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潔 張昌佳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20 年9 月中國向國際社會鄭重宣布“2030 年碳達峰和2060 年碳中和”目標,同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傳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建設模式阻礙了建筑業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2019 年建筑領域和建材領域占我國全社會能源活動碳排放比重均達到8%[1],而綠色建筑相對于傳統建筑,平均節能率達58%,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15%[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可再利用可再循環建材用量比相對更高,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是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和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

圖1 我國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領域構成[1]
廣東省綠色建筑發展經歷了起步探索、試點示范、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等四個階段。
⑴2003 至2007 年起步探索。2003 年,國家頒布《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行業標準,同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建立省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005 年廣東深圳招商地產泰格公寓獲得美國LEED 銀級認證,被美國《新聞周刊》譽為“中國第一棟綠色商用建筑”;2006 至2007 年廣東省相繼發布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地方標準,引導新建建筑按節能標準進行建設;2006 年深圳市出臺全國首部建筑節能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在全國率先強制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廣東省綠色建筑處于萌芽和市場自發探索階段。
⑵2008 至2012 年試點示范。2007 年底廣東省被列入國家機關辦公建筑與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示范省;2008 年多個項目獲批財政部、住建部“可再生能源與建筑集成技術應用示范工程”;2009 至2012年深圳市、梅州市、蕉嶺縣、揭西縣相繼列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縣,10 多個項目列為國家級“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2011 年深圳市獲批全國首批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廣東省建設廳于2008 年組織“低能耗建筑和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申報,于2012 年開展規劃建設用地建筑用電約束性指標試點工作;通過先行示范探索,廣東省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健全,2009 年成立廣東省建筑節能協會,2011 年出臺《廣東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同年建立完善了廣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綠色建筑標識申報與評價工作常態化開展;2013 年設立省級建筑節能示范項目專項資金。廣東省綠色建筑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發展綠色建筑標識項目上百個。
⑶2013 至2017 年全面推進。2013 年省政府發布《廣東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提出10 項綠色建筑行動特色任務,各地紛紛出臺推進地方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方案,全省綠色建筑發展全面升級;2014 年印發《關于保障性住房實施綠色建筑行動的意見》《關于在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建設中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的通知》強制部分項目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2015 至2016 年先后支持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市承擔一星級綠色建筑標識評價工作,充分調動了相關城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6 年發布《廣東省綠色建筑設計施工圖審查要點》,大多城市要求進行綠色建筑施工圖審查;2017 年發布《公共建筑能耗標準》,強化綠色建筑用能管理。廣東省新建建筑在全面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基礎上,逐步從節能建筑向綠色建筑發展方向轉變,綠色建筑步入快速全面發展階段。
⑷2018 年至今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建設廳分別在2018 和2020 年修訂提高廣東省居住和公共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水平;2018 年印發《廣東省綠色建筑量質齊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 年)》,提出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重點建筑類型執行二星級以上標準要求;同年啟用“廣東省綠色建筑信息平臺”,實現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申報、評審、發證全流程網絡操作;近年來廣東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逐年遞增,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連續三年保持6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9 年創建了5 個高星級運行標識綠色建筑省級示范項目;2018 和2019 年分別在珠海市、深圳市召開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2020 年出臺《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規定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廣州、深圳等九市在一定區域內按照高于最低等級綠色建筑標準兩級以上進行建設;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綠色建筑創新獎項目,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等地建成高星級綠色建筑發展聚集區;廣東省綠色建筑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廣東省綠色建筑已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體到規模化,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十二五”期間廣東省累計建成節能建筑超過6.2 億平方米,折合節約能源約560 萬噸標準煤;累計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過2050 萬平方米,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5202 萬平方米,淺層地能建筑應用面積52 萬平方米,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裝機容量586 兆瓦;發展綠色建筑超過8100萬平方米,面積位居全國前列[3]。

