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萍
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關注學生閱讀的積累,促進他們閱讀技能的提升、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運用合理的策略,促進培優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掌握閱讀的要領。
一、傳授方法,提升自主水平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題材豐富,每種文體的閱讀方法不盡相同,教師要結合所學內容,為學生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讓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有效性,從而能促進學優生閱讀策略的形成。教師要強化引導,為學優生總結出不同的方法,讓他們能掌握閱讀的技巧,從而滿足他們的閱讀學習需求,促進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古詩時,教者要讓他們從詩題、詩歌、詩意、詩情、詩人等方面進行品讀,如在閱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內容時,教者讓學生析詩題,讓學生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讓學生能讀得字正腔圓,讀懂字義,能有節奏地讀。讓學生明詩意,學優生能回憶自己用過的方法,有看注釋、組成詞、看插圖、查字典、問同伴,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有明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學生要悟詩情,通過自由讀詩,并發揮自己的想象,說說自己的腦海里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覺得哪幾句詩寫得有意思,學生邊讀邊思,思考他們這么忙碌是為了什么?這是一幅怎樣的勞動場景?學生要知,說說自己對這首詩的作者與創作背景有怎樣的了解,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寫下這樣的詩句,是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兒歌,也稱童謠、孺子歌,是幼兒的啟蒙文學,有著流暢易懂的語言,通過兒歌的閱讀能讓學優生領悟到漢語的韻律之美,拓展他們的視野,實現他們的語言積累。兒歌主題多以季節時令、節慶習俗等富有生活情趣,能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之美。
二、創新手段,培養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讓他們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會提升自主參與閱讀的主動性,促進教學質量的發展。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在學習《找春天》一文時,教者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并與學生一起唱歌,并對學生進行引導:春姑娘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讓我們用美麗的詞語迎接她的到來吧,說說平時積累的有關春天的詩句。教師借助于媒體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他們提供自由學習的情境。
又如在學習部編本五上《將相和》一文內容時,教者讓學生齊唱《黃河頌》,當學生聽到氣壯山河的歌聲時,他們的愛國之情被激發,教者向學生引導如下: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將相和》,讓我們來了解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通過歌曲的播放,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他們能融情于文,產生積極的思考。
三、豐富活動,形成良好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優生良好閱讀能力的培養,但這僅憑課內的閱讀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并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閱讀中存在的困惑,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終生閱讀的觀念。教師可以開展閱讀推薦會,對學優生推薦《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有難度的經典名著。教師要全面了解學優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針對性的活動能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增進他們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知識競賽等活動提升他們的閱讀效果,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理解與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為小學生的素養提升打下基礎。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方法的傳授以及閱讀活動的開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能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