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路遙的作品樸實無華的外表下,總呻吟著一個對現實不敢反抗的靈魂,《平凡的世界》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本文就重點通過對路遙小說《人生》的分析,去發現這部作品下那個對現實、對生活、對人生充滿批評態度的靈魂,主要分為了三個部分:對傳統美德的叛離、對傳統美德回歸的期待、對傳統美德的堅守,從而表現出傳統美德的堅守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作用,更是我們民族發展生存的動力基礎。
關鍵詞:路遙;人生;批判意識
作者簡介:季雪冰(1980.10-),女,河南南陽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理論、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02
《人生》在文壇小說中的地位不亞于《哈姆雷特》在西方文學史中的地位,對于路遙來說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人生》這本小說里,路遙用筆勾勒出了一個精神的世界,把自己對于生活,對于夢想和自己極力追求的美好都傾注其中。在路遙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沉淀出無數的精華和璀璨的種子,而只有傳承和發揚這些文明的精華,才能夠充分展現我們民族精神的偉大。但是如果從我們個人或者國家民族出發,如果因為我們自己的利己行為,沒有把這一精神踐行到位,就必定會遭受命運的懲罰。所以,本文會重點圍繞小說中的批判意識進行深入地探究分析,把小說中真正精髓挖掘出來。
一、對傳統美德的叛離——錯
路遙,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陜北人。在這片黃土地上,他嘗遍了生活帶來的艱辛苦難,也看透了人們在面對苦難時無力的掙扎,正是這些非同尋常的經歷,成就了他筆下一個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人物和故事。黃土高原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窮人,路遙同樣也是他們之中的一份子,在貧苦和艱難中摸爬滾打,看透了最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內心的無奈、焦灼讓他對于中國農民有了不一樣的感情。因此,在路遙的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反映普通勞動農民的生活,一字一畫勾勒出底層人民是如何在命運的不公下茍延殘喘,又如何在艱辛、惡劣的環境下掙扎和反抗。命運的不公是真的,環境的惡劣也是真的,但是,在這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土地上,人們對傳統美德的敬畏卻絲毫沒有懈怠過。小說里路遙這樣寫道:“傳統美德是民族生存的動力和源泉,也是一個民族的本質所在”。路遙認為,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同時,傳統美德同樣需要繼承和發展,不能惡意破壞和拋棄,應該被人們時刻地記在心里,傳統美德是精神,物質文明是生活,兩者缺一不可,相互聯系。
小說《人生》中的故事沒有波瀾壯闊,沒有可歌可泣,甚至都沒有海誓山盟,只是一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愛情故事。但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它卻如此璀璨多磨、光芒萬丈。例如,小說中對于社會信息生動形象的描述,對于思想道德的林林總總,以主人公高家林的人生軌跡為主線,通過一個農家子弟的成長把生活中的種種不公、丑惡、落后描繪的形象多彩,并且在這種黑暗的社會背景下還不忘給生活帶來一束光,丑惡之下的善良和美好也是整部小說中柔軟的一部分。當時正值社會變革動蕩不安時期,對于生活在農村的高家林來說,面對城鄉之間的生活差距,自己感到慌亂不安,內心的矛盾在心靈深處掙扎徘徊,自己信奉了幾十年的傳統美德,在現實的物質沖擊下首次發生了動搖。傳統美德也走到了生存還是毀滅的懸崖邊緣,如何選擇這一問題,成為當時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疑惑。路遙就是這樣,他要借高家林之手,用他的人生經歷探索分析出這一問題的正確答案。
小說《人生》中主要描述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城市鄉村在生活文化上的差異化所帶來的種種沖突,當一個農村青年首次面對城市文明所帶來的巨大沖擊,陷入傳統和現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難以抉擇的時候,表現出的不甘和無奈。路遙從小生活在黃土地上,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和赤子之情,他見多了那些因為利益追求,對黃土地上的傳統美德棄之敝履的人,他的內心很痛苦,很難過,他覺得這是命運給這片土地開的一個玩笑,在這片土地上出生長大,到頭來換來的是鄙視和拋棄,他知道這是黃土地上落后的生產條件帶來的,可他不知道該怎么做,既無法阻攔那些褻瀆傳統美德的人,又無法改變這片土地的現狀,他陷入了深深的憂郁和痛苦中。在小說《人生》中,他把自己的不甘,把自己想干又沒敢干的事通過主人公高家林表現出來,以此來告慰自己內心的信仰。小說全篇作者并沒有批判那些渴望走出黃土地發家致富的現象,反而鼓勵那些渴望通過自己努力改變生活條件的方式,以此來給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
小說《人生》中有另外一個人物——馬栓,同為農村青年的他是個內心善良、有經濟頭腦的人,他從民辦教師的崗位上退下來之后,自己在家搞起了兔子養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已經往前邁出了很大的一步。這樣的做法作者也是表示贊同的,農民想要改變貧窮落后的生活現狀,就要通過探索新的發展之路來改變。路遙深深地知道要想打破落后的局面有多么的不易,也深切地能夠體會到這片黃土地上人們對于新生活的渴望,作者并不排斥這種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甚至對于城市文明的向往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在極力不如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對于傳統美德全然不顧,肆意踐踏,那是要遭受懲罰的。作者認為傳統美德是民法發展幾千年存留下來的瑰寶,丟了就真的丟了,要想重新拾起來真的很難很難。
