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 王公博

作者簡介:
向 坤(1982-),男,湖南岳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數字經濟、創新經濟學和傳媒經濟學等研究。E-mail:21633367@qq.com
王公博(1993-),男,山東青島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創新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傳媒經濟學研究。E-mail:wanggb0911@163.com
摘 要:當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正在緊密推進過程中,其迅速發展的背后有著深刻的驅動力因素。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其中又分為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而廣義的數字貨幣則與電子貨幣是同義詞。類似互聯網企業發行的虛擬貨幣,也是電子貨幣的一個子集。具有經濟發展穩健性和良好貨幣發行信用的國家所推出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是未來數字貨幣發展的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私人部門發行的數字貨幣毫無價值。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借助大數據技術提升對經濟的預測、調控能力,降低貨幣的印刷、發行、流通成本。中國要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優化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用戶體驗,豐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運營場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公私部門合作,完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法律監管制度,從而提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競爭力,形成多層次的數字貨幣體系。
關鍵詞:數字經濟;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私人數字貨幣;加密數字貨幣
中圖分類號:F810.4;F82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1)01-0064-10
一、問題的提出
貨幣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支付手段和財富體現方式,發行貨幣的權力是國家的核心權力之一,任何一個政府都高度重視對國家貨幣體系的掌控能力。當下,數字經濟正在使得經濟要素全面數字化和網絡化,作為核心支付和交易手段的貨幣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數字貨幣時代已經來臨,新技術將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生活形態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各類數字貨幣已經成為體現商品價值的重要形式,貨幣形態的數字化成為一個大趨勢,各國央行都在對法定數字貨幣進行研究和實驗,同時,Facebook 發布了Libra白皮書,全球范圍內出現了比特幣等多種加密數字貨幣并迅猛發展,數字貨幣出現了多種探索形式。
貨幣的電子化和數字化有著比較長的探索實踐過程,貨幣的電子化形態早有出現,在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也存在類似QQ幣這樣的虛擬貨幣,而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的高級發展形態。貨幣形態的變遷背后有著強大的驅動力,貨幣形態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將對經濟形態產生深遠影響,從戰略角度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監管體系、推廣策略等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貨幣形態發展的驅動力
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保證實現商品交換的信用,是所有者與市場關于交換權的契約。貨幣是社會關系下的人際信用,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系。整體而言,貨幣可以根據物質形態分為有形貨幣和無形貨幣,根據信用來源分為私人信用貨幣和國家信用貨幣[1]。歷史上,貨幣經歷過多種發展形態,背后存在多種驅動力。
(一)用戶對具有穩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的需求
貨幣形態變化的驅動力之一來自用戶對具有穩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的需求,貨幣代表了基于某種社會文化條件下的穩定價值。貨幣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當交易存在不確定性時,通過貨幣的存儲價值來解決交易的時空分離問題。最初的商品貨幣由于形態過于多樣化而使得價值難以衡量,因而難以在不同文化條件和地域空間下保證價值的可交換性。為了保證穩定交易,商品貨幣形態逐漸過渡到金銀貨幣形態,但金銀也存在內在的價值不穩定性。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金銀逐漸退場,內嵌了國家信用擔保的紙幣則取代了金銀貨幣的位置[2]。紙幣由國家信用來保證價值的穩定性,中心化的信用逐漸代替了去中心化的信用。在早期的鑄幣時代和金本位時代,都出現過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但貨幣發行權最終都被政府收回,政府信用逐漸取代了私人信用。舉例來說,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私人信用貨幣,秦統一六國之后,開始將貨幣形態進行統一,但地方郡國和商人都可以自行鑄造貨幣。漢朝建立之初,各地的郡國仍然可以自己鑄造貨幣,直至漢武帝時,鑄幣權被收回國家。宋代的交子最初也是由民間商人印發,后收回國家。貨幣發行是政府最為重要的權力之一,同時國家信用可以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性。貨幣的儲藏價值功能特性決定了貨幣內嵌價值的穩定,從而保證貨幣價值尺度功能的穩定性。
(二)用戶對貨幣便利性的需求
貨幣的便利性是促使貨幣形態不斷變化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最初,一般等價物有多種形態,隨著經濟的發展,貴金屬尤其是黃金逐漸固定成為貨幣的重要形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黃金作為貨幣形態的缺陷也逐漸顯露,如攜帶不便、度量復雜,以及由于成色不純導致貨幣貶值等問題。宋朝時,民間出現了交子這種初期的紙幣形態。天圣元年(1023年),宋朝設立“益州交子務”管理交子的發行。天圣二年發行首屆官交子,官府正式壟斷紙幣的發行和管理。后續政府還對交子的發行限額、流通期限和準備金進行了控制,保證了幣值的穩定。宋朝采取了對金屬貨幣征錢稅而紙幣免征的貨幣政策,通過征稅和豐富紙幣的使用場景來調節紙幣的流通數量,維持紙幣的信用并鼓勵紙幣的流通。紙幣是一種比金銀等重金屬更加方便的載體,人類社會的貨幣逐漸發展為紙幣形態[2]。
