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波 薛進芝



摘要:城市是一個實時創新和發展的動態有機體,結構復雜,歷史與現代共生。街巷空間作為歷史城市的重要構成部分,承載著一定的空間意象。基于街巷的意象延續性思考,以壽縣古城為例,從城市設計理論出發,挖掘與城市街巷風貌相關的內容,探討延續傳統街巷格局的意義及壽縣古城傳統街巷的特色。以期更好地保護古城風貌。
關鍵詞:街巷空間;城市意象;延續性;歷史名城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4-0138-03
古城、古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脈、傳統文化和建筑遺跡,導致歷史名城的保護與延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時間推演而來的傳統格局是古城空間的精髓之處,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和公民生活的載體和支撐。街巷作為城市五要素的重要構成部分,傳遞了一定意義的空間意象。街巷與城市共同發展,承載著城市各個時期的歷史印記,在時間和空間上反映了人們生活氛圍的特點。如今,具有良好傳統風貌、文化特色、空間尺度和人文居住環境的街道,對于延續古城傳統風貌,塑造獨特的意象和特色,具有重要價值。
1街巷與意象
人在街巷空間中的認知與街巷本身的空間信息相關聯,傳統街巷作為古城空間主要的構成部分,其街巷空間的意象直接映射城市意象的發展方向。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道路是觀察者習慣、偶然或是潛在的移動通道。自由運動的生命從一個空間移動到另一個空間時,需要經過不同的街巷空間,因此街巷的可意象性對于體驗者形成城市意象尤為重要。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雅各布斯詳細探討了街道與城市的關系,書中提到“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如果一個城市的街道有趣,那么城市也就有趣;如果街道單調乏味,那么城市也就單調乏味”。街市巷拐承載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碎片,由于其線性的特征將一系列空間樣式串聯起來,會讓人對空間產生記憶印象。意象是城市意蘊和特征的雙重體現,在探索道路的過程中,街巷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街巷的意象思考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意象。
2街巷空間的意象延續性對歷史名城保護的重要性
傳統街巷展示著一幕幕城市意象的動態演變,集中體現了城市空間歷史文脈的發展過程,具有隨時間量度增值和不可再造的特點。它是保護歷史名城傳統風貌、感知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歷史名城古跡的保護不應只停留在“博物館式”,更重要的是保護整體的街巷結構及空間環境和人文環境。街巷空間是具有豐富色彩、情調的可意象空間,人文活動與社會網絡之間有著意象與物質的連接,體現了獨特的空間意象。城市的肌理由街巷組織構成,并因其存在,延續城市脈絡的前提就是延續街巷空間的原有結構。防止古城失去過往均衡合理的結構體系,落實對古城歷史遺跡的保護,使原有空間敘事和人文精神得以傳承,弘揚古城的歷史文脈,彰顯其文化價值。
3街巷空間的意象延續性方法
延續傳統的街巷意象是保護古城風貌的前提,對于街巷整體的延續延續,應從多維度進行分析并對其加以維護。
3.1延續傳統街巷文化
街巷空間的意象延續:一方面,需要延續街市巷拐中的傳統文化活動,延續街巷傳統文化的保持與再現,如壽州萬象——“四鼎山廟會”,“每年三月十五日,朝拜者遠自光、固、穎、亳,并牽車鼓聚。而至,云涌霧集,通宵達旦”,清光緒《壽州志·風俗》也有關于古城傳統風俗的記載,如元旦、上元、八月十五、九月九日;另一方面,保護街巷文化基因,可以延續古城風貌,塑造城市個性和特色。但目前北大街和東大街試圖通過全新的仿古建筑界面來完成商業街的建設,傳統的建筑立面雖然在形式上得到了恢復,但建筑的文化基因也隨之消失,單純形式上的仿古并不能真正還原城市原有的多樣性和文化內涵。
