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湖南不僅山水優美,并有著悠久的湖湘歷史文化底蘊。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水彩畫研究異軍突起,出現了以黃鐵山為首的、致力于水彩畫藝術語言研究的團隊,其與殷保康、朱輝等人成功舉行了湖南首屆水彩畫個人展覽,從此,湖南水彩畫研究呈現一片繁榮景象。黃鐵山先生鐘愛于湖南山水文化,專心于水彩畫藝術研究,早期受到英國傳統水彩藝術語言與西方藝術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中西思想文化的相互滲透的影響下,憑借其扎實的藝術功底、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豐富的藝術語言形成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藝術審美思想與藝術創作理念。黃鐵山的水彩作品既繼承了傳統水彩畫藝術語言的長處,又在此基礎上豐富了水彩藝術語言的內容與形式,形成了區別于傳統并具有當代特色的藝術面貌。其作品飽含詩意,意蘊無窮,扎根于生活,并始終信奉“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創作思想,充分體現出具有當代中國畫精神的“意境”之美;是對最樸實勞動人民的謳歌,更是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給人以無限遐想。
藝術形式代表的是藝術作品獨有的外在特征或創作方式,藝術創作形式也是為特定的藝術思想內容服務的。一幅好的作品,必定是外部形式與核心創作思想內容的集中表達,其創作形式必定是獨特而新穎的,其創作思想必定是積極健康而具有代表性的。黃鐵山先生畢生致力于水彩風景畫創作研究,他擅于體驗生活并從中發現美的事物,新穎的構圖技巧、對畫面光與色的獨特把握、頗具有東方審美意識的意境之美是其畫面的靈魂所在。
黃鐵山先生的水彩畫作品既繼承了傳統的構圖形式,又擅于求變和不斷突破自己,形成自己獨有的構圖特色。
其一,“畫眼”是其作品構圖的點睛之筆。在黃鐵山的作品里通常會結合一些小的動物和人物來布局整個畫面,既能豐富整個畫面的點、線、構成感,又能起到活躍畫面的作用。如黃鐵山的代表作《洞庭湖畫組》(圖1),以正在打魚的漁民與船只為整個畫面的中心,平靜的湖面點綴著正在游動的水鴨,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還有遠處的湖岸與天空,這是畫家對畫面獨特的構思,飽含著作品對最純真、樸實洞庭湖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表達了其對美好湖鄉生活的向往,此畫創作于1964年,并最終被中國美術館所收藏。

圖1 洞庭湖畫組
其二,講究畫面的“藏”與“露”。黃鐵山先生有意識地將傳統水彩風景畫構圖形式與中國畫里的構圖講究相結合并求創新,講究整個畫面的干濕與虛實對比,給人以大氣、靈動之感。其代表作《山村雨后》,作品以山村雨后之景為創作題材,畫面中以遠處的山與天空及近處的樹叢、民房、菜田為主要構成元素,利用遠近不同的水分含量形成畫面大的干濕對比,遠處若有若無的天空及遠山與近處的細致刻畫景點相對比,虛實呼應,形成了傳統中國畫中所講究的虛實之境,有“藏”有“露”而“意”顯,讓觀者產生聯想,藏露恰到好處,猶如詩人一般在歌頌這大好鄉村雨后景色,極富詩情畫意。
其三,講究畫面整體布局的“開合”與“收放”。當我們欣賞黃鐵山先生的作品時,首先就會想到用“大氣”這兩個字來形容,有收有放且疏密得當。如其代表作《湘江小景》,平靜的江面上向下的柳枝由上而下形成放、開之氣勢,漁船組合的地方便是畫面的視覺中心點,畫面開合有秩,迎合了突出主題與視覺中心的需要,整個畫面收放得當,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畫面布局的精心安排。
其四,通常采用三角形構圖及水平帶狀的畫面布局。三角形構圖是比較傳統的構圖形式,給人以穩重、踏實之感。
其五,黃鐵山先生還對畫面的“光”與“色”進行研究表現等。其吸收傳統西方以色塊造型的表現手法,講究畫面的色彩與光線的畫面構成意識,從此營造統一而又富于變化的畫面感。
黃鐵山先生的水彩風景作品構圖形式多樣,能很好地跟隨水彩畫在中國發展的步伐,在繼承中不斷更新,體現了黃鐵山先生關注生活、緊跟時代、善于自我思考、積極樂觀等良好的個人品性,這是需要后人借鑒的。
色彩與光影體現在水彩風景畫創作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一幅好的作品里必定包含著作者對光與色獨到的理解。吳冠中先生曾說“水彩”,水,彩,其特點就在‘水彩,不發揮水的長處,則比不上油畫和水彩的表現力,不發揮彩的特點它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是遜色”。水彩畫是一種西域畫種,但與中國畫又有著特定的歷史淵源,在水彩風景畫創作中,黃鐵山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又融合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理想,對光、色、水份的把握有著獨到的理解。綠色的運用是黃鐵山風景畫的獨特之處,但綠色也是最難把握的顏色,會因不同時間、不同畫面空間距離、不同類別而不同。綠色是生命與大自然的象征,因而又稱“生命之綠”“自然之綠”,黃鐵山先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并用綠色來表達他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
