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2020年,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6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奔赴火星;12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從月球采樣后成功返回地球……
中國航天創造的這些高光時刻,讓每一個中國人都不由得喝彩,也不由得想了解更多。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請隨我們一道開啟一場中國航天科技成就的巡禮吧!讓我們一起探尋中國文化自信與科技強國的實力和決心,讓我們共同點燃逐夢太空的小小夢想,讓我們共同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
同學們知道嗎,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這可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為一個領域而設立的全國性節日哦!這個日子有什么特殊之處呢?
原來,4月24日曾是中國人第一次“觸及”太空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發射取得全面成功。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后第五個能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邁出了第一步!本篇,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聽一聽東方紅一號的故事吧!
1957年—1958年,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了人類第一顆和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1958年5月,毛主席發出了向太空進軍的號令:“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科學家們心潮澎湃,紛紛摩拳擦掌,想要干出一番事業。然而,發射衛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需要研制衛星和運載火箭,還需要設計衛星的軌道、建立地面觀測網等。再加上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直到1965年,衛星的研制工作才正式開始。
在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時,我們的目標是:衛星要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上得去:運載火箭是怎樣“煉”成的
1966年,科研人員在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的基礎上研制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這種做法大大縮短了研制周期,節省了科研經費,同時能夠滿足任務需要。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為81.57噸,是專為發射東方紅一號研制的,它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種運載火箭。
抓得住:60萬軍民護通信
“抓得住”很好理解,就是要能夠對衛星進行跟蹤測量,與太空的衛星保持聯系。50多年前,通信設施十分落后,從衛星發射場區到全國各觀測臺站的通信和數據傳輸要靠明線。這就意味著,從酒泉到北京,只要有一根電線桿出事,通信就會全部中斷。那么,該如何“抓住”衛星呢?
為了東方紅一號,國家調用了全國約60%的通信線路,出動了60多萬民兵。為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從發射前的24小時到任務結束,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每根電線桿下都值守著一位“戰士”,保護著通信和數據傳輸的安全。盡管笨拙,但在當時特定的國情條件下,人海戰術發揮了作用,切實、有力地保障了衛星通信與數據傳輸暢通無阻。
聽得到:《東方紅》響徹太空
東方紅一號任務是我國首次向太空發射航天器,科研人員希望全世界都能聽到來自中國衛星的聲音。首先,選定了樂曲《東方紅》,它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那么,該選擇什么樣的樂器來奏響《東方紅》呢?
為此,科研人員到北京、上海的多家研究所、琴廠進行調研,反復試驗,最終選擇了穩定度高、更易控制的電子復合音模擬鋁板琴,在太空進行樂曲的演奏。
看得見:衛星的“小裙裙”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一個直徑約1米、近似球體的72面體,重173千克,看上去亮晶晶的。這樣的設計本來是為了讓衛星在太空中飛行時容易被觀察到,但經過專家試驗,發現衛星本身體積還是太小,在太空中的反光亮度低于六等星,不能在地球上直接看見。為了能夠肉眼“看得見”東方紅一號,科研人員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借箭顯星”。
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用反光材料做一個“觀測裙”。火箭上天后,火箭第三級上的觀測裙打開,緊跟在東方紅一號衛星后飛行。打開后的觀測裙體積大,能夠反射更多的光亮,這樣,地球上的人們就可以直接看到了。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那是一個天朗氣清的晚上。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帶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隆隆聲打破寂靜,烈焰奪目,星辰失色。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了!
4月25日下午,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繞地球一周114分鐘,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消息一出,整個中華大地沸騰了!到了晚上,大家紛紛來到街上,在路邊守候著、仰望著,希望一睹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風采。
1970年5月1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超額完成任務,取得了大量遙測數據,停止發送信號。盡管東方紅一號的工作結束了,但它至今仍飛行在地球上空,守護著中華兒女的航天夢。
(責任編輯?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