在歐洲,貨幣形態的變遷則表現為銀行券逐漸替代金銀,銀行券由民間銀行發行,可以憑借銀行券到銀行兌換黃金或金幣,使用更加方便快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國的銀行券開始作為本幣流通,并相繼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
1971年,美國宣布紙幣和黃金脫鉤,金本位制開始解體,紙幣的地位更加穩固,國家信用占據主導地位。此時的紙幣價值完全由國家主權信用來保證,以國家的稅收和信用作為背書,使用更加方便。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沒有實體形態且使用更加方便的數字支付方式開始出現,當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形態具備了貨幣的支付功能,部分取代了現金的使用場景[3]。
(三)用戶對具有廣泛應用性貨幣的需求
應用的廣泛性是貨幣最重要的屬性之一。隨著商品經濟交換范圍的擴大,不同地域之間的商品交換越來越頻繁。基于不同地域的交換需要有更加通用化的一般等價物來保證交易的進行,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在交易過程中,一些具有更廣泛接受性的商品開始出現,那就是貴金屬,由于貴金屬在不同文化形態的地域下都具有用戶認同感,并且隨著經濟發展和商品交易范圍的擴大,黃金以自身的稀缺性和不宜分割性為市場所接受,貴金屬成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貨幣。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后,全球確定了金本位制。1971年的經濟危機后,黃金與美元脫鉤,美元以美國的強勁經濟實力為背書,成為可度最高的世界貨幣,形成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各國也都確定了以國家主權和征稅為背書、在本國范圍內具有法償性的官方保證貨幣。
縱觀世界貨幣發展史,貨幣形態經歷了商品貨幣、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三個階段。通過對貨幣形態的發展變革可以看出,貨幣形態背后的變遷規律是市場不斷提升對具有便利性、價值穩定性和應用廣泛性貨幣的需求,技術對市場不斷提升的需求提供了支撐,而政府權力的最終確認往往是某種貨幣形態取得合法效力的終點。
三、數字貨幣形態變遷的驅動力
經濟學家哈耶克在1976年出版的《貨幣非國家化》中,提出了貨幣競爭論和貨幣非國家化的理論,他認為,市場可以通過競爭機制實現貨幣的最佳配置,多種貨幣的存在會抑制通貨膨脹。這是構造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重要理論依據。當下,多種數字貨幣不斷產生并迅速發展,包括比特幣、萊特幣、達世幣等私人加密數字貨幣,以及Facebook推動的Libra、各國央行推動的法定數字貨幣等。那么這是否印證了哈耶克的貨幣競爭論和貨幣非國家化理論?是什么驅動了數字貨幣當下的多種形態?為什么首先出現的是民間比特幣和Libra等數字貨幣呢?其背后有多個原因[4]。
(一)數字技術發展為數字貨幣形態變遷提供了可能性
技術作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推動著生產關系的變革,貨幣本質上體現著某種技術條件和經濟環境下的生產關系。21世紀以來,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貨幣形態的升級創造了技術條件。
Chaum[5]首先提出了電子貨幣的概念,并構造了一個具有匿名性、不可追蹤性的貨幣系統,該系統被認為是最早的數字貨幣方案,其構造原理采用了密碼學技術——盲簽名。電子貨幣是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電子貨幣通過公開網絡媒介實現現金傳輸和儲值功能的集合,主要包括電子化的法定貨幣和電子化的非法定貨幣兩種形式。前者是央行發行貨幣的電子化,如銀行卡、網銀、第三方支付等;后者由網絡運營商發行,作為虛擬網絡商品的支付手段,如游戲幣、QQ幣等。電子化的非法定貨幣雖以法幣為單位進行儲值,但尚未實現與法幣的自由兌換,使用場景被限制在網絡虛擬社區內。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推動著貨幣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Nakamoto[6]構建了比特幣概念的最早理論基礎,加密數字貨幣進入新紀元。Nakamoto[6]認為,基于金融機構的第三方支付機制存在弱點,可以基于密碼學原理和區塊鏈技術,開發能夠直接進行支付的電子支付系統。李建軍和朱燁辰[7]對數字貨幣的多個概念進行了定義,即數字貨幣可以區分為寬口徑數字貨幣和窄口徑數字貨幣。寬口徑數字貨幣包括電子貨幣,屬于主權法定貨幣的數字化;虛擬貨幣是私人發行的在特定網絡范圍使用的支付手段;加密數字貨幣包括央行發行的主權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窄口徑數字貨幣專指加密數字貨幣。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今時代,出現了多種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并存的現象。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其中又分為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而廣義的數字貨幣則與電子貨幣是同義詞。而類似互聯網企業發行的虛擬貨幣,也是電子貨幣的一個子集。
(二)數字經濟深入發展為數字貨幣發行營造了土壤
1.數字經濟不斷發展
得益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推動,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催生了數字經濟。當前,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映射能力不斷增加,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轉向數字化形態,資產形式不斷從實體化轉向數字化和虛擬化,資產大量“上云”,在物質形態和流動形態上重新塑造價值體系。技術和經濟形態的發展為用戶對更優質的貨幣形態需求創造了場景,并提供了可能性。
