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梅蕾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00)
通過“互聯網+”發展思路的應用,可以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平臺結合在一起,進而加速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機遇。對于“互聯網+圖書館”這一發展模式而言,它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并開拓一種跨界融合、連接的新型服務模式。
互聯網的發展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行業的服務、管理以及生產模式,給傳統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可以為用戶創造更佳的體驗,進而帶動傳統行業的快速發展。當前,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進程中,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引進,加強對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借助于“互聯網+”的發展理念,對圖書館進行重新的定位,為圖書館提供全新的發展思路。
所謂的“跨界融合”,需要利用互聯網平臺打破傳統行業、領域與學科之間的邊界,積極做好資源共享、流程重構以及信息直通。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資源收集、服務于管理。現階段,由于受到互聯網于其他信息機構的沖擊,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但是,就資源的學術價值來說,圖書館所蘊藏的資源價值遠高于搜索引擎所獲得的資源。但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寧愿通過搜索引擎去查找信息,也不愿使用圖書館的資源系統。究其原因,還是圖書館沒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使圖書館服務能力與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鑒于此,圖書館應利用“互聯網+”的思維開展設計工作,加速跨界融合,加大與資源提供者以及服務提供者、用戶之間的合作,不斷提高優質資源的融合水平,為圖書館發展開拓新的途徑。
“互聯網+”的根本特性就是開放性,也正是由于互聯網有著較強的開放性,使互聯網的資源共享程度更高,互通互聯性更強。基于開放性這一特點,互聯網不僅能夠實現數據的快速流動,同時還能為資源的跨館提供保障。雖然有了技術上的支撐,但圖書館不一定能實現開放共享,開放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理念,需要參與方達成共識,同時也要確保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一方不愿進行數據的共享,或者不能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去執行,那么開放共享效果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而,雖然開放有著諸多的優勢,但同樣也是一個相對曲折的過程,圖書館應當逐步提高開放效果,推動資源共享。
“互聯網+”的核心就是創新,要想建立起“互聯網+圖書館”的全新發展模式,還應在創新方面多下功夫,積極普及創新理念,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與水平,加速圖書館的發展速度。首先,應當對“固定工作模式”進行改進,逐步向“研究性工作”轉型。尤其在業務工作層面上,要積極做好應用設計、參數設置、流程編排等工作,創新圖書館發展思路。其次,在技術層面上應當減輕常規的運維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揭示、應用開發以及系統互聯等方面,為圖書館、用戶、合作伙伴球提供開發、應用創新的空間。
一方面,圖書館應當對當前流行的投屏閱讀方式引起重視。隨著現代化圖書館電子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多,圖書館紅閱讀大屏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無論是直接閱讀,亦或是掃碼閱讀,閱讀過程中總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麻煩。為了提高圖書館海量數字資源的閱讀量,圖書館應當積極引進數字化閱讀設備,在接通網絡與電源之后,就能將所閱讀的內容投放在臺子、桌子或者墻壁之上。同時,可以通過觸摸光影的方式,進而相應的翻頁、下載等操作,進而為閱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體驗與服務。另一方面,圖書館應強化資源建設。在以往的圖書采購模式下,讀者只能采購圖書館里現有的圖書,當前應當對這一采購模式進行創新。讀者想要借閱、采購什么類型的圖書,圖書館應當幫助讀者進行購置。在這種“讀者薦購”模式下,讀者可以事先在電商、書店等平臺直接下單看書,而后由圖書館買單,如圖1、2 所示。

圖1 采購流程

圖2 電商采購流程
當前,國際范圍內已經就下一代圖書館的發展與建設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圖書館應當加快從門戶到平臺的轉型。首先,平臺不僅要快速進行資源配置,同時還應提升服務環節的價值。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使利益相關者能夠融合其中,并創造出相應的價值,最終形成一個資源交互、整合的系統。加強圖書館平臺化建設,使圖書館成為互聯網時代知識與智慧的提供者。一些歐美國家的數字圖書館,它們在進行平臺化建設工作時不僅具有了框架化的數據模型,并且在數據方面實現了開放、關聯,這些圖書館有著開放的應用程序接口等。此外,平臺化建設種還應加強對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社交軟件的應用,不斷完善流程設計,注重數據挖掘。
就現有的圖書館管理系統而言,主要以圖書館、管理員的業務服務流程為主。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當加強對新一代圖書館服務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借助于新一代圖書館服務系統,一方面能夠提升圖書館全媒體資源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加強業務流程管理水平。圖書館資源大部分是電子類資源,借助于新系統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資源的統一管理。此外,在業務流程管理方面,要加強對MARC 數據以及ERM 數據的綜合應用。新服務系統建設期間,還應注意以下問題:①提高閱讀服務水平。當前,數字閱讀已經成為最常見的閱讀模式之一,新系統應當提供移動閱讀、多媒體閱讀的功能,同時還應具有相應的社交功能與互動功能;②提供空間服務。新系統要加強對虛擬知識空間物化形態的管理,為讀者提供知識交流的機會與平臺;③新系統應加強知識服務。圖書館應重點改善自身服務能力,不斷優化服務流程,設立學科館員以及主題館員,為科研與教學工作提供幫助。
隨著傳感技術與智能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應當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情景感知服務。情景(Context)感知服務中需要包含實體所處狀態的全部信息,比如位置、時間以及活動、偏好等信息。通過自動感知用戶目前所處的情景,進而發現用戶的各類需求,使信息服務和用戶之間有著良好的自適應性。一般來說,情景感知服務囊括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檢索服務、提醒服務以及閱讀服務、咨詢服務。但是,由于受到隱私保護等因素的限制,圖書館情景信息的捕捉有待加強,對于用戶需求的挖掘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情景感知必然是下一代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內容。
殘疾人屬于典型的弱勢群體,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應當為殘疾人提供更加優質的閱讀服務。雖然部分圖書館面向殘疾人等群體提供了閱讀服務,但僅限于建立盲文閱覽室等方面,并沒有加強對互聯網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鑒于此,應當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幫助特殊群體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互聯網+”為圖書館開展服務創新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與平臺,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人員應當不斷研究、探索,積極創新服務思維與工作方式,將圖書館建設成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知識傳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