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朋,秦玉金,任少魁,劉恩會
(1.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100013;2.中煤科工集團沈陽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撫順113122;3.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 撫順113122)
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煤礦安全標準工作起步較晚,1980 年初原煤炭工業部才在技術司下設標準化處。2001 年成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2006 年成立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安全生產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其下設煤礦安全分技術委員會負責煤礦安全生產標準的管理和制修訂工作[1]。2008 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部委共同編制了《2008—2010 年全國安全生產(主要工業領域) 標準化發展規劃》,旨在初步構建起涵蓋煤礦等12 個領域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框架[2]。2017 年,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安全生產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構建起更為完善的安全生產標準體系[3]。我國煤礦安全標準工作經過長期探索與發展,目前已進入全面提升階段。為深入了解煤礦安全標準現狀,推動標準化戰略在煤礦領域內的實施,現對煤礦安全標準進行分析研究。
煤礦安全標準研究為標準制修訂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專家學者對煤礦安全標準的研究主要有:
1)標準對比分析。翟京[4]將MT419—1995《液壓支架用閥》標準與老標準和歐洲標準進行了對比,分析出新標準的進步以及不足;高鵬等[5]分析研究了國內GB/T 38632 煤礦井下防爆電氣標準與國際IEC 60079 標準之間的差異;戎明彥等[6]將國內外煤礦安全檢測檢驗標準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我國檢測檢驗標準中的不足;郭文娟[7]將我國煤礦井下防爆膠輪車制動系統標準與相關的國際、歐洲標準進行了技術指標對比,指出有關標準對于煤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針對單個標準開展研究。孔令剛[8]對煤礦用非金屬瓦斯抽放管標準開展了試驗研究;郭紅光等[9]探討了將PM2.5 粉塵治理標準引入煤礦井下的可行性。
3)構建標準體系。王國法院士[10-11]介紹了煤礦支護設備與圍巖控制技術標準體系,還建立了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框架;曹志國等[12]構建了煤礦地下水庫技術標準體系;張勇等[13]論述了煤礦安全檢測檢驗標準體系。
綜上所述,我國煤礦安全生產標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舊標準的對比、國內外標準的對比、標準的試驗研究和標準體系的構建,未見對我國煤礦安全標準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
共收集梳理了1982—2019 年之間發布且現行有效的煤礦安全標準853 項,分別從標準級別及性質、發布年份、標準針對風險類別等多個角度進行統計和分析。
適用于煤礦安全工作的標準主要包括GB 國家標準、MT 煤炭行業標準、AQ 安全生產行業標準以及NB 能源行業標準。其中MT 煤炭行業標準排第1位,共計548 項,占64.2%;GB 國家標準排第2 位,共153 項,占17.9%,;AQ 安全生產行業標準排第3位,共125 項,占14.7%;NB 能源行業標準數量最少,僅有27 項,占3.2%。
煤礦安全標準中強制性標準249 項,占29.2%,推薦性標準604 項,占70.8%。GB 國家標準中的強制性標準數量較推薦性標準少9 項,MT 煤炭行業標準中的強制性標準遠少于推薦性標準,兩者相差392 項,AQ 安全生產行業標準中的強制性標準較推薦性標準多73 項,NB 能源行業標準中全部為推薦性標準。
按照年分統計了我國累計發布煤礦安全標準數量與百萬噸死亡率的關系,兩者之間總體呈反向關系,可以看出隨著煤礦安全標準發布數量的增多,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逐漸降低。煤礦安全標準有效促進了我國煤礦安全水平的提升。累計發布標準數量與煤礦安全統計直觀圖如圖1。
圖1 累計發布標準數量與煤礦安全統計直觀圖Fig.1 Visual chart of cumulative number of published standards and coal mine safety statistics
將我國煤礦安全標準按5 年1 個階段進行了統計,煤礦安全標準按發布年份統計分布圖如圖2。
圖2 煤礦安全標準按發布年份統計分布圖Fig.2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t of coal mine safety standards by year of issue
由圖2 可以看出1982—2000 年我國煤礦安全標準發布數量呈快速增加趨勢,而2000—2005 年標準發布數量出現明顯下滑,隨后在煤炭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2006—2010 年標準發布數量達到頂峰,2010 年以后又出現了連續下滑。各行業標準中,MT煤炭行業發布標準數量變化趨勢與總數量變化趨勢一致;AQ 安全生產行業標準代號獲批時間較晚,于2004 年獲批后發展迅猛,但隨后標準發布數量出現下滑。NB 能源行業2016—2019 年共發布了20 項煤礦安全標準,其中19 項集中在2018—2019 年發布,發布標準數量劇增。
