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智
(山西三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治分公司,山西長治 046000)
高層建筑中應用梁式轉換層施工技術,可有效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固性。在施工過程中,需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及設計需求,選擇適宜的轉換層形式。此外,因轉換層施工細節繁雜,需對施工過程進行全程監控,規范作業流程。在項目驗收時若發現隱患需立即處理,確保項目的順利交付及后期使用安全。下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所謂梁式轉換層,是指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上增設斜向或者是單雙向承托相助,使其能夠支撐上層結構主體的荷載,設計原則如下:若存在縱向受力與橫向受力同時轉換的可能性,則采用雙向梁模式;若已有建筑為筒中筒或框筒結構形式,可在框架結構的四周布設轉換梁。基于此種設計方案,可將上層結構傳遞的荷載分散至建筑主體的兩側,以優化受力關系,改善建筑物整體性能。梁式轉換層,其荷載傳遞路徑為墻/柱→梁→下層柱,受力路徑清晰。
通天支撐一次支模澆筑法是指將模板作為支撐層,提高梁式轉換層承載力[1]。優點:可提高建筑物主體剛度與穩定性,荷載由轉換大梁層層傳遞直至地下基礎部分;缺點:成本較高,人工消耗大。
埋設型鋼架加強模板法是指在轉換大梁中設置鋼架,與模板相連接。優點:提高建筑整體穩定性,鋼筋材料使用量較小,經濟性高;缺點:使用的鋼架不能重復使用,周轉率低。
分層澆筑疊合成型法是指采用分層澆筑法,使建筑主體疊合成型。優點:可減少混凝土材料使用量,有效避免裂縫等病害;缺點:工藝要求高。
某建筑工程擬建商業金融用房,1 層為公交站臺,2 層及以上為商業辦公區域,需在1 層設置梁式轉換層。工程中使用的框支梁內主筋為HRB400 級φ28 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框支柱內主筋選用HRB400 級φ32 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5;樓板設計厚度為2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
因轉換層縱向與橫向柱網間距分別為9.5m、16.8m,框支梁最大截面積為1100mm×2250mm,自重荷載為56.25kN/m2,附加施工活荷載總和為60kN/m2。因轉換層自重與施工荷載較大,經論證最終確定采用疊合澆筑方案。轉換梁分兩次澆筑,第一次澆筑至6.3m(次梁梁底標高),混凝土強度大于80%,后澆筑至7.17m(轉換層面)[2]。
該工程轉換梁模版支撐體系均用鋼管搭設,型號為φ48×3.5,如圖1 所示。支撐系統只需支撐1 次澆筑混凝與的自重及荷載。因地下室頂板澆筑規定厚度為200mm,需通過1 層以下的支撐結構將荷載傳遞至地下室底板。轉換梁下的支撐體系中相鄰立桿距離控制為900mm,大橫桿步距控制在1200mm 以內,梁下小立桿規定間距為450mm,布設于桿頂及桿腳周圍,并水平連桿進行雙向拉結固定,將剪刀撐置于梁兩側的立桿垂直面。同時,梁底增設可調支座,兩側設置雙扣件,立桿下部加設鋼墊板,尺寸為200mm×50mm。工程選用膠合板作為梁模板,厚度為18mm,梁背楞綜合應用木枋與對拉螺栓,木枋尺寸為50mm×100mm,螺栓型號為M14,用鋼管進行固定。