3.2延續傳統街巷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凱文·林奇提出:“一個高度可意象性的城市,應該看起來適宜、獨特而不尋常,能夠吸引視覺和聽覺的注意……這種城市具有高度連續的形態,由許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連接,能夠逐漸被了解”。因此,連續性不僅是體現街巷體可意象性的重要認知因素,也是促進街巷格局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失去連續街巷界面會導致古城肌理模糊,同時也失去了完整性。在建筑界面的表現形式上,水平線的形式更有可能在空間中創造出一種節奏的序列感,重復的立面形式、建筑尺度、材料、色彩、細節元素和視覺景觀賦予了界面連續性和完整性。壽縣政府規定建筑的連續性和線性度應不超過75%;連續度和貼線度也同樣不得超過75%;兩側建筑物檐邊高度保持在9.4米以下,“巷”寬度2—4米;界面形式、體塊、屋面、立面、材質、色彩應與傳統建筑相協調。
3.3延續傳統街巷格局
傳統街巷保護的核心不僅是保護歷史遺址,更是要通過延續街巷格局來保護歷史古城的整體結構,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和街巷的連續空間界面。在北過驛巷和留犢祠巷街區的保護中,重點修復了劉少海宅、孫蟠大夫第等建筑遺產,完善了街區整體的界面形態,使街巷的肌理得以保存,街巷空間意象得以延續。根據壽縣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延續了傳統街巷格局,保持了壽縣獨特的結構特點及城市肌理。壽縣老城區分為八個街區,根據居民規模和各街區特色功能定位,梳理舊城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內環路,對接城內各級街巷,采用滿足街巷傳統風貌要求的市政管網實施方法。對傳統街區進行整體保護時,要完整保留主要街巷的空間形態、名稱、走向和位置,合理保留次街巷。如果街道結構不能完全保留,則延用其傳統名稱,達到延續歷史的目的。
3.4延續傳統街巷多義性
歷史文化名城街巷的活化與多義性相結合是一種必然趨勢。在保護和活化傳統街巷的同時,應注意自然生長,盡量減少對原有環境的過度干擾,遵循空間意象動態演變的理念,按照漸進式的發展模式,實施少干預、恢復原有精神內涵的戰略。大力宣傳促進居民的參與度,讓居住者在空間內感知場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發揮傳統街巷的文化價值。街巷空間的多義性主要是通過連續空間的曲折性和節點的豐富性來獲得,針對不同的時間狀態提供給不同人群活動的空間,如三眼井、石刻、石墩、路標的保留對增加空間多義性起到積極的作用,被居住者自發地演變成公共活動的中心。同時街市巷拐被納入家庭化空間使用,也是一種多情緒的多義性空間。
4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的街巷空間意象延續性思考
4.1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的傳統街巷發展脈絡
壽縣古城是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本文所提“壽縣”一詞代指壽縣老城區(即古城墻周邊環境及其范圍以內區域)如圖1所示,由于其有明顯的城墻界限,發展空間始終在城墻范圍內的3.6平方公里。
壽縣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河,安徽省中部。古屬懷夷部族,夏歸揚州,春秋時歸楚。三國時地屬于魏,自晉朝到唐、宋以來,壽縣以繁華勝地著世,逐漸從縣升為州。壽縣整體布局展示了古人思維的系統性,軸線縱貫四向,穿城池,接山川;北軸八公,頂筑道觀,山城一體;四面環水,城開四門,東曰“賓陽”,西曰“定湖”,南曰“通淝”,北曰“靖淮”。其街巷布局延續了宋代城池道路布局的基本特征,兼具軍事防御系統和防水功能,形成了古城獨特的傳統風貌。直到光緒年間,壽縣的功能空間結構才基本定型。古城的街巷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的俗稱,“三街六巷”承載了主要商業街市,“拐”為居住區小巷。城內的七十二條街巷保存完整,有北過驛巷、留犢祠巷兩個歷史文化街區。
4.2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的街巷空間分析
4.2.1街巷特色分析
