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貝貝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陜西面花也稱“花饃”,作為一種面食根植于陜西民間,不斷發展成為一種民俗文化,兼具食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其造型豐富生動,寓意吉祥,因而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如孩子滿月、老人過壽、婚喪嫁娶、祭奠祖先以及傳統節日中幾乎都有面花的陪襯,并作為一種禮品在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主題造型,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外界被贊譽為“講禮的饃”[1]。雖然陜西面花已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受到各界的關注,但是,就目前而言,傳統面花在市場的沖擊之下被其他商品所取代的危機依然存在。所以,為陜西花饃探尋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很有必要。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而言,陜西面花的保護和傳承主要圍繞著創辦傳習班、培養傳承人、舉行交流展覽活動等,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都有一定局限性。創辦傳習班、培養傳承人不僅有助于面花藝術的傳承,還能促進就業,甚至解決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難題。但是愿意主動學習這一技藝的大多是年齡偏大的農村婦女,陜西面花藝術在年輕群體和城市中傳承阻力較大,特別是年輕人在選擇定做面花還是買蛋糕給家中長輩祝壽的問題上,選擇面花的寥寥無幾。舉辦展覽活動等推廣面花藝術,讓更多的人認識面花、了解面花,同時也能帶動其他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但是在活動中,面花產品總是成為“門面”,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贊美,但是購買力度遠不及其他產品。另外,面花本身具有食用價值,因此其保質時間較短,大型的面花作品也容易受損,所以不具備長期、遠距離的運輸和銷售條件。總之,目前陜西面花藝術保護和傳承的輻射范圍較小,受眾較少,傳播推廣影響力遠遠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不能滿足于照搬繼承,還要尋求創新發展,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歷久彌新。因而,創新發展是必須的。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技藝,創新題材也是方法之一。陜西面花藝術在創作中以民間的植物、動物、人物等為原型(如圖),因需求而寄托不同的情感,創造出栩栩如生的造型。然而在現代動畫動漫的沖擊之下,年輕一代看慣了米老鼠、小豬佩奇等卡通形象,卻無法接受偷燈油的小老鼠和憨態可掬的小胖豬,認為很“土”、很“俗”,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陜西面花順應時代審美、復興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陜西面花藝術的創新發展除了面花自身以外,在傳播方式上也要不斷推陳出新,要“走出去”“活起來”。“走出去”即不能局限于陜西地區,還要和其他地區的面花藝術進行交流學習;“活起來”就是讓其不再是沉睡中的祭品,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但在“活起來”前需要“火起來”,能讓更多人認識陜西面花,所以創新陜西面花的傳播方式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為了陜西面花藝術能夠走得更遠,其傳播方式也需要創新。

陜西面花藝術之所以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時代的不斷進步。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重要的日子里需要巧手的婦女制作精美的面花烘托氣氛、寄托情感;而今,琳瑯滿目的商品隨時可以挑選購買,再也不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制作面花了。但是這一歷經歷史長河而積淀下的民間藝術不應該就此沉寂,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互聯網、信息化即是挑戰,更是機遇。若是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陜西面花藝術必然會迎來多樣化發展的時代。
陜西面花藝術所面臨的以上幾個問題是圍繞其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沖擊而展開的。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一藝術,無論是技藝技巧、造型紋樣或是寓意內涵,口傳身授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系統地對其進行整理歸納,長久保存,以便后世傳承。無論是面花主題的創新還是傳播方式的創新都不能忽視年輕群體,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才是面花藝術長久發展的力量。這些問題都可以依靠信息化的優勢和技術得到解決,例如建立陜西面花藝術數字博物館,以數字化信息時代深刻改變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雖然推進陜西面花藝術數字化建設并不是這一藝術傳承發展的唯一方式,但很有必要,因為這是信息化時代的選擇和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
“虛擬”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實現的,人們通過科技把社會現實中已經長期存在的或者是不存在的可能性轉化為計算機語言而實現虛擬的存在。以視覺和聽覺表現為基礎,所顯示的是現實世界的鏡像再現或者是完全人為創造的夢想世界的任何整體環境,體驗者完全沉浸其中,并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虛擬環境或該空間中的物體進行各種形式的交互[2]。因而,虛擬體驗因其“非現實”“不在場”的特點,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可以彌補現實體驗的各種弊端,又因其新穎潮流的形式,在年輕群體中很受歡迎。
陜西面花藝術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民俗文化,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品的展示,還包含制作步驟、技巧、寓意、使用場合等多種要素。但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現實中對面花藝術的體驗僅有制成之后的形態和寓意的氛圍感受,而對前期的制作幾乎沒有參與,所以現實中對面花藝術的體驗是有空缺或者局限性的。因此,如果通過數字化實現虛擬體驗,陜西面花就不再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部分人群的藝術了,讓更多的人觀賞面花甚至制作面花,都將變得容易許多。
首先,因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陜西面花藝術數字展館必不可少。通過對原始素材的采集分類,進而整理歸納出陜西面花的造型和寓意,以便后期分模塊進行展示,之后將整理出的素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完成圖像的壓縮和存儲,最終,通過網絡向大眾展示和傳播。可以說數字化展館充當了基本的普及角色,一方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另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其實,數字化展館或者博物館早有先例,并逐漸普及,例如“故宮展覽”打造出不閉館的線上展廳指尖輕輕一點,進入全景虛擬漫游和虛擬現實體驗,足不出戶便可深度體驗傳統藝術與宮廷文化的豐富內涵。若陜西面花藝術進行借鑒,不僅展覽面花成品,還可以讓人體驗虛擬制作面花,甚至保存自己的面花影像,如此,彌補了現實面花藝術的不足。
其次,在實體展館中設置數字講解,情景體驗功能區。在陜西各地的文化館、藝術館中大多會有面花藝術的展區,但基本都是圖片,偶有干裂的面花陳列在展臺上,效果差強人意。所以,如果加入數字化講解,以影像的方式增強體驗效果。當然,也可進而打造沉浸式交互虛擬現實,通過VR/AR等覆蓋視野、沉浸式的、可在空間行走的、可體感交互的渲染的空間信息體驗。而且,更能吸引年輕人和小朋友,改變他們對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擔負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并且,對實體展館而言,這樣的設計也可增加參觀人次,更能發揮展館普及大眾的作用。
最后,開發陜西面花藝術相關游戲和動漫,制作和銷售周邊產品。如今,在忙碌的生活中,游戲和動漫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和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如果開發一款陜西面花的小游戲,例如“全民蒸花饃”,大家在虛擬的游戲世界中做任務獲得做面花的材料和工具,然后設計自己喜歡的面花造型,按照制作流程在規定時間內制作完成,當然,若是步驟或時間把握不好,也會出現失敗的面花。面花做好后可以選擇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也可以選擇在面花市場中出售自己的面花,當然了,玩家也可以購買其他玩家的面花。結合游戲也可以制作動漫作品,還可以推出相關周邊產品,讓陜西面花得到多樣化的發展,不再拘泥于時間、距離的限制而普遍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陜西面花藝術是我國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參與,推進其數字化建設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堅定支持,讓陜西面花藝術擁有適應當今社會環境的生存土壤。虛擬體驗或許可以起到很大幫助,通過虛擬體驗想必面花會“火起來”,也會“活起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出現全民一起做面花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