虛擬貨幣就是早期的數字資產,如騰訊推出的QQ幣就是一種虛擬補充性貨幣。目前,中國的虛擬補充性貨幣有幾百種,存在于中國的多個網站中,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QQ幣。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的區別在于,虛擬貨幣只能在限定范圍的網絡虛擬社區內使用,且與法定貨幣的兌換存在限制。QQ幣可以用來支付QQ行號碼、QQ會員服務等。用戶兌換QQ幣的方式包括購買QQ卡、電話充值、銀行卡充值、網絡充值、手機充值卡等。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早期,數字經濟占實體經濟的比重還非常之小,當時QQ幣的使用方式主要是作為一個虛擬的支付手段來兌換騰訊體系內的虛擬商品,不能在現實社會中兌換產品。從2007年2月開始,中國監管機制開始限制虛擬社區貨幣的倒賣,限制了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QQ幣在產生之初并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用戶對于數字貨幣的需求也不強。但是,隨著互聯網企業實力的不斷提升,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互聯網企業BAT(百度、阿里巴巴、淘寶)和移動互聯網三小巨頭的初步格局,互聯網經濟對于經濟格局的影響能力不斷增強。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用戶的行為更為網絡化和數字化,經濟行為在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高度同步,用戶對于可以方便進行價值實現和價值轉移的數字化貨幣具有更加積極的需求,這使得各類數字貨幣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8]。
2. 互聯網企業的網絡效應
從全球范圍看,互聯網企業的網絡效應和21世紀初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形成了一些巨大的數字經濟體。貨幣的一般等價物形式取決于基于相同文化形態環境下、對該種商品的價值認同程度要高于其他產品,隨著認同某種商品價值的用戶數量不斷增加,該種商品就逐漸成為通用的貨幣形態,這與網絡效應類似。早期,用戶的網絡屬性對現實生活的模擬性不夠強,信用無法人格化,因而QQ幣等沒有形成重大的影響,但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加,一個基于網絡社區的貨幣系統正在成為現實。網絡用戶的增加使得社區內存在大量的交換和支付需求,而網絡企業能夠以自身的資產、信用機制、內容作為保障,將社區內的虛擬貨幣發展為數字貨幣,開發金融業務。而數字經濟體的金融業務如果得到監管部門的許可,就可以得到飛速發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以Libra為例,Facebook目前的全球用戶達到26億人以上,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數字經濟體,個人和機構用戶基于數字形式的交易數量和頻次不斷提高。可以預測,Libra如果能夠穩定運行若干年,Facebook網絡內將建立繁榮的電商、游戲、服務、金融等數字經濟生態,大量產品和服務直接以Libra計價和支付,Libra有可能構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支付網絡,對金融監管系統和金融生活方式將產生巨大的顛覆和影響。網絡效應的深入發展,使得基于網絡效應的數字貨幣具有天然的發展空間。目前來看,全球網絡用戶達到26億人以上的Facebook,比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具有更廣泛的全球用戶基礎[9]。
3. 互聯網企業天然具有產融結合的需求
互聯網企業可以依托數據發展金融業務,從而實現產融結合。舉例來說,在國內的數字支付領域,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寶和余額寶等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運行貨幣的部分職能。盡管監管機構一直對互聯網企業進入數字貨幣領域保持高度謹慎的態度,但互聯網企業對數字貨幣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發展潛力是不爭的事實。
由于人類行為正在不斷地進行數字化遷移,互聯網企業用戶的行為可以隨時通過數字技術不斷轉化為大數據資產。因此,互聯網企業通過用戶的數字化畫像,可以更好地進行金融資源的跨期配置,從而突破依靠實體資產作為抵押的模式,通過用戶的大數據發現和精準的行為記錄進行信貸的放款,同時為互聯網企業的數字資源變現和收入渠道多元化創造實現場景。當前,主流互聯網企業都在發展金融業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一點已經在互聯網企業的科技金融發展中得到了體現。由于不斷積累企業信用和用戶資源,大型互聯網企業便有著發行類Libra數字穩定幣的潛力,并以此進一步實現產融結合。
互聯網企業有著產融結合的沖動和實現機制。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對Libra保持高度關注,如果在監管允許的情況下,國內互聯網企業有著進行數字貨幣實踐的強烈意愿。但是,貨幣權力是國家的重要權力,因而必然會受到嚴厲的監管。
(三)國際金融失衡和資產荒
當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結構性問題。人類的貨幣制度經歷了一個從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從商業信用走向政府信用的歷程。當下的貨幣機制形成了以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機制,但由于美元信用泛濫,出現國際金融失衡和資產荒,國際社會有動力構建更好的貨幣體系。根據興業證券宏觀團隊的研究,當前17個主要經濟體的債務率(債務/GDP)達到創紀錄的90%,無論短期利率還是長期利率均觸及或靠近0的歷史低位。
當前全球經濟處于一定的失衡狀態,美國保持著長期的貿易逆差,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有著長期的貿易順差。美國利用自己在貨幣發行權上的優勢地位,長期依賴發行美元彌補逆差,而順差國家長期過度積累美元,并將其低息、低效地配置于美國的各類資產上,包括美元國債、股權資產、以次貸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一些國家的過度舉債或過度儲蓄,最終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暴發。但是,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并沒有發生本質性改變,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繼續發行貨幣刺激經濟,其債務更是呈大規模泛濫之勢,各國政府采用負利率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流動性陷阱開始出現,利率降低的邊際效用遞減[10]。
在當前全球經濟缺乏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各國央行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刺激。相對于泛濫的貨幣而言,優質資產相對稀缺。因此,全球對于資產投資出現了避險情緒,以挖礦算力的稀缺性為保證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成為了一個避險的重要標的物。數字貨幣同時具有資產和貨幣兩種性質,這兩方面的性質存在一定的矛盾。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在全球資產荒的時刻,發揮了一定的資產保值作用,因而比特幣的資產性質越來越突顯,而貨幣性質則相對減弱,這造成了比特幣的價值很不穩定,進而不合適承擔貨幣的功能。
