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燁,胡昊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項目位于南通市通州灣遙望港入海口處,總規劃面積7.15平方公里。規劃用地大部分為原生態濕地、湖泊、灘涂,是建設濕地生態公園的適宜用地。規劃根據用地自然情況、周邊現狀條件,依托南通地域文化,通過研究濱水景觀的尺度、文化重塑、空間設計和活動策劃景觀要素,系統設計遙望湖區周邊景觀;并對湖區湖水形態、岸線等加以整合提升,從而將遙望湖打造成為優美的湖泊景觀度假區。
規劃主要針對湖泊岸線和湖區周邊關聯景點進行整體設計。水域和濱水陸域合理的尺度控制是形成有生命力的濱水景觀設計的前提,以平方公里為單位的湖區景觀尺度較大,岸線宏觀尺度的設計有利于湖景空間的總體控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著名的湖泊不計其數,本文主要選取杭州西湖、濟南大明湖、揚州瘦西湖等與本項目體量相當的湖景的影響因子進行統計。經統計,除西湖這種超大型綜合景區外,其它湖泊的水域面積基本占景點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兩岸距離保持在1.5~4 km之間。湖面兩岸的距離在水域尺度的控制中十分重要,對于較為宏觀的湖面,過近會影響湖面的開闊感,過遠會導致對面景物不清或看不到對面,缺少遠景,影響湖區的景觀整體感。遙望湖區原有湖面南北向長約1 000 m,東西向長約3 000 m,屬于扁長形湖體。因此將湖體的“長寬比”作為控制水域尺度的重要元素,長寬尺度在景觀處理方式上參照了玄武湖和瘦西湖這種狹長湖面,將湖面南北向進行拓寬至1 500 m,達到最佳觀景距離,同時湖體長寬比控制在2:1左右能夠增加短方向的景深,使湖面不會過于狹長。
在陸域尺度的把控上需要注意縱深控制,湖體周邊陸域主要服務景觀湖體,具有圍合岸線、構成景觀格局、組織交通、延長觀景視線的作用。經過統計,除西湖外,國內知名景觀湖區周邊的陸域縱深一般在100~800 m之間。這個尺度能夠較好的體現濱湖陸域的空間深度,過近缺乏邊界感和景深;過遠則會造成后方陸域和湖區缺乏聯系,游離在湖區之外。由于水域周圍分布部分灘涂,導致湖水深度不足,岸線不清晰,湖岸形態不美觀;設計對其現有岸線附近淺水區域開挖,將土方堆疊到湖區北側形成微地形,既能修整濱湖岸線,又可以塑造豐富的地表形態。這種填挖方平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湖岸濱水景觀的均衡性,不會造成山大湖小、本末倒置的情況。

表1 湖泊調研表
遙望湖地處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的南通市,歷史文化悠久,因此,規劃根據遙望湖的地域特征,深入發掘南通文化內涵,量身打造地域特色名湖文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亭、榭、舫、橋構成的濱水建筑與水域結合,易形成水天一色,風景秀美的景觀,是文人墨客抒懷的場所。規劃結合南通地域文化提煉出“海安花鼓”、“海門山歌”等當地特色文化,結合濱水建筑物在遙望湖中部島嶼規劃“海門觀光塔”,在東側山上布置“花鼓觀景亭”,將當地傳統文化與濱水建筑物進行整合。
佛教文化在當地源遠流長,蛤蜊觀音在南通影響范圍廣,能夠反應沿海人民對于宗教信仰的訴求。在規劃中設計了蛤蜊觀音造像,放在臨海側,通過后方廣闊無垠的天空凸顯佛像的高大感,同時展現了景觀和對當地宗教文化的呼應。
除了對傳統濱水文化的繼承,在景觀塑造中必須要融入現代文化。體育與休閑結合、文化與旅游融合是現代文化中流行的旅游模式。遙望湖面開闊且距離海岸較近,適宜配合人工沙灘制造休閑度假景觀;遙望湖距離遙望港新閘僅有不到1 000 m距離,可以舉行游艇競賽,湖面岸線總長度可以達到10 km以上,地域平坦,可以舉行馬拉松等競賽活動,體育競技文化的融入給湖區注入新鮮的血液。
游憩者對于游憩空間的感應歸納為3個要素:主體、客體和介體。濱水區的景觀空間,應當從客體和介體兩個方面來進行改造,改造客體是通過合理的設計來增強濱水空間的吸引力;改造介體能夠減少游憩者到達水面的阻礙[2],這兩種方式都能吸引游憩者的聚集。遙望湖濱水景觀的設計通過客體景觀要素、介體視線系統和環湖交通系統對濱水景觀空間進行設計。

圖1 平面概念規劃圖
屬于客體的景觀要素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布置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湖景設計較多使用島、堤、橋、塔、山等要素借勢造景,打造景觀節點。本次遙望湖規劃分別對這五種元素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運用。
