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小時候,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日三餐時,父親都會反復念叨這一句。父親對這句話的注解是:一是要勤勞,二是要節儉。
“莊稼人就是要勤勞,不勤勞就活不了,因為糧食不會自己從地里長出來,更不會從天上落下來。莊稼活必須實打實地做,不實打實地做,你就得餓一年肚子?!泵棵空f到這里,父親就會指著面前的飯碗,“這碗里的每一樣食物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所以我們不能浪費,哪怕是一粒米,一片菜葉……”
說到最后,父親還會補上一句:“我小的時候,你們爺爺就是這樣教育我的?!?/p>
父親每天三遍不厭其煩地念叨,用妹妹的話說,我們耳朵都聽起老繭了。所以,一到吃飯時間,我們就只顧埋頭吃飯,只想吃飽飯后趕緊脫離飯桌。然而,最后一關是逃離不了的。當我們放下碗筷時,父親會一絲不茍地進行檢查,假如發現飯碗里有殘留飯菜,一定會嚴厲批評我們,讓我們吃干凈。開始一段時間,我們姐妹都因此挨訓,后來,大家養成了好習慣,每次準備放下碗筷前都各自打掃干凈碗里的飯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初聽父親說這一句話時,我并不知道這是古人的詩句,長大后才知道這是一句古詩,是父親從書里讀來的。父親是專科畢業,是單位里文化水平最高的;文化程度一般的母親,雖講不出什么道理來,但她卻是這就句話最忠實的踐行者。
改革開放前的那些歲月,物資相對匱乏,要添置一件新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父母穿不了的孩子穿,姐姐穿不了的妹妹穿,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我們的衣服雖然有補丁,但都是縫補得整整齊齊,清洗得干干凈凈。平時少言寡語的母親,在父親單位里是出了名的能干。
后來,我們家生活條件變好了,但是勤勞節儉的傳統一點也沒有變。我相信,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不管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勤儉節約的傳統永遠不會過時,我們也會將這個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