圖2 廣東省綠色建筑數量/面積逐年統計圖
⑴規劃先行,法規政策推動。2011 年省人大頒布實施《廣東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為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建筑用能系統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法規支撐保障;2014 年發文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2018 年印發《廣東省綠色建筑量質齊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 年)》,一年內十多個地市相繼出臺貫徹落實方案,明確綠色建筑建設要求;2020 年出臺《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分別對總則、規劃與建設、運行與改造、技術發展和激勵措施、法律責任以及附則作出規定,保障了綠色建筑的全生命期監管和高質量發展有法可依;廣東省從“十一五”開始制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編制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綠色建筑發展目標、重點發展區域、新型建造技術路線等,綠色建筑等級相關重點內容納入建設用地規劃條件予以落實。
⑵因地制宜,完善技術標準。廣東省結合本地氣候、環境、資源、經濟及文化等特點,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嶺南特色”綠色建筑的理念,編制發布超過四十部相關地方標準和圖集(部分重點標準見表1)。例如,《廣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J/T15-83-2017)在提高與創新章節增設加分項,鼓勵創新使用建筑通風、熱環境改善、建筑遮陽以及防潮、除濕與防蚊等適應嶺南氣候特點的綠色建筑技術措施;同時以“東莞市”為試點,編制實施《東莞市一星級綠色建筑評價導則》,該導則強調以結果為導向、提高綠色建筑運行實效、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
⑶改革創新,提高管理效率。①改革管理模式,2015年首次探索將一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管理下放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市,2018 年全面下放,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與第三方評價機構相結合的模式,形成省市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②創新管理方式,開發啟用廣東省綠色建筑信息平臺,實現綠色建筑標識工作的“申報零跑動”和“監管無死角”;③完善從立項、規劃、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質量檢測、工程驗收、綠色建筑認定到綠色運維的綠色建筑全生命期監管機制,確保建設階段綠色建筑技術要求全面落實、運維階段綠色建筑及其設施設備維護保養良好。

表1 廣東省綠色建筑相關重點標準[4]
⑷以人為本,提升發展質量。一是重視宣傳,結合“節能宣傳月”舉辦綠色建筑成果展、優秀項目現場觀摩以及綠色建筑走進社區、走進公共場所等活動,提高民眾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二是在全國率先取消設計標識,加大專項資金對高星級運行標識綠色建筑的激勵,引導綠色建筑可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優化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指標,壓實各地綠色建筑質量把控責任,保障綠色建筑措施真正落地;四是提高綠色建筑的室內空氣、水質、隔聲等健康性能指標,提升居住品質和舒適度,不斷提升民眾對綠色建筑的獲得感。
⑴不足:雖然《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已將綠色建筑納入法定工程建設程序監管,但由于負責綠色建筑的管理機構,與負責立項節能審查、規劃審批、施工圖審查、工程質量監督等機構之間,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機制,導致綠色建筑要求難以落實到位。節能備案取消后,節能面積等相關數據難以統計。
對策:加強發改、國土、規劃、建設、房管等部門之間以及部門內不同處(科)室的統籌協作,協調發改部門共享建筑行業的節能立項審查信息,加強建設系統內工程項目在施工圖審查、施工、竣工驗收等階段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情況的信息共享,協調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會同節能管理機構共同開展監督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工作,對星級綠色建筑項目實行綠色建筑專項竣工驗收制度,并納入到現行的聯合驗收中。
⑵不足:綠色建筑技術指標體系未能有效貼合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
對策: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考核指標,從“采用節能型電氣設備”等技術措施性指標逐步向能體現綠色建筑實際運行效果的結果性指標轉變,如能耗量、水耗量、綠色建材用量、可再生建材用量、室內污染物濃度、有害氣體濃度等。
⑶不足:綠色建筑標準執行水平與質量有待提高,部分項目“重建設、輕運維,重外觀、輕品質”導致實際運行效果差強人意。建筑管理和使用者普遍對綠色建筑的了解認識不夠,綠色設施設備使用、維護的引導、培訓缺失,綠色建筑的真正效果未能較好發揮。人民群眾對綠色建筑的感受不深、認可不足。
對策:一是改變觀念,推廣綠色建筑以“實際運行效果”為目標導向,以建成的綠色建筑是否“節電、節水、舒適度高、污染排放低”、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綠色建筑工作好壞的判斷依據,而不是片面追求綠色建筑的數量和高星級;二是推行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機制,以消費者倒逼開發商全面落實綠色措施;三是落實綠色建筑所有權人的維護保養、報送運行數據的主體責任,在全省統一信息平臺和建筑物顯著位置明示綠色建筑等級、綠色性能指標等信息,引導居民、社會各界以及媒體加強監督;四是建立綠色建筑后評估制度,對綠色建筑的運行實行動態監。
2021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希望廣東省以貫徹落實條例為契機,開創綠色建筑工作新局面,實現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