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文,周瑞瓊,喻夢伊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 江蘇南京210042)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1]。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2]。近年來,江蘇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不斷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引導青年科技人才為地方創新驅動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江蘇省基礎研究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項”(以下簡稱“專項”)是江蘇省強化青年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的重要舉措,“專項”每年的申報數與立項數均位居江蘇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之首。近年來,江蘇80%以上國家杰青獲得者曾得到過“專項”的支持,其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起到關鍵作用。
本文通過對“專項”的資助現狀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已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需要,為優化改進“專項”政策提出參考建議。
“專項”通過鼓勵和引導廣大青年科技人員瞄準江蘇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制高點開展創新研究,培養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為江蘇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堅實的人才基礎。“專項”分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3個項目類別,依次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需要形成梯度支持,與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更高層次的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形成無縫銜接。
2012—2019年,“專項”共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8 076人次,其中杰出青年基金項目400人次、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30人次、青年基金項目7 446人次,累計資助經費規模超過20億元人民幣。2013年以來,“專項”一直保持在每年立項1 000項以上,經費約2.8億元(表1)。

表1 2012—2019年度“專項”申報、立項及經費資助情況Tab.1 Application, approval and funding of “special projects” from 2012 to 2019
1.2.1 行業領域分布情況
“專項”支持的行業領域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基礎學科、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方向,占比分別為23.3%、19.3%、17.4%和11.6%,既體現了基礎研究的特點,也順應了江蘇省產業發展的需求。
1.2.2 地理區域分布情況
“專項”支持的青年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蘇南地區,具體情況為蘇南地區(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占比約85.7%。蘇中地區(南通、泰州、揚州)占比約5.2%,蘇北地區(徐州、連云港、宿遷、鹽城、淮安)占比約9.1%。可以看出蘇南五市的立項數占到了總立項數的85.72%,遠遠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
1.2.3 人才年齡分布情況
獲得“專項”支持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齡為31.2歲,其中:獲得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的人才年齡<30歲的占該類的39.7%;獲得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的人才年齡≤35歲的占該類的67.4%;獲得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的人才年齡≤35歲的占該類的35.8%。可以看出負責人的年齡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3類項目也形成了較好的梯度支持。
為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需要,近些年江蘇陸續出臺和修訂了多個政策文件,全方位優化科研項目管理機制,充分釋放政策潛能,進一步釋放科研項目對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功效。
1.3.1 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3]為加強科技計劃“放管服”改革,2017年江蘇省科技廳印發《省科技計劃(資金)項目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方案》(蘇科辦函[2017]484號),201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蘇發[2018]18號),以及推出“科技改革30條”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擴大科研項目管理自主權、下放資金部分管理權限,全方位為科研人員松綁,減少不必要的管理環節和限制條件,讓科研人員可以集中精力開展科學研究。
1.3.2 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和評價機制是科技計劃項目政策導向的具體表現形式。2020年江蘇省科技廳印發了《關于改進科技評價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蘇科監發[2020]135號)。該文件引入分類考核評價方式,針對不同類別的科技活動,實施分類考核評價,完善考核評價標準,建立以創新能力提升、標志性成果質量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強化評審評價的創新質量和績效導向,立項評審突出對項目的前瞻性、戰略性、先進性和可行性進行評價,結題驗收主要對項目合同約定的以標志性成果為代表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績效評價重點對創新能力提升、標志性成果產出、人才培養、產業升級產生的長遠影響等進行評價;適當降低論文、專利數量以及經濟效益等短期量化指標的權重,對確需對論文進行評價的省科技計劃項目,實行代表作制度。
1.3.3 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4]。為促進基礎研究與產業跨越對接融通,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2019年,江蘇首次啟動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部署多個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支持領銜科學家開展長周期、高風險的原創性研究,努力實現從“0”到“1”的重大原創突破。借助該類項目的組織實施,探索 “包干制”的經費管理模式,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限,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經費預算構成。
1.3.4 加強科研信用管理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近年來,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在工作機制、制度規范、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整體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時有發生[5]。2019年,江蘇省科技廳印發《江蘇省科技計劃項目信用管理辦法》(蘇科技規[2019]329號),進一步完善了全省科技信用體系,在為科研人員松綁的同時,強化科研信用管理,在項目管理、機構建設、成果評審中,要求相關責任主體全面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并切實加強全過程的監督評估,將科研誠信建設要求落實到指南編制、立項評審、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等科技計劃管理全過程[6]。2020年,江蘇省科技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壓實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蘇科監發[2020]319號),再次明確了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的有關事項。
1.3.5 引入盡職免責機制
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的客觀特點,項目研究失敗時有發生,需要配套建立容錯機制,以便讓科研人員敢于在新領域和未知領域內開展科學探索而沒有后顧之憂。2018年,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財政廳印發了《江蘇省基礎研究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蘇科技規[2018]354號),文件明確了對勤勉盡責、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或其他不可預見原因,導致難以完成項目預定目標的,經同行專家評議認可或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承擔單位和負責人予以免責,且不記入不良信用記錄。對項目進行立項支持或經費資助,符合規定條件、標準和程序,但支持或資助項目未達到預期發展效果,相關領導干部和部門在勤勉盡責、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決策等責任。