黃鐵山先生從小接觸著湖湘山水文化,湘西苗寨、洞庭湖畔、湖鄉田園景色等一直是其喜愛表現的題材,從黃鐵山的風景畫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日光的照射下,不同層次綠色的運用,通常有深綠、淺綠,亮綠、灰綠、熟綠等等,色階豐富而又和諧統一,色彩也因光的作用而富于變化。在1999年全國美展上,黃鐵山著名水彩風景畫作品《開春》(圖2),令人流連忘返。此畫題材來自江南一派田園風光牧歸時的景色,畫面形式感強;以背景灰綠色為基調,襯托出前景的亮綠色,加強畫面的色彩對比與張力感,色階簡練概括且富于變化,干濕濃淡表現得恰到好處;沉穩的綠色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的預示,這是對最樸實鄉村勞動人民生活的贊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征。
黃鐵山先生閱歷豐富,除對色彩有著獨特的感受力外,其還注重畫面光影的表現,畫面光色結合又恰到好處。黃鐵山先生善于觀察生活,對大自然中風景不同時間的光色變化有著極強的捕捉能力,他善于表現光。如其代表作《湘西吊腳樓》,作者采用一貫的水平帶狀的構圖形式,開合有致,受光的影響和主觀的處理,前中后景顏色統一而又富于變化,并利用太陽光下的水中房屋倒影和背景的虛化的山襯托中景房屋,加大畫面明暗對比,光線集中統一,厚重、層次豐富且光影感強,這是對湘西地區風土民情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對大自然深厚情感的真實流露。

圖2 開春
黃鐵山先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并擅于理論與實踐總結,其對畫面色彩與形式的研究占據著畫面的靈魂,這給與眾多人啟示;堅持傳統又融合東方審美意識,如詩如畫,別有一番味道。
黃鐵山先生熱愛生活與自然,他的作品中流露的是他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他的作品所展示的不僅是形式美、色彩美,給人的更是一種大意盎然的“意境”之美。其善于觀察和體驗生活,并將他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融入到繪畫寫生中去,情景交容,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黃鐵山先生一生游歷祖國山山水水,長期堅持戶外繪畫寫生,真誠地面對大自然的景色,不斷挖掘大自然景色之美,幽靜深遠、濃煙喧鬧、神奇秀美的大自然風光,給人以清新、明朗、安靜、平和之感,是作者本身人格與思想情感的體現,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最真摯的愛;洞庭湖畔、雨后鄉村、湘西苗寨等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磅礴大氣的畫面,散發著濃郁的“湘情”與家鄉的泥土芬芳。
黃鐵山先生的水彩畫藝術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并融入能體現中國畫精神的“寫意”情懷,其作品猶如樂曲一般,讓人產生聯想,意味無窮,極富詩情畫意。
水彩畫在傳入中國早期發展較慢,近幾十年來在中國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且發展空間較大;藝術源于生活,水彩畫創作要歸根于反映時代生活與面貌,從生活中發現新事物,積累題材,跟隨時代的步調,只有緊跟時代,扎根于生活,藝術才會是有源之水,才會富有生命力。
當代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正傾向打破過去內容于形式單一的局面,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反映時代需求。黃鐵山先生的水彩藝術取國外之長容合東方審美思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突破更新,且扎根于人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觀念,他的“西畫為體,中畫為用”的思想及他的創作理念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應多像國內外大師學習,當代中國水彩藝術愛好者更應培養一種能力,一種自我更新與突破的能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一位成功的畫家是具備各方面綜合素養的,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與理解能力,深入實踐,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黃鐵山先生畢生愛習水彩畫藝術,一貫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他會繪畫的形式來詮釋他的藝術觀念與人生價值,并為當代中國水彩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他的繪畫思想影響了一大批現當代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