當下出現的各類數字貨幣反映了市場在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的前景時,對于具有保值性數字資產的需求,從而使得缺乏中心信用的數字貨幣的資產特性更為明顯、成為可靠貨幣的可能性降低。同時,一部分國家的政府法幣缺乏穩定的價值基礎,國家信用被濫用,部分國家通過貨幣發行收取國家鑄幣稅以彌補財政虧空,這使得一部分國家的國民對于政府法幣有著不信任感,這也使得Libra通過建立錨定一籃子國家法幣的實現機制來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如果Libra在全球推行,將會對一部分國家的政府法幣產生替代效應。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于二戰后以美元中心的信用貨幣制度產生了不信任感,哈耶克的貨幣競爭理論重新受到關注,各類數字穩定幣和數字貨幣不斷出現,人們認為,數字貨幣可能促進貨幣之間的競爭,從而抑制通貨膨脹。而由于比特幣價值的不穩定,央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也成為了一個重要選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有著中心化的信用,以國家信用作為背書,以國家的流動性儲備作為保證金,使得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有著更高的信用度。
(四)完善跨境貨幣支付體系的驅動力
隨著各國之間經濟交流的加強,當前國際結算的規模越來越大,各個國家都在追求更為方便快捷的結算方式。
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外匯結算時,會面臨兩種結算方式的選擇:兩國貨幣直接支付,或以美元為中間價結算。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上線之前,美國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在人民幣跨境交易中處于主導地位[11]。但是,高度依賴SWIFT和CHIPS存在一定風險。首先,SWIFT和CHIPS存在美國話語權過大的問題。從歷史上看,美國借助SWIFT和CHIPS進行過數次金融的霸權活動。其次,SWIFT的技術已經跟不上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效率比較低。SWIFT自成立以來,技術更新頻率比較低,大額匯款通常需要紙質單據,國際電匯通常需要3—5個工作日才能到賬。
隨著大數據平臺、區塊鏈技術基礎的完善,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個新的清結算網絡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共識。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公開透明等五大特征,在清結算方面有著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優勢。目前全球已有24個國家投入并建設分布式記賬系統,超過90個跨國企業加入到不同的區塊鏈聯盟中。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正在研究建設國際加密貨幣支付網絡來取代SWIFT,多個金融機構和區塊鏈平臺正在通過區塊鏈試水跨境支付,以此提升自身在跨界支付上的話語權。
數字貨幣系統可以提升跨境支付系統的效率,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Libra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等數字貨幣形式可以通過減少交易中的服務對手數量來縮短結算時間。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能夠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12]。基于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網絡呈現“輪轂—輪軸”(Hub-and-Spoke)的模式。用戶可以在國內通過銷售終端、在線接口等方式(即輪軸),將本國的法定貨幣兌換為數字貨幣并儲存在數字錢包中,然后通過數字貨幣的安全網絡(即輪轂)跨境傳輸到海外收款人的數字錢包并以相同方式兌換為當地的法定貨幣。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可以提升交易效率,可以將交易時間縮短到一天之內。同時,交易費用也大幅下降。
綜上所述,多種數字貨幣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經濟背景和國際背景,而在用戶需求的推動下,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用戶需求創造了可實現的場景,從而推動了多種數字貨幣的出現,數字貨幣沿襲了過去的貨幣發展歷史。由于用戶需求的推動,民間的私人數字貨幣反應更為快速,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出現存在一定滯后性。但是,鑒于Libra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都存在深刻問題,參照哈耶克的貨幣競爭論,貨幣競爭不能長期處于無序狀態[13],否則無法保證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和貨幣的廣泛應用性,具有經濟發展穩健性和良好貨幣發行信用的國家所推出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才是未來數字貨幣發展的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私人部門發行的數字貨幣毫無價值。
四、多種數字貨幣形態的差異比較
具體而言,傳統法幣、私人數字貨幣、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發行機構存在差異,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和傳統法幣的發行機構都是中央銀行,而私人數字貨幣的發行機構則是來自去中心化的主體。其次,發行機制不同,傳統法幣通過二級發行機制發行,即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的機制,私人數字貨幣通過算法去中心化發行,也就是計算機算力“挖礦”的方法。從目前的研究進度來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是通過二級發行機制發行,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對目前金融體系的沖擊可控。再次,載體不同,傳統法幣的主要載體是法幣的電子化形式和紙幣形式,紙幣的使用量已經大大減少,而私人數字貨幣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采用的都是數字化形式。最后,技術方法不同,相對于傳統法幣,數字貨幣采用了大數據算法、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具有更加強烈的技術驅動特征。這也反映出了新生的科技力量對傳統金融領域的影響力。Libra、比特幣、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傳統法幣的對比如表1所示。
