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大山腳下的小村莊,住著以打獵為生的兄弟倆。一天早上,一群大雁從他們的頭上飛過,兄弟倆很想射下一只大雁來充饑。哥哥說大雁煮著好吃,弟弟說用火烤才好吃。兄弟倆越爭越來氣,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有個老人經過這里,兄弟倆找他評理。
老人覺得他倆說得都有道理,就建議說:“你們把大雁剖開,煮一半,烤一半,不就兩全其美了嗎?”兄弟倆很滿意,誰也不再說什么。可是,他們抬頭一看,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兄弟倆后悔莫及,這么好的機會卻在爭論中溜走。
有個關于“三季人”的故事。一個綠衣者和孔子的弟子子貢爭論一年有幾季,綠衣者說三季,子貢說四季。糾纏中,他們請孔子裁定,誰錯就磕三個頭,結果孔子說一年有三季。事后,孔子告訴子貢:綠衣者是個蚱蜢,生于春季死于秋季,一生從未見過冬季,跟這種“三季人”爭什么呢?后來,當我讀到《莊子》,才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的道理。你跟夏天的蟲子講什么是冰,那就是你糊涂了。
跟見識短淺、持一己之見的人講常理而行不通,就千萬不要浪費時間。關于這一點,晚清重臣張之洞的“三不爭”講得很透徹——“不與俗人爭利,不與文士爭名,不與無謂之人爭閑氣”。不爭閑氣,是一種生活智慧。(摘自《羊城晚報》 趙自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