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臣工》是《詩經·周頌》中重要的一篇農事祭祀詩。詩中周王圍繞農事生產活動對臣工、保介、眾人三個的不同對象進行講話,從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告誡臣工時態度嚴肅,對臣工的工作嚴格要求,體現出天子威儀;訓勉保介時語重心長,督促保介努力工作;對待農民階級態度寬和,鼓勵其辛勤勞作。周王的三種不同態度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體現出了重農思想。
關鍵詞:《臣工》;周王;保介;重農思想
作者簡介:鄧秀菁(1996-),漢族,廣西百色人,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02
《詩經·周頌》中有《臣工》一篇共十五句,原文如下: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 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
其內容主要圍繞農業生產活動展開:前四句周王告誡臣工,要求其按照成法工作;后四句周王訓勉保介,讓其勿違農時,急治新畜;再后四句是對上天將賜周王朝以康年的祈禱與感恩;最后三句命令眾人準備好農具,期待豐收的到來。高亨《詩經今注》中曰周朝有“籍田”之禮,周王親耕籍田后舉行一次有群臣百官和農民代表參加的宴會,以示慰勞,叫做 勞酒。[1]638《臣工》一詩以周王的口吻寫成,提及了三個不同的對象:“臣工”、“保介”和“眾人”。在這一場勞酒宴中,周王對這三個對象的講話表現出了不一樣的態度,這三種不同的態度實際上體現出了周王的重農思想。
一、對臣工:嚴肅告誡
周王首先對臣工說道:“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咨來茹。”“嗟嗟”為嘆詞,相比于“也”、“哉”這類的語氣詞來說語氣更重,具有強調的意味。臣工指群臣百官,“敬爾在公”意在告誡群臣百官勤謹地為公家工作。
“王釐爾成,來咨來茹”一句的含義歷來有多種不同說法。《毛詩正義》中解“釐”為“理”之意,“成”為“成功”,連同上句意為“汝等皆當敬慎於 汝在君之職事。汝能如此,則我王家當平理汝之成功,知其勤惰,亦不忘汝勞。汝若有大事賞罰,當來咨謀計度於我 王之廟,無得自專。” [2]1542也有將“釐”理解為通“賚”字,意為賞賜,把“成”看作“成法”,即“君王賜與 你成法,遇到問題需要來請示再研究再調度。”對于“王釐爾成,來咨來茹”的不同解讀主要是由于對個別字詞、某些方面展開的理解不同。《毛詩正義》曰此詩為諸侯助天子之祭,事畢之后天子于廟中戒敕諸侯,詩人因此作歌。周朝實行分封制,諸侯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并要履行定期朝見,繳納貢賦,征調軍隊隨周王出征,王室有重大祭祀活動時前往助祭等義務。《禮記·月令》中載“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 、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3]415-416可見,諸侯會參加天子舉行的“籍田禮”,而《臣工》是“籍田禮”后勞酒宴上的樂歌,所以諸侯也有可能出現在這場宴會中,所以誡臣工之言實則是誡諸侯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之處。
這幾句話的重點在于“敬爾在公”“來咨來茹”二句。是要求群臣端正工作態度,要努力勤奮地工作。“來咨來茹”,即遇到問題要前來咨詢、商度。此言若是針對群臣百官來講并無不妥,因為周王作為統治者擁有最高的管理權,官員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必定要向周王匯報,由周王定奪。而若是針對諸侯而言則另有深意,雖然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一定的政治、軍事的獨立性,但朝覲、承襲等重要事務同樣需要向天子報告。所以此處讓諸侯“來咨來茹”實際上是在提醒諸侯切勿自專自大,大事賞罰還是要報告給天子,與天子商討,防止諸侯專權自大生出異心。綜合來看,從周王對臣工的告誡中可見統治者對于臣工的工作有著嚴格的要求,對臣工的態度也是較為嚴肅,展現出了天子的威儀。
二、對保介:語重心長
在告誡群臣百官后,周王又將目光關注于“保介”,高亨注曰:“保介,官名,保衛國王的官,與王同車,坐在王的右邊,所以又稱車右。”[1]639《禮記·月令》中載:“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保介之御間。”[3]415結合后文周王向保介詢問耕田的事務,可知這里的保介泛指掌管農事的官員。
“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與開頭告誡臣工一樣,周王在此再次使用了加重語氣的嘆詞“嗟嗟”。但與告誡群臣要勤勞謹慎為公家辦事不同,周王向保介詢問道:“亦又何求”以及“如何新畬”。即天子向保介詢問了兩件事:一是在暮春時節有什么需求,二是如何管理新畬。古時實行輪種,種過的田地間隔幾年后再種,“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4]219所以稱為“新畬”。這兩件事與農業活動息息相關,天子在親耕籍田后又親自向農官詢問他們在暮春季節有何需求,將如何管理新田舊田,可見其對土地管理的關心以及對農業生產情況的重視。
在中國古代社會,農業生產活動是國之大事,影響到國家和人民的安定,周王在此向保介詢問農業生產活動的進展,不只是對農官的工作的督促和訓誡,更是對農業生產活動的關心和重視。在天子親耕籍田后,各項農業生產活動也要隨之開展,農為國之本,農業的發展影響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所以,周王在這場勞酒宴中向保介詢問農事活動的進展,實際上在督促、訓誡農官要重視農業生產,保證農事活動的有序進行。不同于告誡群臣時嚴厲的態度,天子在訓誡保介農官時顯得更語重心長,更像是在慰問在前方工作的員工,認真地了解工作的進展情況,滿足員工的工作需求,以督促其更加勤奮努力地工作。