在持續完善專項管理機制的同時,近些年江蘇也在積極探索建立以“專項”為基礎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服務體系,通過延伸服務鏈條,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挖掘政策服務潛能。
1.4.1 搭建青年人才學術交流的平臺
為響應青年科研人員對學術環境的期盼,江蘇率先在全國構建常態化的青年學術交流平臺,通過搭建跨單位、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廣大青年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目前,已經舉辦了十幾場“青年人才會客廳”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推動青年科技人才之間的內部交流、分享科研經驗、共享科技資源和探尋合作契機,拓寬青年科技人才與外界的接觸面,使其能夠及時感知到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長速度。
1.4.2 撮合青年人才與產業需求的融合
2019年底,為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優勢,服務企業創新發展,通過圍繞“省杰青”為主線,遴選優質人才資源,構建了青年科技人才資源庫和科技項目資源庫,針對江蘇省經濟產業發展需要,組織策劃了“杰青薈”系列服務活動,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產業園區、企業等創新一線,為地方科技產業發展、招才引智、科技招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1.4.3 打通科技政策與需求的流通瓶頸
為滿足青年科技人才對科技政策的需求,2020年自主研發了“科技政策精準推送系統”,通過智能匹配算法,針對每一位青年人才所處區域、從事專業領域等個性化特征要素,開展差異化的政策信息推送服務,將最新的科技政策及時、精準、高效地推送給青年科技人才,打通科技政策與科研人員的信息流通瓶頸。目前該套系統已經成功為有關人才和單位推送各類科技政策信息超過2 000條,取得初步服務成效。
經過多年的發展,“專項”在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和培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專項”支持過的青年人才在科研探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專項”作為青年人才科研第一桶金,既為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起步提供了及時的財力和物力保障,也極大激發了他們開展探索研究的熱情,為人才進一步成長奠定了基礎。截止目前,以“專項”為起點的人才中,先后有50余人獲得國家杰青稱號,300余人入選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四青”人才稱號。人才后續獲得數量可觀的國家基金項目支持和國家科技獎項榮譽,在全國各省名列前茅。此外在知識產權的獲得和各類論文發表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大量的專有技術成功實現了轉移轉化,覆蓋多個關鍵行業領域,已形成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對2012—2019年“專項”的申報與立項情況進行深度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項目主管部門、承擔單位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等近130個科研主體開展網絡問卷、會議座談等形式的調研,根據各方反饋情況,梳理總結出目前“專項”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幾點突出問題。
江蘇是人才大省,“專項”申報數已從2012年的1 626項上升到2019年的4 566項,但每年立項數依舊保持在1 110項左右,且總經費增加幅度不大,導致立項率連年下降,2019年的平均立項率只有24.3%,支持力度與江蘇省的人才規模和旺盛的創新需求相比顯得捉襟見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年科技人才的申報積極性,急需拓寬支持來源渠道。
目前,“專項”資助的青年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部省屬高校,共計獲得支持6 246人次,占總立項數的77.3%,而企業中的青年人才較少,僅獲得支持206人次,占總立項數的2.55%(圖1)。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青年人才相對較集中,同時對政策的獲取和理解比較及時和準確,且單位內部有專門的科技管理部門,項目申報的氛圍比較濃厚。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中青年科技人才分布較分散,獲得人才資助政策信息的渠道較少。這種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分離的狀況,解釋了科研與產業 “兩張皮”[7]現象。
目前對青年人才的支持主要是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尚未建立針對青年人才成長深層次需求的長效服務體系。項目以外的支持服務相對較少,且服務模式多是階段性的,沒有對于青年人才的成長形成連貫性的引導和幫助,無法及時掌握和解決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瓶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效果。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江蘇在青年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的政策導向和“專項”政策實施現狀,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提出相關建議供進一步完善優化“專項”政策作參考。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中明確提出“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8]。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節點,是科研和市場的主要交匯點,其研發創新的方向和內容更加貼近產業發展需求,科研成果更加具有產業化價值,且企業在研發創新方面擁有較豐富的資金來源,在培養和引進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筆者建議可以進一步發掘“專項”對企業的引導作用,探索建立“政企”結合的人才引培機制,充分激發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在科技資源和支持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聚集和培養優秀人才在企業氛圍下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前瞻共性技術研究,構建“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渠道人才引培支持體系。
2018年,江蘇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明確將重點打造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高端紡織、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核心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顯示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9],為江蘇省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筆者建議通過建立指南學科優化機制,以滿足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合理設置“專項”支持方向,并探索引入交叉學科支持方向,鼓勵和引導廣大青年科技人員聚焦江蘇省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創造一流科研成果,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基礎。
在青年人才服務方面,筆者建議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豐富配套服務內容。在政府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聚焦人才培養,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跨學科、跨領域交流、成果供需洽談等形式多樣的服務,為人才成長打造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二是打造成長全過程跟蹤體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強化對項目執行、成果供需、服務渠道等方面信息的采集與分析,實現對人才成長全過程的跟蹤管理,全面掌握“專項”實施效果,及時發現和完善不足之處,形成“專項”政策自我持續優化的閉環。
2018年,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0]。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是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關鍵,已經成為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競爭的焦點,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江蘇省基礎研究計劃“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項”政策機制,充分釋放政策引導作用,聚集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育事業中來,多方協同推進,共同培育高質量的青年科技人才,為社會、經濟、科技、產業等方面的持續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