3.3.1 轉換梁配筋加強

圖1 轉換梁模板支撐體系
該工程轉換層外面截面尺寸為800mm×2200mm,跨度為16.8m。第一次澆筑中,梁頂為疊合層,鋼筋型號為9φ28@400 鋼筋(∝s=5542mm2),可直接抵消截面支座負彎矩。負彎矩鋼筋按照非通長縱筋布設,計算時縱筋伸出支座長度∝0取值為ln/3[3]。經計算,選用φ8@2506 肢箍筋,如圖2 所示。

圖2 轉換梁配筋
3.3.2 鋼筋加工與連接
該工程鋼筋加工與連接處理要點如下:
①參照設計圖紙計算柱頭內箍筋的數量,在梁底筋安裝結束后添加規定數量的柱箍筋,綁扎;②梁中主筋共有3 排,上下鋼筋間均設有墊鐵,固定間距為1m,綁扎于梁主筋上;綁扎時上下排鋼筋必須對齊,避開縱向鋼筋接頭部位,按照1.5~2m 間距標準設置下料管;③因轉換梁內中的鋼筋骨架自重較大,直接使用短鋼筋加工成墊塊使用,成排布設,相鄰排距離為1.5m,均置于主筋下,需在梁骨架就位之前完成安裝任務。澆筑后,需在墊塊表面均勻涂抹防銹劑;④節點位置梁上、下部位的鋼筋需置于同一垂直面,預留一定的振搗作業空間。
3.4.1 混凝土配制
①水泥:選用52.5R 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攪拌時添加適量I級粉煤灰;②細骨料:選用細度模數為2.7~2.8 中砂,含泥量小于等于2%;③粗骨料:選用連續級配碎石,粒徑最小為5mm,最大為31.5mm,含泥量小于等于1%,細長與片狀顆粒含量小于等于10%;④膨脹劑:選用微膨脹劑UEA;⑤緩凝劑:選用RW-3 高效減水劑,緩凝時間大于5h;⑥配比:碎石:砂:水泥:粉煤灰:減水劑:膨脹劑:水=997:693:390:75:15.8:60:195。
3.4.2 混凝土澆筑
澆筑次序:柱、梁節點→梁、板;原則:采用對稱澆筑法,先中間后兩側,遵循“薄層澆筑,循序漸進”原則;方法:采用定點澆筑法,借助提前布設于梁內的下料管進行下料。
3.4.3 混凝土振搗
①鋼筋分布密度高位置選用直徑為30mm 的振搗棒輔助振搗,相鄰插點間距控制在300mm 以內,振搗棒操作遵循“快插慢拔,直上直下”原則,按照梅花形狀進行布設;②上層混凝土澆搗時,振搗棒插入深度不得小于50mm,若混凝土表面泛灰漿、無氣泡則可立即停止;③振搗順序,由澆筑層底部開始逐漸上移。
3.4.4 施工縫做法及處理
①留齒形加筋施工縫,梁上下部位的水平施工縫順著縱向預留出齒形,加設6φ25 插筋,縱向布設間距設置為500mm,鋼筋長度為1m;②施工縫處理,因框支梁寬度大,鋼筋分布密集,在第一次澆筑一天后使用加長鋼釬進行鑿毛,使用加長鋼絲刷進行清刷,并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清洗,第2 次澆筑時施工縫需鋪設水泥砂漿,厚度不宜過大。
3.4.5 混凝土溫度控制與養護
為控制混凝土溫度,確保其保水性,在梁底與側模表層覆蓋2 層塑料薄膜。經測量,混凝土澆筑后竹膠合模板內外溫差小于19℃,保溫狀況良好。第1 次澆筑,轉換梁周邊高度提高0.2m,中間設凹槽,用于蓄水;第2 次澆筑混凝土終凝后,將側面的塑料薄膜上翻包裹并覆蓋2 層麻袋,后均勻澆水。根據溫度測量記錄確定養護措施,或掀翻麻袋或者增加覆蓋層,內外溫差不得大于25℃,基面與基底溫差不得大于20℃。該工程混凝土養護周期為14d,升溫階段進行保濕,降溫則需進行保溫。
綜上所述,為滿足高層建筑空間多樣化功能使用需求,需開展轉化層設計,全面分析傳力路徑、受力狀態及性能。參照前期計算分析數據確定梁式轉換層施工方案,對施工過程中的模板、鋼筋與混凝土施工環節進行嚴格監控,確保施工質量。本文所述工程選用疊合施工法,效果良好,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