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古城是依照《桃花源記》而設置情景,是研學旅行的理想基地,吸引著不少莘莘學子前來游學。
換上古裝,誦讀古文,3月25日,來自長沙縣第六中學的300余名學生趁著桃花時節,帶著課本步入桃源,在千年古院、萬畝桃林中追逐陶公筆下的勝景。
探尋秦谷文化,品悟國學經典
一句詩文,一方實景,桃花源里讀桃源,身臨其境書中美景,千古名人追尋的美夢,似乎真的有跡可循:桃花山頂,高閣巍舉,古松摩頂;山間溪巖秀麗,曲徑通幽;山前桃花流水,落英繽紛。這是薈集了15處國家級文保建筑、1處省級文保建筑的“國保山”,是留下了諸多文人墨客足跡的“名人山”,是歷朝歷代追尋桃源夢的“朝圣地”。
山上的碑廊里存放了唐朝以來在桃花源出土的17方古詩文碑刻,刻有王維、王昌齡、杜牧等詩人描寫桃花源的詩詞。這方沃土底蘊深厚,文化悠遠綿延,師生漫游于此,隨處感知潛藏文化的靈魂,俯拾皆是文化的魅力。
桃川書院收藏了大量國學經典書籍以及與桃花源文化相關的珍貴古籍,古圣先賢留下的傳世經典,在這里匯聚,為后人播下智慧的種子。在這里,學生們身著漢服體驗“琴茶書畫”,感受國學禮儀,接受國學熏陶。
解密民俗技藝,傳承工匠精神
桃源樹雕、桃源刺繡、擂茶體驗、竹篼舞……桃花源里的游樂,遠不止美景而已,富有特色的民俗技藝,為眾多游客與前來研學的師生提供了別樣的樂趣。
在桃花源的眾多民俗工藝里,桃源刺繡被譽為一朵奇葩,是“湘繡之魂”,蘊含著桃花源人對美的追求。天工六藝坊里,眾多桃源刺繡陳列,構圖夸張、用色大膽,具有神秘、浪漫的氣息。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們也紛紛穿針引線,動起手來,完成了一份帶有個人特色的刺繡作品。
纏繞、綁緊、彎曲……潺潺溪水邊上,小小少年們模仿古人游船,開啟了腦洞大開的造船計劃。他們三五人一組,手腦并用,畫圖、搭建,分工合作,井然有序,用塑料管、膠帶等材料變出了一艘艘有模有樣的小船。
遠離都市的喧囂,放下手機和電腦,在幽遠寧靜的秦谷,學生們觀看“古秦人”民俗表演,在歡快的韻律下,跟著秦谷村民,學習一段竹篼舞,體驗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民俗生活。
參演文化大戲,樂享視聽盛宴
跨越古今、全息投影、室內降雨、沉浸式場景……兩山一湖的五柳館劇場內,中國首部微時空行浸式互動體驗劇《湘遇·桃花源》正在上演。45分鐘的劇目中,每一位游客既是觀眾,也是演員,與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一起,穿越百年,對話歷史長河。
黃昏謝去,夜幕降臨,秦溪河上一場時空倒流的盛宴即將鋪開。觀眾乘船漫游,在“十里秦溪十里桃花”的河流劇場觀看《桃花源記》。溪流深處,漁歌唱響,騎牛的牧童、張網的漁人、浣衣的農婦從眼前一一掠過。
看著《桃花源記》情景再現,一些學生不禁向往起畫卷上的寧靜生活:“古人的生活也太愜意了吧,要是能穿越回去就好了。”觀演結束,游船上關于古今生活的探討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