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唐詩人王維深受儒家“仁愛之心”、“尊重天時”、“安貧自樂”,道家“天人合一”、“物無貴賤”等古代生態觀的影響,在其山水田園詩中的“花”、“云”、“門”意象傳達出了“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態美學意蘊、“以仁愛人、和睦相親”的社會生態美學意蘊、“忘卻貪欲、回歸本真”精神生態美學意蘊。王維的生態美蘊,對于我們及時反思當下的生活狀態及精神世界,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歌;生態美蘊
作者簡介:汪之瑤(1996.10-),女,漢,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02
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1]本文擬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從王維詩中的“花”、“云”、“門”意象著手,探討其詩中傳達出的自然生態美蘊、精神生態美蘊以及社會生態美蘊,以期從中獲取對現代生活有益的啟示。
一、從“花”意象看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態美蘊
自然生態美蘊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孟子·梁惠王上》里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2]這就說明人類應該尊重天時,尊重自然。《傳習錄》中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3]這就是說人與萬物同為一體,是平等的,應該建立起相依共生的關系。
縱觀王維的山水詩歌,不難發現其中所蘊藏的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態美蘊,這主要受儒家“敬畏天命”、“尊重天時”的生態觀和道家“物無貴賤、萬物一齊”的生態觀所影響。而在其山水田園詩中極富表現力的“花”意象,是王維自然生態美蘊的集中體現。
王維常以“落花”入詩,“落花”意象表達時光的消逝、展現四時的流轉、表現生命的始末都反映了自然萬物的生滅無常。“落花”意象寫出了鮮花由盛轉衰的生命歷程,是自然界中萬千生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濃縮,也是詩人內心禪意的外化。王維曾作《辛夷塢》一詩,其詩云: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4]
辛夷花在幽寂無人的山谷中兀自開落,詩人置身其外,旁觀這自然的運行規律。開開落落、生生滅滅,剎那之間便是永恒,頗有禪味。詩人透過落花之相,察其本質,順其本性,他作為一朵花落的旁觀者,他不因自己的喜好或意愿去干涉花開或花落,而是尊重天時、尊重自然的規律,由著辛夷花順應自己的花期自由盛開或凋零。
王維另有《寄崇梵僧》一詩,詩云:
落花啼鳥紛紛亂,澗戶山窗寂寂閑。[5]
崇梵僧久居山林,不知有人世之事。日日陪伴他的只有聲聲脆啼的鳥兒、朵朵自落的秋花、寂寂無音的山林,如此之閑。崇梵僧就在這山林之中與自然相依偎,用心觀照著自然萬物,順應它們的變化,從不試圖憑自己的喜惡去改變自然萬物的生長規律。崇梵僧與自然和諧相依,靜看飛鳥鳴啼、秋花紛落的情景傳達出了詩人順應自然本性、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美蘊。
綜上,在王維詩歌“花”意象中蘊含著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傳達出詩人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相親的自然生態美蘊。他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與日月同行、與花鳥為伴,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平等的,不應將二者割裂開來,或者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兩者應該和諧相親、相依共生。
二、從“云”意象看以仁愛人、和睦相親的社會生態美蘊
社會生態美蘊主要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孟子·梁惠王上》中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這就是說人與人相處時應該以仁愛人、推己及人,從而形成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親的關系。
王維的詩歌里蘊藏著以仁愛人、和睦相親的社會生態美蘊。這主要受儒家“仁者愛人”的社會生態觀所影響。王維詩里寄寓著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親的意象有很多。如“柳”意象,送別路上的垂柳被詩人附上了對遠行之人的留戀,寄托了對臨行之人的不舍之情。也如“酒”意象,分別時的餞行之酒藏著真切的人情,飽含了詩人對遠游人的一腔深情。更如“云”意象,因著白云無盡的特點,象征著詩人對家人、友人無盡的情思,閃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親。
在王維的詩里,浮云沾染了塵世人情,寄托了人與人之間的難以分離、彼此依戀的情感。王維在《渡河到清河作》一詩中道:
回瞻舊鄉國,淼漫連云霞。[7]
詩人泛舟行于黃河之上,積聚的河水與遠處的天際相接。水天一色,初無所見,遠處忽然顯現出縣城的輪廓,仿佛水天相接處裂開一個口子。順著水流繼續向前行去,清河縣城躍入眼中,還能清晰地看到郊外田野中的桑麻。此時再回望故鄉,卻只能看到水波浩渺,云霞漫天,故鄉已隱入云霞之后,了無蹤跡。云是眼前景,思是心中情。王維對故鄉親友的思念都卷入了這云霞之中,云霞攜著詩人無窮的鄉愁,展現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結。
王維《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一詩有言:
望望行漸遠,孤峰沒云煙。[8]
行至滑州隔著黃河遙望黎陽,綠樹繁盛,一片蔥郁。漸漸地走遠了,黎陽那座突起的孤峰也隱隱沒入云端深處。與對岸的老友丁三也不知要等到何日才能再相聚。詩人對友人的牽掛以及不忍離去之意盡在不言中。這句詩里的云,不再是浮云幾朵,而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被詩人賦予了塵世人情,傳達出了人與人之間依依惜別的美好情誼,營造了和睦相親的氛圍。