從當前出現的多種數字貨幣來看,比特幣由于自身的價值基礎并不穩定,容易出現價格大起大落、運作不透明等多種問題,實踐證明,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并不明顯。Facebook發行的Libra則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一是Libra構建了一個跨國界的結算網絡,結算范圍很廣,天然可以在Facebook的消費場景當中使用;二是Libra對于很多貨幣體系并不夠完善、在數字經濟方面競爭力不強的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能吸引一些國家的用戶將本幣轉為Libra;三是Libra以美元為記賬單位,并沒有創造新的記賬單位,因而對于作為法定貨幣的美元和銀行體系并沒有形成重大沖擊,可以為監管機構所接受;四是Libra和一籃子法幣掛鉤,這些法幣都屬于幣值相對穩定的貨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Libra的幣值穩定性;五是基于區塊鏈的結算方式將使得Libra具有去中介化和穿透性強的特征,兌換和使用都十分便利。
Libra將以美元為主的一籃子貨幣作為儲備,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美元的影響力,具有“數字化美元”的特征,這使得中國的貨幣主權和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挑戰。同時,由于Libra具備去中介、穿透力強、適用范圍廣的特征,可能將吸引一部分人民幣轉為Libra,從而導致貨幣外流,這些因素直接刺激了中國加快推進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布進程。
Libra也給予了中國以啟發,那就是可以加大央行和民間企業的合作力度,嘗試采用“官督商辦”,借鑒Libra的運行模式,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審慎推動互聯網企業發行類Libra的數字貨幣形式,將自身的虛擬幣擴大適用范圍,進一步推動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
五、發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影響推演
目前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在立陶宛等國家先行落地,中國也開始在深圳等地區進行試點。中國對法定數字貨幣的態度相對穩定,中國央行表示,法定數字貨幣的目標是取代流通中的現金,即銀行體系以外各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手持現金的總和。根據目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框架,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采用雙層運營體系,第一層是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第二層是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公民。當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時,先由中國人民銀行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商業銀行再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提供給公眾,形成人民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層運營機制。
(一)降低商業銀行創造貨幣能力,提升財政能力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是否付息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采用付息的方式,用戶將銀行存款轉移到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賬戶將更為方便,但將對銀行信貸形成沖擊,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有所降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金融體系存在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的問題,由于政府信用擔保導致信貸有過度擴張的沖動,帶來金融不穩定風險。央行發行付息數字貨幣,可以降低商業銀行通過信貸創造貨幣的沖動,從而改善金融結構[14]。
如果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采用不付息的形式,央行利潤可以獲得增長,這造成過去由銀行獲得的提供公共服務的收益部分回歸央行。央行作為政府的一部分,可以提升政府的非財政收入,財政擴張的空間增加,財政部門可以加大減稅和增加支出的力度,從而提升財政能力。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調節經濟的兩項有力手段,在當前國民經濟需求不足和財政擴張受限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央行探索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將提升央行的金融體系控制能力,通過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量的增加供應與財政政策相結合,為國民經濟注入流動性。同時,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使得貨幣供應量更好地與經濟需求相匹配,并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二)提升央行的精準經濟調控能力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推進可以使得央行的貨幣操作手段更加豐富,央行可以調整法定數字貨幣的數量或價格,以此作為政策操作的標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由非金融部門的個人和企業持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可以直接對個人和企業發生影響,傳導的效率和調控能力將大大提高。
實施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后,通過央行大數據系統,貨幣的流轉更加透明化,貨幣當局可以提升對貨幣流動的監測能力,打擊非法和地下經濟活動。央行可以監控人民幣的不正常流出行為,限制利用人民幣進行資本抽逃的行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通過提升對貨幣供應水平的測算能力,調節貨幣的供給速度,將現有的貨幣供給增長率更好地與貨幣的需求增長相匹配,吸收過剩的流動性資產,提升貨幣政策效率。
央行可以通過貨幣的流向更加深入地了解企業需求,增加貨幣定向供應流動性的精準度,幫助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解除長期以來的融資困難問題。同時,央行可以根據大數據掌握更多的經濟運行狀況信息,從而做出更好的經濟決策并為企業提供更為透明精準的信息服務。