三、對眾人:鼓舞民心
《臣工》中有“命我眾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由此來看,其中的“眾人”指的是農民階級。“錢”、“镈”、“铚”等都是農具,此句的大意是要農民檢查、準備好各種農具,以備秋天收割莊稼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天子在告誡群臣百官,詢問保介農事進展時都使用到了“嗟嗟”這一嘆詞,但是卻沒有說“嗟嗟眾人”,而是使用了“命我眾人”。這是因為周王朝實行井田制,井田為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天子擁有大片“井田”,并且有專門的農奴進行耕種,這些農奴歸屬于天子,所以天子“命我眾人”準備好農具迎接即將到來的豐收。另外,在這場勞酒宴中有天子、諸侯、群臣,以及保介和農民等,其中諸侯、群臣、保介等的階級地位比農民代表的階級地位要高。天子對群臣和保介所說的話都帶有一定的告誡、訓導意味,但是對于農民階級態度明顯寬和許多,重點在于鼓舞民心,鼓勵民眾辛勤地耕作。
“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大意是:今年麥子長勢良好,秋天必將有好收成。光明的上帝,賜予我們豐收之景。此時天子才剛親耕籍田完畢,農事活動才剛剛開展,所以以上只是對秋后豐收場景的美好期盼。并且此詩作為宗廟祭祀的樂歌,天子向上天祈禱,今年莊稼長勢良好是祥瑞之兆,上天必將賜予豐收,所以下令讓農夫們準備好各種農具,實際上都是對豐收的美好期盼。而這種對豐收的希望需要農夫們辛勤的勞作才能實現,所以統治者是滿懷著對豐收的期盼對眾人下令,鼓勵其辛勤耕作。并且天子在“籍田禮”后舉辦勞酒宴主要是以示慰勞,是讓群臣百官更加兢兢業業地工作,讓農夫們更加辛勤地勞作,這才是這場勞酒宴所要達到的目的。
四、重農思想的體現
《臣工》一詩雖然沒有像《噫嘻》《載芟》等有對農事活動的直接描寫,但是其中心還是圍繞著農業這一立國之本來展開的。如“王釐爾成,來咨來茹”一句中“成”可以認為指的是周朝的“成法”,在古代社會,最重要的兩項社會資源就是土地和人民,所以對于土地的分配、管理,耕作等等都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另外,天子詢問農官有何需求,將如何管理新田舊田,又讓百姓準備好收割工具,自己要親自視察收割的情況等等,都足以體現周王對于農業情況的關心和重視。
其次,《臣工》中周王訓誡百官要認真執行調度法令,勸勉農官要細致考慮農事,要百姓莫誤農時,以及《噫嘻》中描寫周王在“籍田禮”上親耕等等,都是周王重視農業生產的體現。上有天子親耕,下有百姓辛勤勞作,整個國家的人們都對農業活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進農事活動中來。《臣工》雖然是宗廟樂歌,但是并沒有祈求祖先保佑的大段祭詞,祭祀者所展現出的形象也并不是苦苦哀求的禱告祈求的姿態,而更多的是對神靈祖先庇佑的感恩。并且在詩中不僅可以感受到人們對農業生產具有極高的積極性,還有上至周王,下至百姓對豐收的美好期盼,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更注重現實生活的心態和精神,對于未知事物保持敬畏之心,除了祈求祖先神明保佑風調雨順,賜予豐收,更重要的是不誤農時、勤勞耕作才會得到收獲。
詩中言“於皇 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是人們對于即將獲得的豐收的美好期盼。《載芟》《良耜》中亦有“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1]656“殺時犉牡,有捄 其角” [1]659等對祭祀活動的描寫。由此可見這些作品都與農事祭祀密切相關。宋人王質《詩總聞》中曰:“大凡詩人言祭祀必以農事起辭,言農事必以祭祀續辭,言農事祭祀必以福祿結辭,三者未有缺一者也。” [5]628-629雖然這些作品都是宗廟祭祀的樂歌,但是在以農為本的重農思想影響下,祭祀活動也自然要與農業活動相適應,與人們的祭祀心理相適應。農為立國之本,在當時,農業是整個社會生活資料最主要的來源,農業穩定發展,國家才能國泰民安。所以人們祭祀神靈、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同樣也是重農思想的體現。
綜上所述,從《臣工》一詩中可以看出周王對臣工的嚴格要求和對保介語重心長的督促,以及鼓勵農民積極勞作這三種不同的態度。這是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管理上下官員時展現出的管理藝術,既展示了天子的威儀,又起到訓誡、鼓舞了官員百姓的作用。另外,此詩的內容都是圍繞著農業活動這一核心,處處展現出統治者以農為本的重農思想。
參考文獻:
[1]高亨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2]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清)孫希旦著.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晉)郭璞注,(宋)邢昺疏;黃侃句讀.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宋)王質.詩總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第7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