第一次來到城市的高家林,年前的一切在他心中都是美好的。自己所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村和眼前的大城市相比,真的太小太小了,他想永遠地留在這里,以至于最后拋棄了農村姑娘巧珍。在路遙心中,他對高家林是唾棄的,他只看到了大城市的繁華和美好,就對生他養他的地方心生厭惡,對愛他的人棄之不顧,不僅僅表現了他的自私自利,更是對于傳統美德的褻瀆,小說的最后,高家林也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二、對傳統美德回歸的期待——罰
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變革發展遺留下來的東西不多,傳統道德是最好的沉淀,是一代一代人積累下來的精華,所以不管發生什么、遇見什么都不應該拋棄。路遙正是見多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所以在小說《人生》里才有了高家林這個形象。他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為了前途,拋棄了善良的巧珍。高家林的選擇看似掙脫了農村帶給他的束縛和約束,實則是把自己推進了無盡的深淵。命運擦殘酷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苦命的人,當高家林走后門的事情被人揪出來之后,他的人生軌跡開始直線下降,美夢最終沒有成真,黃粱一夢終成泡影。這是命運對于高家林放棄傳統美德的懲罰。路遙在小說中表達的想法是傳統美德和現代社會發展同步進行的聯系,兩者之間是可以共存的,并不沖突,我們可以為了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而追求更高標準的生活,但是在追求更高標準生活的過程中,不應該以拋棄傳統美德作為代價。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動力,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應該去愛護和繼承傳統美德,而不應該是拋棄。
三、對傳統美德的堅守——“黃土地”的意象
小說《人生》是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對勞動人民生活的描述,突出社會變革時期導致的矛盾沖突。在這片黃土地上,物質文明極度匱乏,但是在這個貧苦的土地上,卻擁有一個民族最寶貴的傳統文明,這是我們民族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繼承和發展下去,并且這種傳統美德的保留和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兩者之間并不沖突,傳統道德不僅不會拖累物質文明的發展,反而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素養。以小說中高家林為例,起初,他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積極進取,努力上進,心懷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這些都是可取的,但是高家林為了能夠享受城市生活中的虛榮,不惜“擺脫”黃土地帶給自己的傳統美德,這一做法就注定是要受到懲罰的。所以當后來高家林走后門的事件被揭發之后,無助之下重新回到這片土地上,他和巧珍的確已經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因為傳統美德的純真,這片土地上的人原諒了他,重新接納他,高家林最后也被這份真摯的情感所打動,他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選擇的錯誤,因為一顆虛榮心拋棄了最珍貴的東西,也弄丟了一個愛自己的人,這一切的后果都是自己的自私自利造成的。中國傳統思想的美德,他并不是束縛時代發展的枷鎖,反而縱觀歷史發展,傳統美德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一直起著促進和推動的作用,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他是民族文化經過時間洗禮之后保留的本真,是變革之后的精華,所以我們決不能輕易拋棄這份善良的美德,反而更應該保護和繼承,讓他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四、結束語
路遙的小說看似平華但卻內藏深意,字里行間都是農民,但句里句外都是真意。《人生》是路遙的重要代表作,在文壇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小說中,路遙借助高家林的角色,傳達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性,不管未來社會如何變化,傳統美德永遠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決不能夠放棄和踐踏,反而要一直傳承保留下去。我們可以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物質生活摒棄傳統美德,用路遙的話說,這是一條錯誤的路,注定要受到懲罰。
參考文獻:
[1]王兆勝.與研究對象同呼共吸——讀航宇的《路遙的時間》[J].學術評論.2020(06):29-37.
[2]趙勇.絕假純真說路遙——關于海波《人生路遙》[J].南方文壇.2020(06):115-117.
[3]雷世文.《人生》:無法消解的悲劇沖突[J].棗莊學院學報.2019,36(03):17-23.
[4]楊倩倩.淺談路遙《人生》中的矛盾沖突——以高加林的人生選擇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9(06):56-57.
[5]于敏,趙學勇.路遙與新文學的現實主義思潮[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09):122-131.
[6]李文婷.從人物性格及愛情觀透析路遙《人生》主題[J].青年文學家.2020(24):30-31.
[7]馮濤.論路遙時代書寫的文學意義[J].小說評論.2019(05):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