軍”。“帶頭人”對農村人口回流有著積極作用,以發展地方產業吸引農村人口的回流,提供就近就業崗位,農戶可就近就業,以減少勞動力的外流,達到農村人口“聚氣”的理想預期。“帶頭人”以自身力量為紐帶引領農戶,共謀發展,在規模經濟中獲利,富足農戶的口袋與腦袋,其創新的發展模式會鼓勵與培養更多本土化的“帶頭人”。
1. 文獻回顧
1.1農村“帶頭人”相關文獻
大多數的學者都將農村“帶頭人”細化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彭躍指到農村致富帶頭人特指能夠發揮帶動作用的人,同時他們的資本規模優勢明顯,從事領域廣泛,對市場經濟的適應力強,也代表著農村先進生產力[1];黃志堅則是綜合之前其他學者的定義后,將其定義為:從事涉農生產,且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具有特殊人力資本,個人有企業家精神,能夠實現自主創新,通過率先致富而后帶動農戶,引領和支持當地農民,還在公益事業方面有所建筑,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貢獻的人,并推動了社會發展[2];賀星平認為,其是農村中的“先富人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他們有著“催化劑”、“推進器”、“領頭雁”的稱號[3]。
本文中所提出的農村“帶頭人”包括農業企業家、農村基層干部、“鄉賢”群體以及有對農戶有帶動效應的人群。其中,“鄉賢”是指在農村地區有德行、才能、聲望,同時被本地村民所敬重的賢者。他們組成了當地文化,推動了地方發展,督促相關秩序規范的建立,維護相關秩序[4]。
1.2 農村“帶頭人”的人力資本方面相關文獻
李永岳指出,人力資本是個人通過對各方面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來定性分析人力資本[5]。李建民綜合前人的分析,指出人力資本有個體與群體之分,且存在差異,他給出的人力資本定義是:對個體而言,人力資本是人先天所具備知識以及后天獲得之合。對群體而言,人力資本是指存在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群體每一個人體之中,后天獲得知識、技能、能力及健康等之合[6]。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發展方面的成果低于發達國家,由發達國家對農業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視程度證明,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民素質,積極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還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7]。
1.3農村致富帶頭人對農戶收入方面的影響相關文獻
費緩緩將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更加的細化為,將年齡固定在18-40歲之間,率先致富且成為新型農民的主體,且能夠支持和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的農村青年。他們為村民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市場信息,向村民宣傳致富門路、幫助村民拓展銷路、幫助當地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村民拓寬增收渠道[8]。
2.農村“帶頭人”作用研究
農村“帶頭人”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顯著的作用就是帶動經濟發展,其表現為農村“帶頭人”的信息的傳遞作用、對周邊農戶的幫扶作用、以及帶動地方發展作用。
2.1 農業相關信息傳遞作用
農業政策制定推廣之后,農村“帶頭人”為降本增效的目的,往往會第一時間研讀相關的政策制定,去探尋有利于自己的農業政策方針,主要表現為研究其政策具體是哪些方面。他們對政策主動了解的行為,增加了農業政策在該農村地區的關注度,因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農戶能夠積極關注相關農業政策,或從“帶頭人”口中了解到適合的相關農業政策,從而用運到農業生產活動中,使農戶能夠向政策“借力”。
2.2 勞動力就業幫扶作用
農村“帶頭人”帶動周邊的村莊中的愿意務農的勞動力加入,減少了一部分閑置的農村勞動力,為周圍的農戶提供了就業幫扶。例如:施記圈村返鄉置業的范志偉創辦了鹽池縣鑫宏養殖專業合作社,整合本村7個灘羊養殖園區,吸納76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養殖業,帶動入社社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在有效盤活村里現有資源的同時,為村集體合作社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他率先創辦了高沙窩首家電商服務站,拓寬了灘羊銷售渠道。2018年6月份他又創辦了綠牛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并兼任董事長,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將為貧困家庭安排100多個就業崗位。
2.3 賢能人才引領作用
“鄉賢”作為農村“帶頭人”中的特殊人群,其帶動作用不可忽視。“鄉賢”是指本鄉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被本地民眾所尊重的賢者。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與資金資源,懷著一顆想要致富的心,帶著對農村的情懷,尋找農業致富道路。如,“鄉賢”帶頭人——趙福義。自擔任大圪垯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趙福義立足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準入點,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到壯大村集體資金200萬元,創立了大圪垯村集體股份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本村種養業及農產品生產、銷售,每年為90戶入社家庭提供2.2萬元的發展扶持資金,每年創收村集體10.8萬元。他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的幫扶基礎,積極與駐村幫扶單位神華寧煤集團溝通交流,認真調研,深入謀劃,探索新農村發展之路,先后爭取到幫扶資金988萬元,為本村新建日光溫室6座、打機井5眼、購買青儲聯合收割機等設備6臺,為種養殖戶節省農業生產成本7.2萬元,加快推進全村農業向機械化現代化發展,實現了集體增產、群眾致富的發展實效。
2.4 發展創新示范作用
農村“帶頭人”的創新引領,大多還通過企業或合作社表現出來。如,中民新能鹽池200兆瓦光伏復合發電項目位于寧夏自治區鹽池縣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高沙窩光伏園區),由中民光扶(寧夏)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目前項目已建成并網,具備投運條件。光伏電站建設征用土地 4.6 萬畝,涉及3個行政村1461戶436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84戶916人,兌現補償費 1. 47億元,惠及農戶200多戶,收入最高的農戶人均達28萬元,最低的也達到了13.4萬元。2016年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在9個村莊實施了光伏美麗新村建設項目,惠及農戶 716 戶,并在南梁新村安裝了分布式發電系統,農戶在20年內每年可獲得3000元的發電收益。以農村“帶頭人”為首的創新隊伍在現代農村中蓬勃發展,他們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創新發展模式與思路、創新產業鏈之間的互通聯動,以創新帶動周圍農戶的發展。
3.“帶頭人”在現代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3.1 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上發揮把脈定向作用不夠。