1)街巷系統主次分明。從整體性來看,整個古城以棋盤式分布,使得邊界林立而又整齊有序。歷史文脈的特點使得古城的意象非常清晰。自東南至西北漸低,依據儒家的禮制觀念“以高為貴”“以左為尊”,圍繞十字街的行政區、文教區為主體形成政治活動區,以東大街州署及其附屬機構作為古城空間結構中心。古城以十字街交叉處為中心分成四個部分,縱橫交錯的街巷分區拓展構成了交通網絡,具有軸線幾何的簡單性和清晰性。主干街道寬為14—18米,次巷道寬為4米,基本垂直于主街分布,沿巷分布居民的宅舍,更多小巷則是蜿蜒曲折寬度多變,最窄的巷道被稱之為“一人巷”,界面兩側主要由低層住宅的山墻組成,“一線天”的輪廓視覺形態與相連接的巷道構成尺度和對比,形成了獨特的空間趣味。
2)街巷布局形式多樣。壽縣古城的街巷傳統格局是經過長期的時間推移演變而成的,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整體風貌保持著一致性和協調性。在壽縣古城的街巷布局中,東西、南北垂直交錯的四條干道是古城的主干道,與之相交的巷道布局多變,有十字型、丁字型和L型。丁字型和L型則主要在巷道的拐角路口處居多,往往伴隨著界面與行經方向的突然變化而產生,如留犢祠巷與清真寺巷交叉口。此種布局也有利于軍事防御,錯綜復雜的街巷空間,有利于巷戰。古城中承載著古城重要功能的街市巷拐有:稅務巷、小長街、倉巷、觀巷、果子巷、箭道巷、大寺巷、北梁家拐巷、今南梁家拐巷、將衙巷、照壁巷、棋盤街、天妃宮巷。
3)街巷空間界面豐富。壽縣古城傳統街巷界面具有連續性和多層次空間的特點。在空間層面上,街巷是連接古城整體空間環境與單體建筑的重要樞紐,古城傳統的街巷通常是直線、斜線或折線的,空間格局不斷呈現出微妙的縮放和轉折。街巷層次由干道、主巷道、次巷道以及一人巷組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關系,在滿足居民生活的基礎上,街巷空間富有活力,達到了秩序與隨機的統一。古城界面主要有四種:傳統山墻界面、傳統建筑界面、現代建筑界面及柵欄、隔墻、灌木等所構成的建筑界面。
4)街巷富有文化內涵。街市巷拐是壽縣古城“文化內涵”中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行為輸出載體”。一方面作為壽縣古城文脈肌理的“視覺網絡”,另一方面作為分隔區域的重要界限。在居住區劃分上,壽縣傳統的“觀念思維”注重血緣或信仰紐帶的關系,促進了巷拐中集體文化的認同感。街市巷拐的空間秩序蘊含著“公眾意象”和“實用功能思維”兩個主要的價值取向,是古城意象延續的“生命線”。傳統街巷所蘊含的意蘊、張力、空間情趣、節奏、興奮點、可選擇性,滿足了居民對公共生活的需求,展示了街巷生活的文化內涵。據縣志記載,古有諸多民俗節日在街巷中舉行,能夠起到強化集體凝聚力的作用。這種“文化內涵”從觀念到形式,通過建筑載體營造歷史信息,形成具有統一性的街巷形式,是街巷意象形成的重要條件。
4.2.2歷史文化街區分析
1)北過驛巷街區。北過驛巷位于古城北部區域,其相交于大寺巷,與倉巷相對,該片區有報恩寺、薛正躍單層住宅、高大門傳統建筑群、樊家布店建筑群、劉少海四合院,其中劉少海故居于近年修復并對外開放,劉少海生前是一位著名武術家,該民宅是一棟傳統的單層四合院建筑,具有人文、歷史文化信息和保存價值。其建筑的修復在外立面、材料、顏色和樣式方面保證了與街巷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2)留犢祠巷—狀元巷街區。該街區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真寺、安徽省級文保單位孫蟠大夫第、壽縣文保單位西十房建筑群、高臺子建筑、郭家花園建筑、關帝廟建筑、“許統領公館”建筑、孫家糧庫建筑等古建筑群坐落其中。留犢祠巷――源于時公祠又稱留犢祠,為緬懷東漢末年令時苗在當地為官清廉正直而建,又叫留犢池巷。留犢祠巷為古城留下了重要的歷史遺跡以及大量的人文信息。目前大夫第修繕完畢,在格局、材料、立面上突出了傳統建筑的特點,保護傳統建筑有益于延續街巷風貌與城市空間的文化脈絡。整個留犢祠巷中狀元巷街區面積較大,歷史古跡眾多,功能與結構還需進一步規劃。
5結語
傳統街巷是不可復制的歷史碎片和空間碎片,是歷史信息的有機載體,是深厚文化底蘊的象征。因此,對傳統街巷空間意象的探索能夠直接反映城市的整體意象。以延續古城街巷空間意象的方式串聯古城記憶是一個新思考,傳統街巷需要從空間格局、完整性、連續性、多義性和歷史文脈等多方面考慮,營造富有特色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古城。當然中國的每一個歷史古城都具有其獨特的韻味,在延續街巷意象的角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和差異化,需要結合區域情況做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