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共情(Empathy)這一詞匯最早由人文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他將共情闡述為“一種復雜的、要求高的、強烈的卻又是細微而溫和的存在方式。”①共情也被譯為同理心,它還表示同感、共鳴等類似之意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對共情的解釋是:當人們在年齡、經驗和心態上存在差異時,花費較短的時間使雙方以相同的情感進行感知、理解和交談的一種能力。
共情能力,也被譯為移情能力,是一種能夠感同身受地使自己認同、理解他人的情感、處境和感受的能力。出色的設計不只從炫酷的設計草圖或新穎的小靈感開始,更關鍵的是源于設計師對人的深刻理解。設計師所具備的共情能力是一種強調用戶產品體驗、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維方法。從兒童讀物的角度來看,基于共情能力下的裝幀設計意味著設計師需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運用人性化思維,從兒童視角來發現他們對于讀物的需求,理解他們的感受,關注他們的心理,學會換位思考,“在我的兒童時期,我期待看到什么的讀物?”
兒童讀物是指專門為兒童提供的閱讀書籍類印刷品,和普通的書籍不同,兒童讀物更通俗易懂。讀物裝幀設計是指讀物從文本手稿變為出版物的一系列設計過程,也是讀物從平面到三維形式的過程。它包括裝訂形式、封面、字體、排版、顏色、插圖和紙張、裝訂、印刷等各個設計環節。由于讀物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因此在裝幀設計中,從顏色使用到呈現形式,這些視覺符號都要充分展現讀物的文化內容。
童年時期是個人生理成長、性格培養、心理塑造的一個重要階段,盡管每個兒童的成長經歷和成長需求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兒童仍具有許多共性,例如:他們大都喜歡純度高、明度高等鮮艷明亮的色彩;對天馬行空的插圖、生動可愛的卡通形象有明顯的偏愛……兒童時期是處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階段,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特殊的材料、紋理和聲音、動畫等動態演示形式更會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讀物的顏色、圖形和呈現方式也發生著變化,這也是兒童思想、心理和個性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
設計師可以在美觀性、趣味性、現實功能性等方面去呈現多樣化的讀物裝幀設計,拉近與兒童之間的距離,從兒童的角度思考,并做出滿足其審美需求的設計。
在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中我們還需要考慮兒童的生理需求,需要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需求。我們通常按年齡將兒童分為幾個階段:一到三歲為嬰幼兒時期,他們看不懂復雜的文字,不理解故事的深層含義,僅憑鮮艷的色彩和夸張可愛的圖形就可以吸引他們目光;三到七歲為幼兒時期,他們可以識別簡單的文字,并且常常被故事的內容所吸引,在這個階段,簡單明亮的圖片和少量配文更適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八到十三歲為學生時期,他們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探索能力,更偏愛圖文、圖解這種圖文并茂的、探索性的閱讀方式。
不僅裝幀的設計內容需要考慮不同年齡的兒童,裝幀的工藝也需要考究,在此階段兒童接觸的物品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應采用安全的裝訂方法、環保的綠色材料、觸感柔軟的材質,讀物的尺寸大小、厚度、重量、字體大小和間距都需要設計師去考量。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見與問題,這就需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并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這就需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具有同理心和共情設計能力。當代設計師應重視自身共情能力的培養,并在設計階段充分發揮出“共情設計”策略的優勢。
在進行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前,設計者需要了解設計背景,對設計內容進行思考,明確自己在設計中的角色和職責,并且從設計主題和兒童心理感受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在共感兒童情感的同時也開始自己的心理共情建設,從而使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更人性化,更受兒童的喜愛。作為當代設計師,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專業去為“萬物”發聲。通過共情思維模式,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設計,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以找到設計的關鍵點,并且確保設計的客觀性,只有了解情感和幸福感的設計師才能創作出更好的設計作品。
從兒童的心理與生理特征來看,兒童相較成年人而言,對視覺化的事物更加敏銳,兒童世界既簡單單純又活力四射,他們天真活潑、熱愛自然,喜愛生機勃勃、五彩斑斕的事物,所以藍色、黃色、橙色、綠色、紫色等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顏色更受孩子們的喜愛(見圖1)。所以在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選擇明亮多彩的顏色來作為畫面主色調,但值得提醒的是,盡管兒童偏愛鮮艷的色彩,但色彩組合必須和諧。大量純度高的色彩組合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大紅大綠的搭配,會給兒童視覺帶來極大的疲勞。

圖1 作者:貓饅頭
兒童的世界是天真爛漫的,兒童天生對外部事物保持著好奇心,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喜歡把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擬人化。在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設計生動可愛的擬人化形象以及豐富夸張的插圖,以調動兒童的審美需求和想象力。近年來,裝幀設計的形式從平面走向立體,立體書籍在兒童中越來越受歡迎,立體的裝幀設計更有利于展現生動的形象,也更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兒童相較成年人而言,接受夸張虛擬、不符合理性邏輯思維事物的能力更強,這是設計師需要抓住的關鍵設計點。

圖2 《一園青菜成了精》 作者:GuangyuZZ
兒童和成年人有不同的審美偏好,在兒童讀物的裝幀設計中需要設計師心懷童趣,關注兒童的心理感受和審美特征,營造讀物的整體風格和氛圍,并使兒童沉浸于知識的海洋中。以此為設計原則可以展開多元的裝幀形式,例如立體讀物、有聲讀物、DIY交互式閱讀……設計師在不斷努力著以滿足兒童視覺和聽覺的需求,并逐步嘗試以多媒體的形式給兒童帶來新穎的閱讀體驗。材料和制作工藝的進步也影響著裝幀設計形式的變化,材料的質感也直接影響讀物形態的塑造。除了常見紙張以外,還可使用其他材料,例如織物、棉麻、塑料、人造皮革等來豐富兒童的感官體驗。如圖3《宇宙掉了一顆牙》的裝幀設計,此繪本借鑒了唱片CD的包裝,封套上類似星象盤的轉盤設計,還綁上一個藏有一段話的透明乳牙盒,設計靈感是想把繪本像禮物一樣包裝起來。

圖3 《宇宙掉了一顆牙》作者:林小杯 郭奕臣
隨著設計工具的日益便利,人們不再只注重觀賞價值,同時也更注重實際功能。對設計師的期望值也在提升,技能仍然是區分專業設計師的關鍵因素,但真正的好設計應該站在為之設計的人的角度去考慮并解決問題。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有智慧的共情設計并不意味著不去思考和復制他人的想法,而是設計師將用戶需求與自己的思想結合,并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兒童讀物是引導兒童學習文化知識和了解豐富多彩世界的重要媒介,共情能力在兒童讀物裝幀中的應用,不僅使設計師的共情能力得以展現,也使更多的成年人更加關注兒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充分考慮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差異,讓兒童讀物為兒童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真正進入兒童世界,為父母選擇優秀的兒童讀物提供有效的篩選平臺,這也是當代設計師應承擔的責任。
注釋:
① 選自《共情:一種未被欣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