對利率傳導渠道而言,分布式記賬技術的應用會使得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交易中介環節更加扁平,利率傳導渠道更加精準流暢,利率在調整資源配置和傳導貨幣政策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另外,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場景下,由于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將得到有效提高,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利率的差異化精準定價,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金融賬戶實現利率的差異化定價,促進貨幣中介指標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從而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不同類型的貨幣需求方指定差異化的利率,有助于利率走廊的構建,對商業銀行的放貸也會更加精準。
傳統的貨幣無法精準地將貨幣流動性傳遞給市場上真正有貨幣需求的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能夠通過大數據系統,解決貨幣供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和資金運行掌握得更加清晰,對流行性的匹配更具精準性。
(三)改善結算流程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能夠提高跨境交易處理能力。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通過減少交易中至少一方所需的服務提供者數量來縮短結算時間,將間接的多次結算轉換為一次性結算。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好處是可以提高結算速度。現有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要求在結算前清算,清算是指將交易信息發送給發行銀行(支付人銀行)和收購銀行(收款人銀行)的過程,需要銀行間的協調。隨著貨幣的數字化,整個支付過程可以縮短結算的協調流程,清算通過央行更新賬戶額就能夠得到迅速解決。
(四)降低現金帶來的成本和風險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能夠大大降低成本。傳統的紙幣在印刷、發行、運輸、回籠等方面有著比較高的運行成本,還需要付出很高的防偽技術成本。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流轉、記賬在網絡上就可以實現,大大節約了運轉和防偽成本。此外,現金作為印刷產品,由于需要人體接觸,在衛生性問題上具有一定風險,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情況會將這種風險擴大化。同時,持有現金和交易現金也存在安全風險,載體的變化能夠帶來一定的推廣優勢。
(五)金融系統效率提升
技術的推動可以促進金融效率的提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支付方式引入到金融系統中之后,提升了金融系統的效率,金融脫媒現象開始出現,促使商業銀行提升自身的金融效率。例如,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加大金融科技的開發力度,引入區塊鏈等技術提升銀行經營效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大規模運用之后,貨幣供應方式出現較大變化,可能引起金融市場波動,數字貨幣將促進金融監管和運營體系的變革。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會使貨幣乘數和流通速度出現變化,使得實物貨幣需求量下降,加快金融資產的轉換速度。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之下,存款貨幣向現金貨幣的轉換更加快速,銀行可能面臨擠兌風險,當金融危機出現時,金融恐慌和金融風險的傳播速度也將加快,出現對金融系統形成沖擊的可能性。這對于銀行的管理水平和信貸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姚前[15]的研究,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等部門和金融結構的影響可控,并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從長遠來看,金融系統會隨著競爭的加強逐漸回歸穩態,金融系統的穩態效率得以提升。
六、結論及政策建議
隨著未來數字貨幣的發展,各國都在推動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基于私人分布式加密數字貨幣或大型數字經濟體發生的中心化加密數字貨幣都會長期存在。中國要從市場競爭的視角,優化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和技術方案研發工作,有步驟地加大發行力度,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謹慎推動互聯網企業進行類Libra數字穩定幣的嘗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探索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等技術在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當中的作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可以對數字貨幣實現全流程管理,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在發行以后的流向進行全賬本溯源,對交易流轉等全過程中的數據實現全覆蓋。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落地使用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定期分析數字貨幣的流動方向,從而可以更好地跟蹤企業、個人等主體的貨幣需求情況和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加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十分迅速,人工智能功能的實現需要具備高算力、精密算法和海量數據等條件,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來模擬貨幣的需求量和貨幣的流轉過程,從而幫助貨幣政策的精準制定和實施,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擊貨幣的違法行為。為此,需要在人工智能技術上加強研究力度,提高人工智能的研究預算,設置人工智能投資專項技術基金,建立合資企業,建設數據池,進行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場景研究。 區塊鏈技術具有匿名性、高速率等特征,但區塊鏈在落地當中也存在弱點,需要加強對區塊鏈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中的技術落地方案的研究,以技術中立原則探索區塊鏈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中的落地場景。