當前,農民對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他們對鄉村振興的期望主要表現在產業興旺、村莊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村務透明、鄉風文明、家庭增收等,尤其是期盼能夠享受政府及社會的各類惠農補貼政策,確保家庭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生活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早日達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但是,部分農村“帶頭人”對于國家政策,自身了解不透、掌握不夠、領悟不深,對待當地的村莊規劃前景把握不準;對本村擁有的資源及存在的短板不了解;對當地農戶的基本需求不清楚。綜合來看,農村“帶頭人”在強化農業產業支撐、支持就業創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限銜接等方面把脈定向作用發揮不夠。
3.2 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發揮引領導航作用不夠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事關提供鄉村就業機會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當前農民最盼望的是有合適的掙錢項目,最關心的是產業振興。一方面,農民希望村和社區有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帶動他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另一方面,農民希望產業振興能為其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持續增加收入。面對新要求,一些農村“帶頭人”存在著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發展視界不寬、致富思路不清、創新點子不多、發展能力不強,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工作干勁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基層帶頭人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3.3 在做好群眾工作中發揮組織領導作用不夠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農民群眾對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訴求不斷提高,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這些都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發揮組織領導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村干部發揮作用的實際情況與這一新要求不相適應,有的服務群眾意識淡薄,對貧困群眾的訴求無動于衷,導致出現一些群眾上訪情況;有的對鄉村振興中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政策學習不深、掌握不透,依法依規開展說服教育不到位,凝聚民心作用發揮不力;有的村務財務公開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群眾的正當利益,使農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擁護打了折扣。
4.發揮農村“帶頭人”作用機制的政策建議
4.1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吸引“帶頭人”
“帶頭人”在選擇發展地區時,會綜合多方因素進行選擇。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突出地區特色,如交通網絡的暢通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鮮明特色的地區特色,沒有好的道路交通,產業難以聚集,換句話說,“帶頭人”難以被吸引,高額的運輸成本使產品的成本增加,產品經濟收益降低。而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大力投建小規模范圍內的物流中心,也就是農產品交易市場。對剛起步的“帶頭人”,銷路尚未暢通,產業發展處于摸索階段,而農產品交易市場中的相關信息的交流,將拓寬農產品銷路。
4.2 政府牽頭,多方獻力打造農產品風險預警
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幫扶其發展的重要一步。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是農業發展中經常面對的風險,其損失結果難以預估。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由政府牽頭,聯合相關行業的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的預警市場風險。另一方面,面對自然風險,“帶頭人”應積極主動的加大農產品的研發創新,加強產學研之間的溝通,改良優化農產品抗風險性。同時,完善相關農業保險機制,降低“帶頭人”與農戶的自然風險。
4.3 完善農村“帶頭人”服務體系
在創業培育上,以各級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教育機構需要建立健全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培育計劃,安排符合當地實際,與地方主導產業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培訓內容,針對農村致富帶頭人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教育。對已入庫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進行跟蹤管理,及時淘汰與農村發展目標逐步背離的“帶頭人”,積極吸納、引進新型優秀農村優秀人才,同時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建設農村“帶頭人”間的溝通機制,建設創業共享平臺,促進經驗分享、信息交流,最大程度地挖掘致富之路。
4.4 強化對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政策
通過賦予農村青年平等地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機會,吸納優秀的農村青年加入村級組織、村干部隊伍等方式對領頭雁進行政治激勵;通過舉辦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評選活動對領頭雁進行道德激勵;通過設立培育專項基金對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進行經濟激勵,多方面滿足當下青年對求富、求發展的極大渴望。
參考文獻:
[1] 彭 躍 湖南省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育問題分析:[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2007
[2] 黃志堅 農村致富帶頭人成長因素和作用分析:[D].江西:南昌大學,2007
[3] 賀星平.論農村致富帶頭人與農民收入增長:[D].黑龍江:東北林業大學,2003
[4] 謝開勇,謝 寒.西部生態環境治理中鄉賢群體的價值分析與開發:[A].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06
[5] 李永岳.新型農民創業教育問題研究——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5
[6] 李建民.人力資本通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33
[7] 劉鳳仙,袁方,黃建軍,王艷紅.河南省“十二五”農業現代化模式創新研宄[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114
[8] 費緩緩.角色扮演理論視角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發展研究——以天門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