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
摘 要:為著力破解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金融改革難題,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充分發揮在金融扶貧工作中的經驗優勢,持續改革創新,做優金融服務,在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銜接;普惠金融
一、做好金融扶貧,確保接得住
一是持續加大放貸力度。雖然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已于2020年實現脫貧摘帽,但是為全面鞏固脫貧成果,該區保持扶貧小額信貸放貸力度不減,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邊緣戶應貸盡貸。2020年,新發放扶貧小額信貸5854筆、29155萬元,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81萬戶次、10.32億元,累計戶貸率91%,帶動發展特色產業80萬畝,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二是積極應對疫情影響。鄖陽區開展“金融特別行活動”“金融穩保百千萬”等一系列服務疫后經濟重振行動。第一,充分發揮人民銀行兩個新貨幣政策工具激勵引導作用,截至目前,已對區內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延期還本激勵金386.69萬元,為479家普惠型小微企業辦理延期還本付息業務,金額合計38669萬元。對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零利率信用貸款205.64萬元。第二,對到期的扶貧小額貸款應展盡展,目前已展期2545筆12511萬元。第三,區內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力度空前。全區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為企業讓利5600萬元,降低貸款利率100BP~300BP。截至2020年年底,全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賬面利潤2.24億元,比2019年同期減少0.82億元,在貸款增長的同時,利潤同比減少,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效果明顯,企業融資成本顯著降低,有效幫助了鄖陽企業紓困解難,保障了鄖陽疫后經濟重振。
三是努力做好銜接工作。為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鄖陽區成立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專題會議。利用電視臺、網站、新媒體等渠道加強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政策宣傳,引導區內金融機構積極主動與農業農村局、電商辦等單位合作。主動對接多主體、多元化鄉村振興金融需求,實現金融服務對象從貧困戶向所有農戶、市場主體、國有農投企業的轉變。金融產品涵蓋領域從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項目領域轉變,先行試點,再全面鋪開。目前已在柳陂、鮑峽等6個鄉鎮30個村開展試點工作。
二、優化金融服務,確保貸得出
一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鄖陽區在原有金融扶貧區、鎮、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基礎上,加強硬件設施建設,著力把村級金融工作站打造成“社區銀行”,銀行信貸員下村精準對接農村實際和群眾需求,以“農戶貸款不出村,只進一扇門,只跑一趟腿”為目標,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2月末,鄖陽區共設立銀行網點67個,助農取款服務點467個。鄉鎮金融服務覆蓋率達100%,行政村金融服務覆蓋率100%。
二是大力推廣科技金融。鄖陽區充分支持區內金融機構推廣科技金融。第一,針對“三農”群體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評估難度大等痛點,應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構建多維度信用管理體系和風控模型,突破傳統的信用識別和授信方式,降低信息搜集、甄別和評估成本。第二,通過發展手機銀行App、微信銀行等新型電子支付渠道,大大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讓村民能夠隨時隨地辦理金融業務。第三,依托金融科技,搭建涉農資金監管平臺,將服務延伸至涉農賬戶管理、資金管理、資金結算,以及向平臺涉農對象提供金融服務等。中行鄖陽支行的中銀E農通三資管理服務平臺,已在五峰鄉進行試點,在疫情期間采取遠程視頻等方式提供線上金融服務,向農戶發放貸款184萬元。
三是創新推進整村授信。鄖陽區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點多、面廣、群眾基礎扎實的優勢,推進整村新型授信模式。金融機構直接將辦公地點移到村里、農戶家,利用空暇時間,在村委會的配合下,逐村、逐戶開展普惠簽約工作。多渠道批量獲取農戶基礎數據,批量建檔生成預授信白名單、優選優質信貸載體、提供利率優惠、隨借隨還的金融服務。農行鄖陽支行目前已整村授信建檔行政村51個,建檔農戶6700戶,發放農戶貸款27戶、540萬。
三、創新金融產品,確保用得好