第二,提升數字貨幣監管水平,加強法律制度研究和制定力度。當前,中國針對數字貨幣的法律體系還不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缺乏對于數字貨幣的規定,數字貨幣的法律地位、監管方式還不明確,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尚未形成立體的監管體系。需要加強頂層法律制度研究,搭建具有計算機、法律、經濟學背景的復合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數字貨幣的立法,從而優化數字貨幣的政策法規體系。同時,完善數字貨幣法律細則和政策體系,搭建法律和政府監管分工框架,明確數字貨幣在發行、流轉、使用流程中的行為標準,充實數字貨幣執法監管隊伍。
未來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體系是多層次的,需要加強多個層次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在技術上,實現頂層的數字身份驗證體系與國民基礎大數據庫相連接,數字金融賬戶體系與征信、社會保障、稅收、行政和司法體系的賬戶相連接,形成政府公共管理賬戶大系統。如此,金融監管需要多個部門的監管配合,也需要中央機構和地方政府的緊密合作,從而構成立體化的監管體系,減少執法當中的空白點。同時,需要加強監管科技體系的研究,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構建大數據監測系統,擴大大數據檢測系統的覆蓋數據范圍,在此過程中探索監管沙盒機制,先在相對具有良好落地條件的區域進行試點,從而探索優化監管機制。
第三,加強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場景的建設。貨幣重要的生命力來自場景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從而便利用戶使用。從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的發展進程來看,場景的豐富性可以深度影響支付手段的市場接受度。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雖以國家信用為背書,但也要充分考慮市場接受度問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可以探索在交通、教育、醫療等場景下率先使用,積極推動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賬戶和銀行賬戶、第三方支付賬戶的互聯互通,形成多層次的支付賬戶體系。同時,研究機構需要推動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手機應用的研發和設計,加快版本研發和灰度測試,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和界面友好度。為有效拓展場景并完善使用體驗,可以先行探索公職人員使用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放工資的嘗試,加強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與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以及各類生活場景APP的合作,拓展市場范圍。積極探索和拓展海外支付場景,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和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拓展的契機,開發國際應用場景,加強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與國際貨幣清算機構的合作。
第四,加強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和其他競爭類數字貨幣的監管,鼓勵市場范圍內的競爭合作。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在用戶體驗上要向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已經具有較高市場活躍度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學習。在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包容非法定數字貨幣的創新,審慎推動中國互聯網企業發行類Libra數字穩定幣。審慎推動國內互聯網企業以聯盟鏈的方式推出類Libra數字貨幣試點,積極吸收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等共建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避免央行作為唯一的“做市商”承擔全部的金融市場風險。以互聯網企業豐富的技術儲備和市場運營能力提升中國數字貨幣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海外拓展能力,加強與國內互聯網企業進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合作。密切跟蹤海外Libra和國外法定數字貨幣等各類數字貨幣的動態,嘗試和Libra進行合作探討,探索將Libra納入到央行的監管框架下的實施方案[16]。央行作為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方,要避免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對數字貨幣發行和監管的功能進行合理的區隔,不斷優化數字貨幣的發行、流轉、記賬和監管機制,鼓勵在公開合法范圍內的數字貨幣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可以提升各類數字貨幣的競爭力,對于強化中國數字貨幣的國際競爭力有很大幫助。同時,監管機構對于比特幣等私人加密數字貨幣可能導致的法律風險、信息風險、技術風險,要繼續進行嚴格的監管,不斷完善優化監管機制。
第五,提高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話語權,擴大中國數字貨幣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數字貨幣主管部門應當積極在國際范圍提交中國的研究成果,積極與金融穩定理事會(FSB)、IMF、巴塞爾協會、國際清算銀行等機構開展合作,建立中國具有領導權和話語權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國際性研究協會和推廣聯盟。擴大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結算范圍,探索推廣以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形式進行人民幣互換,擴大人民幣互換范圍,借助“一帶一路”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機會,鼓勵出海企業和國外合作企業以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進行結算。在發行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時間節點上,要密切跟蹤國際法定數字貨幣的進展,在部署時間和落地進度上審慎選擇時間節點。
