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上周在上海進行兩天的閉門會談,4月18日,中美就應對氣候危機發表聯合聲明。會談取得重大成果,重啟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對話合作渠道。在雙方緊張關系不斷升級的情況下,兩國罕見展現出合作姿態。
路透社稱,中美表示“致力于相互合作并與其他國家一道解決氣候危機”,這既包括強化各自行動,也包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等多邊進程中開展合作。
美聯社報道說,中美會晤之際,世界正在為11月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做準備。峰會目的是重啟全球努力,將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限制在1.5攝氏度。聯合聲明稱:“中美將在聯合國氣候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前及其后,繼續討論21世紀20年代的具體減排行動,旨在使與《巴黎協定》相符的溫升限制目標可以實現。”
中美雙方都對此次會晤給予正面評價。中國生態環境部稱雙方進行了“坦誠、深入、建設性溝通交流”,取得積極進展,達成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重啟中美氣候變化對話合作渠道。
氣候外交能成為緩和中美緊張關系的新“乒乓外交”嗎?提出這個問題的BBC說,前美國能源官員戴維·桑德羅認為,美中若能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合作,可為兩國與世界帶來巨大利好。“即使是在冷戰的高峰期,美蘇也就公共衛生與軍備控制問題展開合作。”
但美國的一些做法令外界為中美的合作氛圍感到擔憂。《紐約時報》稱,即便是16日美中兩國氣候事務特使正在會面,美國國務院仍發表聲明,嚴厲批評香港法院對黎智英等人的判刑裁決。同一天,對于美日首腦在會晤中將對抗中國作為主要議題,中國發出不要勾連消極對華的警告。
布林肯、克里等美方官員都曾表示,他們準備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與中國合作,但不會在其他問題上對中國妥協。對于這種態度,《紐約時報》稱,曾擔任中國氣候談判代表顧問的能源基金會中國區總裁鄒驥最近在一份中國外交政策期刊中寫道:“中美之間如果嚴重缺乏基本的戰略和政治互信,勢必會制約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的深化。”
(摘自《環球時報》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