我國現行煤礦安全標準大都是2010 年以前發布,經計算平均標齡為14.9 年,而我國《國家標準管理辦法》中規定國家標準有效期一般為5 年,此外《標準化法實施條例》中規定,標準實施后的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5 年,可見我國現行煤礦安全標準普遍存在標齡過長現象。
2.3.1 標準體系梳理
我國煤礦安全標準體系根據煤礦類型、生產環節和風險類別的不同可劃分為4 個子標準系統,22類標準,煤礦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如圖3。整體來看煤礦安全標準體系橫向上囊括了井工煤礦、露天煤礦2 大煤礦類型和綜合基礎、職業健康與衛生2 大保障類型,縱向上覆蓋了從地勘、設計到建礦、開采、閉礦等煤礦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圖3 煤礦安全標準體系Fig.3 Coal mine safety standard system
1)綜合基礎子標準系統是煤礦安全管理方面的通用規定,對煤礦生產全過程提出總體要求,對其它標準的制定起著指導作用。可劃分為3 類標準:煤礦管理通用類標準、地質勘探規范類標準、礦井設計規范類標準。
2)井工煤礦是我國煤礦主要類型,也是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針對井工煤礦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類別,將井工煤礦子標準系統劃分出了建井安全、頂板(沖擊地壓)、礦井通風、瓦斯防治、粉塵防治、火災防治、水害防治、爆破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阻燃及防靜電摩擦和礦山救援12 類標準。
3)露天煤礦子標準系統較為簡單,可劃分為3類標準,對應露天煤礦生產過程中的露采工藝、邊坡穩定和露采機電安全。
4)煤礦職業病危害因素較多,職業健康與衛生子標準系統可劃分為4 類標準:職業病危害通用類、作業環境安全類、個體防護類、職業病鑒定類。
2.3.2 按照風險類別統計分析
煤礦安全標準按風險類別統計情況如圖4,井工煤礦子標準系統中包含的標準數量最多,共計748 項,占總數的87.7%。與井工煤礦相比,露天煤礦因系露天作業,安全隱患少,安全風險較低,因此建立的安全標準數量較少,目前露天煤礦子標準系統中僅包含9 項標準。綜合基礎子標準系統和職業健康與衛生子標準系統分別包含62 項和34 項標準。
圖4 煤礦安全標準按風險類別統計分布圖Fig.4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t of coal mine safety standards by risk category
在各類標準中電氣和機械類安全標準數量較多,合計341 項,而礦井設計規范類標準和露采工藝類標準數量最少,分別僅有1 項。這是由于煤礦井下安全條件復雜,機電設備種類眾多,且設備安全技術指標要求嚴格,因此需要大量標準為機電設備生產制造、檢測檢驗工作提供支撐。
針對煤礦5 大災害,我國現行標準220 項,其中瓦斯防治類標準最多,共77 項,這和瓦斯多年來一直是煤礦“第一殺手”,是安全標準制定工作的重點有關,該類標準為有效減少煤礦瓦斯事故發生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1)標準整體約束力不強。目前煤礦安全標準中強制性標準數量遠少于推薦性標準,對于直接影響從業人員安全健康的標準若不設為強制性標準,則不能引起企業重視,不利于監管部門開展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也不符合煤礦行業作為高危行業高度重視安全工作的定位。
2)標準技術性和時效性滯后。我國煤礦安全整體水平相較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現行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相關國外標準的數量也較少,部分標準中技術指標要求低于行業最高標準;對比ISO 標準每5 年復審1 次,平均標齡為4.92年,而我國現行煤礦安全標準平均標齡是其3 倍,標準老化程度嚴重,復審修訂工作滯后。
3)部分類別標準數量不足。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有關粉塵、火災、水害防治和礦山救援類的標準數量還較少,尤其是礦山救援類的標準集中在應急救援器材方面,而有關技術和管理類標準明顯不足,此外煤礦安全智能化類標準尚處于空白,標準覆蓋面不全問題明顯。
4)管理機構間界限不清,管控不嚴。由于有多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從事煤礦安全方面標準的制修訂管理工作,缺乏對標準制修訂工作的統籌協調導致一些標準歸口不合理或重復立項發布時有發生,給標準管理使用工作帶來困擾。
煤礦安全標準工作是一個長期過程,應注重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厘清各標委會的標準歸口管理范圍,加強標準體系理論研究,從科學角度不斷進行探索與創新,構建起中國特色煤礦安全標準體系,使其在適應我國煤礦安全工作實際的同時,能夠指導標準立項及制修訂工作。針對標準數量薄弱領域,積極開展相關安全標準基礎研究,優化標準制修訂機制,完善標準制修訂程序,在確保標準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標準制修訂速度,盡快完成短板補強工作。嚴格把控標準質量,整合內容重復標準,修訂相互矛盾標準,廢止不再適用生產實際標準,將直接影響從業人員安全與健康標準轉化為強制性標準,并在法律、法規中引用,提高標準約束力和權威性。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人才隊伍是關鍵。多渠道選拔高素質標準化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開展標準化教育,增強標準化意識,提升標準化業務水平,為標準化工作奠定人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