第六,積極探索推廣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多元方式。中國各地經濟發展程度、教育普及程度和金融素養差異很大,由于當前的技術發展和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用戶對于各類金融新概念、新產品、新方式需要有一個接受過程。需要深入探索數字貨幣的傳播推廣機制,增加用戶對于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接觸點,開展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頂層推廣機制研究并進行部署,選擇居民金融素養相對較高、金融基礎設施基礎好、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進行試點,逐步深化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廣,推動現金從經濟流動領域中的有序退出。同時,要重點加強對低收入群體、老年群體、偏遠地區群體的普及推廣工作,避免出現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領域的“數字鴻溝”。通過新媒體、金融機構現場海報、線下活動等生動形象的方式推廣數字貨幣,普及數字貨幣知識,深化數字貨幣的普及程度。
參考文獻:
[1]戴金平,黎艷.貨幣會消亡嗎?——兼論數字貨幣的未來[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41-149.
[2]莊雷,趙成國.區塊鏈技術創新下數字貨幣的演化研究:理論與框架[J].經濟學家,2017,(5):76-83.
[3]馬端臨.文獻通考·錢幣考[A].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92.
[4]姚前.共識規則下的貨幣演化邏輯與法定數字貨幣的人工智能發行[J].金融研究,2018,(9):37-55.
[5]Chaum,D. Blind Signatures for Untraceable Payments [A]. Chaum, D., Rivest, R.L., Sherman, A.T. Advances in Cryptology[C]. Boston :Springer,1983.199-203.
[6]Nakamoto,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DB/OL]. http://bitcoin.rog/bitcoin.pdf,2009-03-24.
[7]李建軍,朱燁辰.數字貨幣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17,(10):115-127.
[8]李秀輝.貨幣形態轉變的機制與趨勢——從交子與比特幣的比較說起[J].社會科學戰線,2016,(12):40-49.
[9]朱民.天秤幣Libra可能的顛覆和中國的機遇[J].清華金融評論,2019,(11):61-66.
[10]蔣海曦.虛擬形態補充性貨幣在中國的發展[J].江漢論壇,2018,(11):53-57.
[11]Wadsworth,A.The Pros and Cons of Issuing a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DB/OL].https://www.rbnz.govt.nz/-/media/ReserveBank/Files/Publications/Bulle tins/2018/2018jun81-07.pdf,2018-06-07.
[12]王靖一,黃益平.Libra的艱難征程與中國應對[J].中國金融,2019,(15):52-54.
[13]劉磊.從貨幣起源到現代貨幣理論: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變[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5):181-203.
[14]戚聿東,褚席.數字經濟視閾下法定數字貨幣的經濟效益與風險防范[J].改革,2019,(11):52-62.
[15]姚前. 法定數字貨幣的經濟效應分析: 理論與實證[J]. 國際金融研究, 2019,(1):16-27.
[16]龍白滔. 全球數字貨幣競爭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公共數字人民幣DC/EP與私人數字美元Libra[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20,(4):66-78.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is being pushed forward closely, and there are profound driving forces behind its rapid development.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is the product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mone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issued by the central bank and encrypted digital currency issued by private individuals. Similar to the virtual currency issued by Internet enterprises, it is also a subset of e-money. Th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issued by the Central Bank of countries with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od currency issuing credit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urrency,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digital currency issu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is worthless. Th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RMB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orecasting and regulating the economy through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printing, issuing and circulation of currency. China should optimize the user experience of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ompetition, enrich the operation scenarios of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legal supervision system of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and form a multi-level digital currency system.
Key word:digital economy; digital currency;Statutory digital currency;private digital currenay;encrypted digital currency
(責任編輯:鄧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