一是圍繞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鄖陽區政府引導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圍繞“1+2+N”(一個勞務經濟+香菇、襪業兩個主導產業+N個發展項目)產業模式提供資金支持。鄖縣農商行運用人行再貸款資金發放涉農貸款482戶、3.56億元,支小貸款532戶、2.32億元。農行鄖陽支行推出惠農E貸,滿足鄉村有致富意愿的非貧困農戶的經營融資需求。郵儲銀行鄖陽支行“助農貸”支持合作社、專業大戶發展產業,已發放50余筆0.25億元。中行鄖陽支行為區內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昌欣香菇公司投放貸款3500萬元,并針對特色產業推出養殖貸、煙草貸、茶商貸等產品,全方面保障了產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二是圍繞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鄖陽區政府引導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圍繞土地增減掛鉤、道路交通、新基建等項目,提供貸款支持。中行鄖陽支行抓住耕地指標交易窗口期,向聚鑫國資投放用于土地整理中長期貸款1.44億元;農行鄖陽支行審批支持漢江沿線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項目貸款5.85億元;湖北銀行鄖陽支行向區茂源農村供水公司發放水廠建設貸款0.5億元;鄖縣農商行推出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互聯網+”建設在內的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八大工程”相關項目貸款,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鄉村面貌。
三是圍繞生態宜居提供資金支持。鄖陽區政府引導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圍繞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推出一系列金融產品,支持鄉村生態建設。中行鄖陽支行針對漢江沿岸石料采掘區開展生態治理、修復的需要,向昌欣生態公司發放中長期貸款1.3億元;農行鄖陽支行推出了林業資源開發與保護中長期貸款3億元;湖北銀行鄖陽支行向漢江砂石公司發放漢江兩岸河道治理貸款2億元,為該區實現綠色發展生態宜居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四是圍繞生活富裕提供資金支持。鄖陽區政府引導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圍繞改善民生、生活富裕設計一系列金融產品。農行鄖陽支行根據農村金融服務場景針對性設計了“存款+”等7大產品組合,包括滿足購房、購車需求等;湖北銀行鄖陽支行推出“月月息”“多得利”等產品,幫助儲戶產品保值增值;鄖縣農商行創新推出“掃碼流量貸”,通過手機銀行循環提款,隨借隨還,全面滿足村民金融需求。
四、構筑防控體系,確保還得上
一是依托大數據預警預判清收。堅持“風險在哪里,防控措施就跟進到哪里”。該區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定期進行大數據比對分析,對即將到期的貸款,金融部門和主辦銀行提前3個月預警預判,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建立提醒告知機制,鎮村干部戶戶走到,告知還款時間,了解還款能力,及時解決困難,排除潛在風險。
二是推廣“一張保單”升級版。區政府出資與人保財險鄖陽支公司簽訂協議,在原有“一張保單”為農戶提供從貸款擔保、人身意外、產業生產過程中的全方面風險保障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全區農村房屋及附屬設施、人員意外事故保險保障,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保險保障,切實關注突發性事故如電擊、溺水等造成人身傷殘死亡或三者受損事故保險保障。截至目前貸款逾期率為0,到期還款率為100%。
三是拓展“保險+期貨”運行模式。積極借鑒外地先進做法,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擴大“保險+期貨”范圍,針對特色農產品價格變化,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保障體系,為“三農”服務解除后顧之憂。人保財險鄖陽支公司積極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對接,在鄖陽區試點開展價格指數保險,通過“保險+期貨”新的運行模式,有效利用保險與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降低農產品因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目前已采取此方式,為許多養殖大戶、貧困戶挽回由于豬飼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經濟損失50多萬元,切實保障了農戶貸款收益,降低了無法還款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春仲.讓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N].農村金融時報,2021-03-22(B07).
[2]馬俊,李季剛.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21(02):5-10.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J].中國人大,2020(21):6-8.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5]中共農業農村部黨組.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N].人民日報,2021-03-18(00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鄖陽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