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不少地區的職業教育還遠未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類型教育,而是成為學歷教育的補充;職業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面臨“校熱企冷”的現象,我們的職業教育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職業教育不失為另一種受教育的方式,讓千千萬萬年輕人在不同崗位上都能發揮人生光彩。尤其是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職業教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抓手。高職連年擴招、設立中職國家獎學金、擴大高職院校獎助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不斷賦能,一大批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農民都有機會通過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讓人生更加出彩。
讓更多有志青年成為能工巧匠 在促進個人成長成才的同時,職業教育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職責,就是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為實體經濟輸出大量優質勞動力。圖紙設計得再好,也需要能工巧匠把它變成現實。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職業教育承擔起了更重大的責任。由于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與課程布局中,尤其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適應眼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要面向市場,提前謀劃,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需求提供充足“供給”。
讓校企融合成為關鍵抓手 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能夠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穩定的就業渠道和發展空間。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校企深度融合至關重要。然而,在校企融合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校熱企冷”的尷尬局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學校的課程、實習等安排中缺乏話語權?!艾F在政府對待職業教育的態度,就像是對待一個柔弱的孩子,總想把他抱在懷里,不讓他下地走路。”儲朝暉說,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名義上是職業學校,但實際上開著普通高中的課,拿著政府經費、用著職業學校的招生名額,但學生最后還是只能參加高考,成為學歷教育的附庸。儲朝暉提出,未來發展職業教育應該注意兩大關鍵點,一是充足的經費投入;二是職業教育要與市場親和,依法保障其市場的主體權利,而不能成為政府的下屬機構。
(摘自《經濟日報》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