王維詩歌里的“云”意象將人情之美顯露無遺,展現了人們和諧相處的友好氛圍以及縈繞在人與人之間淳樸親切的脈脈溫情。王維筆下的那個時代,鄰里之間友善相親、互相幫助,朋友之間友好和睦、彼此牽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溫暖又美好。
三、從“門”意象看忘卻貪欲、回歸本真的精神生態美蘊
精神生態美蘊主要強調的是人與人自身的關系。《孟子·盡心下》中講:“養心莫善于寡欲。”[9]這就是說減少欲望是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孔子也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10]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能自得其樂。也就是說在節儉的生活方式里仍藏著樂趣,不要因過分追逐外物而喪失本真。
在王維的詩歌里,可以看到他忘卻貪欲、回歸本真的精神生態美蘊。這主要受儒家“安貧自樂”的精神生態觀所影響。王維人到中年更向往山水田園的簡單閑適。王維詩歌中的“門”意象就集中表達了詩人追求現實生活的樸素簡單,流露出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安貧樂道的精神世界的建構。
《詩經·陳風·衡門》有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11]毛萇《詩傳》:“衡門,橫木為門,言淺陋也。”[12]衡門即簡陋的住處,其雖簡陋,卻也可做棲息休憩之所。王維常以“衡門”意象入詩,他在《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其三)》中寫道:
所樂衡門中,陶然忘其貴。[13]
正月的最后一天,冬日的余雪猶在,村落之旁的春水水流迅疾。詩人在韋虛心的城南別業之中游賞冬日美景,盛贊韋卿情致高遠脫俗,放浪于湖山之間,視簪纓為身外之物,認為它實不異于塵埃。王維與韋卿陶然自樂于衡門之中,表達了詩人浮生如寄、功業富貴如塵埃的感悟,更展現出詩人不求富貴、回歸自然、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
王維《偶然作》一詩有云: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門里。[14]
詩人寫田舍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農事清閑的時候,便在家中備上薄酒招呼鄰里共飲。居室雖陋,但在老人眼里又何陋之有,且呼鄰里飲酒、怡然自樂。表現了詩人對簡單樸素生活的追求,傳達出詩人安貧樂道的精神。王維詩歌中的“衡門”意象展現了詩人所居住的簡單樸實的現實環境,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王維詩歌里的“門”意象,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隱居者忘卻貪欲、回歸本真的精神世界。詩人通過“門”意象表現了他不為奢華的物質追求所擾,極力追求閑靜淡泊、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展現了他對安貧樂道精神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隱居者自由愜意的生活情趣的贊美。
綜上所述,王維的生態美蘊,對于我們及時反思當下的生活狀態及精神世界,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啟示意義。王維詩歌中的“花”意象啟示我們應該把人類和自然萬物看為一個整體,不要過分追求人類的利益而忽視了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我們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調和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相依共生。“云”意象啟示我們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身邊的人。“門”意象啟示我們不過度追求對物質的享受,應該拋卻心中的貪欲、摒棄心中的雜念、擺脫心中的浮躁,找尋真正的自我,以求獲得詩意的生活。
注釋:
[1]曾繁仁著.美學之思[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第666頁。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5頁。
[3](明)王陽明著;張懷承注譯.傳習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4,第220頁。
[4]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425頁。
[5]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57頁。
[6]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16頁。
[7]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51頁。
[8]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42頁。
[9]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339頁。
[10]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第69頁。
[11]高亨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224頁。
[12](唐)王維著;(清)趙殿成注.王維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100頁。
[13]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163頁。
[14]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第71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明)王陽明著;張懷承注譯.傳習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4.
[3]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高亨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6](唐)王維著;(清)趙殿成注.王維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