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鄰地中海的意大利人,不僅用3000年的歷史孕育出了古老燦爛的文明,也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吃面文化。
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擔擔面到炸醬面、從陽春面到蘭州拉面,湯底和配鹵往往是精髓,重點突出的是味道,從醬湯料的傳神到面條的口感。相比中國面食,意大利面在面本身上下的功夫更多。3000多年以來,相傳意大利人創造出300多種意面形狀,并且依然還在樂此不疲地想象和創造之中。
意大利人給每一種形狀的面條都賦予了特別的名字,有的名字甚至非常浪漫,例如Fickuccine意為小緞帶,這種面的形狀像極了禮品盒上的絲帶;Capellini意為天使的發絲,這種類似掛面的品種就像天使發絲一樣細長,透露出滿滿的少女心。此外,諸如蝴蝶結、螺絲轉、車輪面這類名字,非常直觀形象地把形狀展現出來。
初到意大利,吃的第一頓飯是家附近的一家海鮮小館。一份海鮮面入口的第一感覺就是——沒煮熟,便不再吃第二口。主人家跑來詢問是不是不合口味我才知道,制作意面的硬質小麥蛋白質更高,所以煮熟了也有硬度。
經典意大利面主要有紅青白黑四種醬汁,像極了他們的國旗顏色及意大利人喜歡自黑的特點。當地人曾打趣地說3份不同的意大利面打翻在白布上便形成了國旗。
意大利的面展現著當地人樂觀向上的性格與深厚的歷史底蘊,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在肉食上的大快朵頤,制作的精細與品種的多樣的意大利面條令意大利人引以為豪。
(據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