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山東泰安 271000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是農業農村部奶牛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區,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該地區奶牛飼養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奶牛存欄量和牛奶產量都大幅度增長。但在奶牛養殖過程中,本地奶牛的生產性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部分奶牛場積極籌措資金引進高產澳大利亞奶牛以提高經濟效益。但由于引進的妊娠母牛經長途跋涉,分娩后出現部分奶牛不發情、受胎率低的問題,不僅未提高養殖效益,反而造成很大經濟損失。為解決生產難題,通過現場座談、實地查看和直腸檢查等方式,了解到造成奶牛產后受胎率低的原因是妊娠母牛長期營養不足,分娩后長期不發情、子宮疾病所致。本文根據該場實際情況,闡述如何更好地促進奶牛產后身體機能恢復,以提高奶牛受胎率。
該奶牛場牛群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懷孕大育成牛,全場存欄240 頭,可繁殖牛130~140 頭,妊娠母牛20 多頭,從2020年夏天到秋天先后分娩產犢。犢牛初生重過小,僅有30 kg左右,分娩順利,基本不用助產。母牛產奶量很低,僅為10 kg左右,母牛很瘦,產后很長時間不發情。
在運動場內發現地面上有10 多處發情牛分泌的黏液,其中大部分透明,但有些內含混濁物或膿液。沖洗過子宮后,效果依然不好,病牛仍流出渾濁黏液。
直腸檢查了10 多頭病牛,發現妊娠母牛有2~3頭,不發情牛大部分處于“卵巢靜止”狀態,子宮質地偏硬、小,不活化。
該批牛從澳大利亞引進,具體經過如下流程:妊娠3~4 個月的奶牛集中起來,在澳大利亞隔離檢疫45 天后,到中國隔離場再經過45 天的二次檢疫,最終到達各奶牛場,一般需要4~5 個月的時間。由于條件限制,飼養水平、管理水平差,導致妊娠母牛體質弱,引進國內后又受熱應激的影響,不少母牛發生早產,胎牛小,產奶量低,產后長期不發情的情況。
由于牛只體質虛弱,到達奶牛場后,短期內很難恢復膘情,部分妊娠母牛發生肢蹄病、消化不食、子宮弛緩、胎衣不下等疾病,從而影響了發情、配種及受胎[1]。
從發情牛流出的黏液性狀來推判,對子宮炎癥處理不當,影響了配種受胎。如沖洗病牛子宮的熟練程度,用藥的品種濃度、容量等[2]。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奶牛發情、卵泡發育及配種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配種受胎率,分析如表1。
3.2.1 注意營養搭配
科學配制奶牛日糧,加強分娩牛營養,使其盡快恢復體質,為產后發情配種創造有利條件[3]。
前景理論自提出以來,被廣泛用來解釋各種類型的決策行為。但還未有人應用該理論來分析失地農民是否參與再就業培訓的決策機制(以下簡稱“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決策機制”)。本研究認為,如果應用前景理論來解釋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參與決策機制,那么可以推出以下三個假設:(1)失地農民進行再就業培訓參與決策機制中包含有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2)失地農民進行再就業培訓參與決策機制中包含有主觀價值判斷和主觀概率判斷;(3)失地農民選擇“參與”再就業培訓,是因為該選項對應的前景價值大于“不參與”再就業培訓這一選項對應的前景價值。
3.2.2 解決“產后長期不發情”問題
奶牛產后長期不發情與其體質、產奶量有關。眾所周知,由于奶牛產后“氣”“血”雙虧,食欲下降,同時產奶量又逐日升高,此時,需要分解體脂肪來補充能量,于是造成體重下降,一般下降30~35 kg。特別是體質差、產奶量相對高的奶牛,由于食欲恢復慢,營養消耗大,容易造成產后長期不發情,甚至30%以上產后4~5 個月才發情[4]。因此,對產后奶牛,盡快恢復其食欲(一般在產后70~90 天)至關重要。否則,日糧搭配再合理,也達不到目的。此時,可適當使用“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及“參岑白術散”等中藥進行調理。

表1 奶牛不發情、配種受胎率的原因及措施
3.2.3 分群飼養
分娩后處于一胎、二胎的泌乳牛,由于其機體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比相同產奶量的經產牛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若營養不足,更易造成產后長期不發情[5]。解決措施為產后及時與經產牛分群,并在維持成年牛營養需要的基礎上使一胎牛增加20%,二胎牛增加10%,來滿足其營養需要。
3.3.1 一般疾病
奶牛患有肢蹄病、消化不食,各種發熱消耗性疾病等造成體質下降,長期處于不發情狀態。對于這類奶牛,需要加強相應的措施,使其病情日漸好轉,以提高健康體質為目標方能湊效,而光靠激素催情無效。
3.3.2 生殖疾病
第一,奶牛產后第1~3天,要注意其胎衣排出、產道和外陰是否有感染等情況,奶牛胎衣自然排出,則在子宮深部放置2 粒宮健栓劑,用聚維酮碘消毒液對外陰進行消毒[6]。
第二,產后第7~10天,要注意惡露排出情況,即觀察惡露是否異常或存在炎癥。
第三,產后定時檢查,第14天檢查子宮分泌物情況(一檢):預防子宮炎。第30~35天檢查卵巢機能恢復情況(二檢):若奶牛不發情,可以每天肌內注射3 支氯前列醇鈉(0.2 mg/支):促進奶牛產后發情的恢復。第50~60天對一檢、二檢不合格的奶牛進行復檢,一般通過誘導而發情的奶牛在產后40~60 天可以進行配種。
第四,減少外界環境氣候(季節)的影響,如7—8月嚴重熱應激影響造成奶牛不發情。奶牛雖然屬于四季發情的動物,但是由于其皮厚、汗腺不發達,體內代謝產生的熱量很難通過體表散發。導致在7—8月,其體溫可上升到39 ℃左右,從而影響其采食量。由于采食量小,體能消耗量大,使牛體重下降,絕大部分奶牛停止發情。即使有個別的奶牛此時發情,由于卵泡不能發育成熟排卵或因體溫過高而影響了早期胚胎生長發育,所以受胎率也很低,一般為20%~30%[7]。因此,要緩解熱應激問題,首先應從建筑方面著手,牛舍應高大寬闊,通風良好,一方面,加裝噴淋通風設備,降低奶牛所處的環境溫度(最好25 ℃以下);另一方面,槽前安裝自動飲水器,通過增加飲水量來散發其體內熱量,盡可能降低熱應激的影響,同時還要加大日糧的營養濃度來彌補采食量不足的問題。此外,盡可能在夏季之前讓應該配種的奶牛成功受孕[8]。
第五,加強環境及牛體消毒工作。對牛舍、運動場增加消毒頻率,突出重點是產房和擠奶廳[9]。
第六,做到“適時輸精”。尤其是凍精保持受精力的時間比原精大大縮短,一般只有2~12 h,配種距離排卵時間過早或過晚都不能使奶牛成功受精。根據配種受胎的時間推斷,一般在排卵之前10 h之內或排卵后4 h之內配種受胎率高。且配種時間越接近排卵時間,受胎率越高[10]。因此,排卵時間是檢查的重要方面。其次是看輸精是否到位,如子宮頸彎曲或子宮頸開張不充分,導致精液未準確輸入,也不能使奶牛成功受精。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奶牛體況改善,大約2 個月后,40~50 頭牛成功配種。
從國外引進奶牛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引進懷孕的大育成牛會帶來引種過程營養不足的問題。二是引進空懷、較小的育成牛再配種,又會增加一年的飼養成本。因此,國外引種之前,在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方面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