遙望湖生態濕地板塊位于用地的西北側,現狀為生態濕地,濕地的島嶼形態根據原有現狀進行小范圍邊緣修整,形成僅能靠廊道觀賞的保護性濕地——湖心島,湖心島在視覺上能增加景觀的層次感,使休憩者產生探索的好奇心,增強湖體的景觀活力,在盡端處設計一座“海門觀光塔”,能增加島的可觀可玩性,同時可以使塔成為其它濱水空間中的借景。這種生態的處理方式能夠盡可能維護自然原貌,減少對原有生態的破壞。
“堤”本身用于對水體的節流蓄存,具有狹長貫通的特性。西湖的“蘇堤”、“白堤”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遙望湖規劃中用地南側堤壩本身用于和排洪河流的分割。由于其堤岸寬度接近300 m、入水坡度緩且采光良好,在設計中被規劃為沙灘浴場,提供以沙灘嬉水、會展、養生為主題的功能,為整個區塊增加新的活力。
“橋”是濱水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起到連接、延續和裝飾的作用,設計合理的橋體在滿足功能的同時能起到很好的造景效果,例如西湖的“斷橋”。遙望湖設計中橋的元素主要應用在東側“水天佛國”區塊。遙望湖東側規劃為以佛教文化為主題的寺廟古建筑群,在入口軸線處設立“蛤蜊觀音像”。規劃在觀音像的道路設置多孔石板橋,橋體中部結合“菩提露水池”形成平臺,橋體上平下拱對觀音像起到較好的烘托作用。
“山”元素的應用與水元素形成良好的景觀縱向層次。遙望湖將整飭湖體岸線和控制湖水深度的土方堆砌到湖體北側奧林匹克廣場及周邊區域,形成微地形山丘。奧林匹克廣場層層上升、逐級遞進,符合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中山丘的形象,設計中西結合,位于東、南、西三個方向觀景的軸線終點上,成為環湖景觀軸線的匯集之處。
由于湖面開闊、無遮擋物,人的視線感受在濱水景觀設計占有重要的地位,視線系統應該對人眼注視到的點——“視點”進行分析。視線設計要考慮到人的行為是動態和連續的。因此,沿湖岸景觀大道順應岸線蜿蜒曲折,規劃結合彎曲程度安排中景和遠景,步移景異,在遠、中、近不同層次上呈現不同的形態[3]。此外,“奧林匹克廣場”、“海門觀光塔”均采用中心對稱形制,全角度均能呈現和諧的形態,蛤蜊觀音像采用鏤空的形式,以使游人位于各個角度及距離均能體驗到良好的視覺景觀。
視線設計還要考慮到視點的連續性和層次性。游人在觀景的時候會注視到近、中、遠三個層次,較高的景觀容易吸引人的視線。由于人的視線不具有穿透性,較高的景觀應盡可能出現在遠景中作為背景呈現,以實現景觀層次的階梯式呈現。遙望湖在景點設計中將最高的海門觀光塔放在湖心島上面,將次高的“奧林匹克廣場”和“觀音像”放在湖面對岸和湖面平臺上,這樣既增加了人與景觀的距離,又在幾個重要景點之間形成無遮擋視廊。視點通過“近”、“中”、“遠”的頂點連續,整個湖岸景觀設計更具有系統性、連續性。
交通系統是將人流導向濱湖景觀的重要介體,遙望湖交通系統設計分為步行系統、游覽車系統、和游船系統。三種系統結合策劃的若干景點,串聯起整個湖區沿湖岸線景觀。
步行系統是連接城市景觀節點的重要廊道。濱水空間應建立濱水林蔭道、散步道、廣場等多層次的步行系統,強調安全性、易達性、舒適性、連續性和選擇性,減少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干擾,以確保步行系統的暢通[4]。遙望湖步行系統自成體系,寬度2.0~3.6 m,在其內部形成封閉的環路,內部步行系統有多個出口搭接到外部環路上,增強對外交通的可達性。
游覽車系統能夠快速運輸人流,增加濱水景觀利用率和可達性。遙望湖規劃在湖區陸域外邊線處設置環形游覽車系統,環線基本竄連湖區所有景點,部分大型景點在游覽車站附近設置廣場,與步行系統順接成完整的環湖道路系統。
游船系統是濱水景觀必備且特有的交通及觀景系統。游船速度雖然相對較慢,但可以橫穿湖區直達景點,在交通的過程中同時完成了觀景游覽的體驗,成為交通系統中重要一環。由于整個遙望湖體量不大,故可在原生濕地島嶼、東側湖區主入口、奧林匹克廣場、沙灘西側等設置游船碼頭,游船系統在湖區內側形成完整閉環,對陸上交通系統起到補充作用。
湖體濱水景觀的設計目的是供人們進行游覽和休閑等活動,通過策劃濱水活動能吸引大量人流,維持景區活力,使各個濱水景點生動起來。濱水活動策劃需要注重時令和均衡,活動圍繞濱水運動、宗教活動、民俗文化和商業匯演展開。在遙望湖規劃中,可結合濱水景觀策劃環湖馬拉松、賽龍舟等體育項目,上元節濱湖燈會、七夕放燈聯誼會、重陽登高酒會等節氣活動。除此之外將特色美食節、展會等其它活動夾雜其中。在充分利用湖面、濱水空間、環湖跑道的同時為濱水景觀注入長盛不衰的活力,體現濱水設計的人性化。
本文分析了南通市通州灣遙望湖濱水景觀的設計方法。在本次規劃中,探討了對于景觀尺度湖體“長寬比”和“陸域縱深”兩個重要影響因子,研究了傳統與現代文化和濱水景觀的結合,分析了要素、視線、交通三大系統對景觀的影響作用,提出了按照時令策劃濱水景觀系列活動的思想。最終總結出濱水景觀設計與提升的方法,為湖體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