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如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現狀,確立了設計方法,并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方法論;然后分析目標用戶,得出基于積極體驗的未來產品設計方法;最后,運用設計案例進行證實。以期未來產品設計不在于解決某一問題,而是為了幫助用戶獲得積極體驗,提升用戶長期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積極體驗;未來;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4-0124-02
1 積極體驗概述
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ositum,具有實際與潛在的含義,而在心理學中這一詞又指每個人實際與潛在的能力。
積極體驗的雛形是來源于心理學家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樂觀主義概念。以此為基礎,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里格曼與另一位心理學家在2000年共同確立了積極心理學這一新興學科。在12年后,德國學者Desmet首次提出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設計領域,確立了積極體驗的設計理論。積極體驗是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運用于設計之中,主要通過正確的設計干預,賦予用戶積極體驗,從而提升用戶的主觀幸福感。
2 研究現狀
積極體驗理論可應用的領域較多,尤其在教育、醫療和互聯網相關等行業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Thuillard在研究中發現積極體驗有利于患者控制情緒,在面對壓力時提供有效控制,從而減輕壓力的產生;Kai Eckoldt等學者曾用多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展示如何在生活產品中運用積極體驗來提升人的主觀幸福感,并運用一個說明性案例,概述積極體驗的設計流程;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教授Hassenzahl M將積極體驗運用于交互產品之中,他以筆記本電腦的界面設計為例,研究證明積極體驗可以指引導戶完成有意義的目標活動,使產品功能不限于功能本身而是通過功能來完成實際目標,比如情感化需求中的排解寂寞、緩解壓力等;王興偉運用積極體驗原理設計教學模式,從動態性、對比性和思維性入手,為學生描繪生動的情景主題,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學習任務;周飛京等將積極體驗運用在醫學研究中,在《不孕女性積極心理體驗的敘事研究》中對患者的積極心理體驗進行描述與分析,發現形成積極心理的原因,并從中探究促進相關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療效果的方法。
從目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看,雖然部分學者對于積極體驗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其應用案例較少,并且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論研究。由此可見,此理論在未來產品設計的實踐應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可能性。
3 基于積極體驗的未來產品設計方法
積極體驗是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一種新興設計理論,是一種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的體驗。體驗本身作為一種事件,包含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六方面。英國學者Shove將上述六方面總結為三要素,分別為意義、技能與材料。意義代表價值、目標和動機;技能代表能力、知識、技術;材料象征使用工具、物理環境和輔助設施。
因此,積極體驗旨在通過正確的設計方法與手段,指導用戶行為將其引向為良性的、積極的情感感受。其關注于情感中積極、正面的部分,有意識、有目的的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從而塑造積極人格。積極體驗的設計方法是在確立目標用戶特點的基礎上尋找設計意義,找尋目標用戶生活中的痛點與問題,發掘痛點中的機會點(意義),并將其作為設計靈感;接著通過正確的方法手段,即設計技能和設計材料來實現設計、創造的可能性,比如改善痛點、實現有意義的活動、創造豐富體驗等;最后通過所設計的產品或服務使用戶獲得積極的、有意義的體驗。
綜上所述,建立于積極心理學洞察力之上的積極體驗,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是基于用戶與產品關系,并進一步引導與影響用戶行為的有情感的設計方式。
4 基于積極體驗的未來產品設計實踐
4.1 設計背景
4.1.1環境背景
據民政部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的成年人。另有數據顯示,20—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會主動選擇離開原生家庭獨居。其中,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經濟實力較好,對婚姻持中立或保守觀點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獨居。
2018年,脈脈數據研究院對上萬名20—39歲的職場人進行了一次“孤獨感”調查。調查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在孤獨感出現的頻率上,偶爾孤獨的人占51.77%;經常孤獨的占27.22%。背井離鄉、單身、貧窮、沒有朋友或事業上受挫折等是孤獨的主要成因。
4.1.2 設計調研背景
課題組對20名中國一、二線城市新中產青年進行了訪談調查,他們主要來自上海、北京、蘇州、廣州、重慶和大連六地。根據訪談數據,20個受訪者中僅有4人不會感到孤獨,并且其中一人表示完全適應孤獨的狀態,已經習慣所以不孤獨。由此可見,緩解用戶孤獨感是本次設計實踐的目的。
接下來課題組又針對養寵物或植物和AI設備的用戶進行了訪談。訪談數據表明,受訪者中僅有3人明確不想養植物或寵物,其他人均正在或打算飼養。對于養寵物,其中多人表示寵物可以在寂寞時陪伴照顧,使自身心情變好;對于養植物,一名受訪者表示是為了其功能性,其他人偏向養植觀賞性高并且方便照料的喜旱植物,原因是植物可以為居住環境增添一絲活力,又比寵物方便飼養。關于AI設備,75%的受訪者對AI設備感興趣,并且其中多數人在生活中已使用AI設備。
綜上述調研得出結論,緩解孤獨感的未來設計方向將著重于可以陪伴和養成的AI設備產品。
4.2設計定位與思路
4.2.1設計定位
基于目標用戶深入調研,挖掘此類用戶所需的幸福要素,并以此作為設計目標,著重于設計可以陪伴和養成的AI設備產品。綜合調研結果,將盆栽盆作為本次設計實踐的產品載體,同時要關注以下三點:(1)解決實際上的問題,有明確功能性;(2)互動感強,可以共情以緩解用戶獨處時的寂寞感;(3)產品外觀與家居環境包容度高、用戶接受度高。
4.2.2 設計思路
艾格智能人機交互植物培養盆,結合AI人工智能在解決機器智能護理植物的功能性外,還為使用者提供陪伴式的情感交互體驗,使整個使用過程更加人性化。此產品可以幫助喜愛植物,但缺少相應知識的使用者更加簡單方便的護理植物,并通過智能培養盆的語音提示、感應互動噴霧等功能結合APP應用,在養護智能化、操作便捷化的同時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提升使用者的情感交互體驗(圖1)。
4.3設計評價
此設計基于目標用戶深入調研,挖掘此類用戶所需的幸福要素,以此作為設計目標,并從中找尋制約點和延伸點,從而為此次設計提供可行方向。
設計呈現后,20名受訪者中僅有4名完全拒絕此類設備,另外6名受訪者會基于產品的終端形式和功能去考慮接受此類產品,其余10名受訪者愿意接受并嘗試這類產品。此設計以為他們提供舒適有溫度的陪伴作為首要目的,通過設計實踐與體驗調研得出結論:基于積極體驗設計方法改進的盆栽產品,可以很好地改善人們獨居時的無聊與寂寞,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此設計以提升用戶生活幸福感、改善用戶孤獨感為起點,以智能化手段提供陪伴式的情感交互體驗,最終促進用戶個人主觀幸福感的提升。
5 結語
在理論層面,積極體驗下的未來產品設計是一種從用戶自身的幸福觸發點出發,并結合產品體驗感,實現提升幸福體驗或達到幸福可持續性的設計方法,它為未來產品設計提供了一種更廣泛的思維方式;在實踐層面,它為改善用戶孤獨感問題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維,對智能盆栽產品的交互方式提出了新的設計概念,從側面證明了積極體驗方法論是一種有效的產品設計模式。在未來技術優化完善之下,使產品與人的交互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從而得到更利于從用戶的設計,進而從設計的角度反思人類心理學現象,用設計的思維創造更多帶給人良好感受的產品,實現產品積極體驗的環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