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靜,柳海云
(長春大學 管理學院,長春130022)
我國水果以小農種植為主,不突破傳統的運作模式,難以滿足果農自身和消費市場發展的需求。以合作社為紐帶整合果農,供應鏈為載體鏈接資源,將形成一個互利共贏的發展共同體。但合作社快速發展的背后隱含著農民合作社“弱”“散”“空”,“只搭臺、不唱戲”等突出問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相關先進適用生產資料導入小果農”。因此,立足我國合作社和水果產業發展形勢,總結吸收前輩研究成果,以合作社為切入點,提煉出有效的水果供應鏈發展模式,建立科學、具有實操性的指標體系,對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進行評價研究非常有必要。
1.我國水果市場發展現狀及問題
農業農村部《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中指出,“2014—2019年我國水果產量穩居生鮮農產品產量第二位”[1]。雖然我國水果總量大,但在水果進出口貿易中,水果進口量遠大于出口量,貿易逆差呈增長態勢。此外,《平安證券2020年生鮮零售行業全景圖》表明,我國生鮮損耗率為20%,冷鏈流通率為50%[2]。
現實表明:我國水果市場發展還比較粗放,眾多零散果農在種植技術、產銷融合發展、自然災害防治、電子商務技術等方面制約水果市場發展;水果生產與運輸的產業鏈協同發展是必要的。根據國務院2020年食品消費標準,生鮮總需求量將達到4.2億噸,而2018年我國生鮮農產品產量超過11.1億噸,意味著我國生鮮市場結構化供給過剩,進入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買方市場。國內消費市場也更加注重優質產品和服務。綜上,新時代優化我國水果市場發展模式以契合市場需求的形勢是緊迫的,果農的自我整合和產銷供需的需求整合顯得迫不及待。
2.基于合作社為主體構建水果供應鏈的耦合作用
我國水果生產主體是農村果農,合作社作為一個本土化農民組織,能因地制宜地更快開展工作。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我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220萬家,入社農戶大概1.22億,普通農戶成員占比達95.4%。可見,合作社對果農具有很強吸納力。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構建水果供應鏈的耦合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多元融合性。合作社作為一個組織,能匯集各種資源,將更好解決果農在技術成長、理念滯后方面的缺陷,集中資源購買設備以提高品質效率,更好地對接財政、信貸、保險等政策紅利。②規模示范性。合作社易于匯集生產端水果,培育果農自有品牌,解決農產品品質及數量不穩定的問題;更低成本對接物流企業,提高水果鮮度;通過大訂單利益聯結與農資供應商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提高果農安全生產能力和市場議價能力。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模式(如圖1所示),其構成主體包括果農部落、農資供應商、合作社、物流企業和消費者。

圖1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模式
(1)合作社。服務中心,為果農部落提供農事活動系列服務(例如生產資料采購、技術指導、學習培訓、銷售等),直接對接農資供應商和物流企業,購買農事生產資料和物流運輸配送服務。品牌運營中心,圍繞改善、提升水果品質和服務質量,與水果供應鏈上下游建立可信賴的合作伙伴關系,打造消費者信賴的品牌形象。
(2)果農部落。以社員為主、非社員為輔建立的果農集體,負責水果生產的具體農事活動,從合作社采購系列農事生產資料和服務,并依據自愿的原則向合作社供應水果,通過合作社品牌營銷平臺創造更高的水果價值。
(3)農資供應商。向合作社出售化肥、農藥等農事生產資料,以合作社的批量采購訂單信息為依據,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形成有效市場需求導向,規范其經營行為,并注重提供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產品。
(4)物流企業。注重與合作社達成長期合作,獲得更多的訂單,相比于與小訂單小果農合作,更有利于提高顧客滿意度,更能降低水果整體損耗和運輸成本,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利得。
(5)消費者。從合作社營銷平臺購買水果,能降低購買信任危機和水果安全風險,也能降低交易成本,體驗更優質的服務,直接提升消費者的獲得感和購買意愿。
通過三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運作路徑,分析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的特點,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的三流運作路徑
由圖2可知,(農資)物流跨過了果農部落環節,直接由農資供應商流向合作社,再由合作社進行二次分配;(水果)物流則從果農部落到合作社,合作社銷售給消費者,由物流企業將水果從合作社運輸給消費者;信息流和資金流在供應鏈隨著物流進行綜合運作,由合作社鏈接中、上游,合作社與物流企業鏈接中、下游。通過對三流運作邏輯分析,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特點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合作社為核心,物流企業為強紐帶。合作社作為服務主體,一方面為果農部落提供全面服務,把控水果品質和安全,另一方面服務于供應鏈上下游,降本增效。在整個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物流企業鏈接合作社和消費者,充分發揮信息流和物流的增值價值,有效保障商品價值和服務價值。
第二,服務為主業務,信息流為保障。為果農部落生產經營提供更好的服務是推動合作社價值的核心點;而物流企業主要發揮運輸配送服務作用,是實現價值轉換的重要環節。因此,服務是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過程的主業務,同時信息流對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協調程度都很關鍵,保障整個供應鏈業務活動有序開展。
第三,系統性為統籌,階段性為發展。長期而言,隨著合作社運營能力的增強,穩定供應鏈末端消費市場后,將倒逼水果供應鏈中上游形成更緊密的合作;短期而言,由于合作社自身財力和運營能力以及水果供應鏈中下游的惡性競爭,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對不同環節為謀求長遠發展必然采取系統統籌、階段性發展的策略。
選擇指標體系,要結合供應鏈系統特征,也要考慮指標的可得性、科學性,還要考慮緩慢的投資—回報周期性。因此,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是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經濟與效能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尤其是經濟與效能相結合與短期和長期相結合原則,應根據供應鏈發展水平的高低,既要考量獲取指標的經濟與效能對短期運作影響,也要根據成本—報酬回收周期和螺旋式上升客觀規律,指導長期發展運作。
1.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
目前,關于供應鏈整合的績效評價的研究并不多,而績效評價的研究一般采用平衡計分卡[3]。國內外對供應鏈績效評價并沒有形成統一標準,本文以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特點和實地調研情況,以BSC理論模型為基礎,評價指標體系有以下5個維度,即財務、合作社自身運作、消費者、合作伙伴協調合作、合作伙伴學習與成長。
(1)財務維度。供應鏈運作圍繞核心企業展開,考慮經濟與效能相結合,一般選取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財務指標,即合作社的財務。合作社作為互助合作組織,要致力于幫助、帶動社員發展,因此財務指標主要包括合作社財務規模和社員財務利得。
(2)合作社自身運作維度。根據關鍵業務指標評價服務能力是重點評價內容。選取指標主要包括合作社銷售經營、服務社員的質量、內部治理能力和內部結構的合理性[4]。其中合作社銷售水平指標和內部治理能力指標是根據實地訪談調研情況確定的。
(3)消費者維度。主要反映消費者對服務和產品的滿意程度,通過消費者對商品實際價值的主客觀感知、服務滿意度來衡量。選取指標包括客戶獲得感、對合作社的信任、交互體驗、產品穩定性[5]。
(4)合作伙伴協調合作維度。反映水果供應鏈上下游合作的穩定性、信息效率和關鍵節點間運作情況。選取指標包括信息協同程度、合作穩定性、物流協同管理[6-7]。
(5)合作伙伴學習與成長維度。反映供應鏈短期運作管理活動在長期的投資回報效果和良性循環的內生性發展動力上。選取指標包括管理者供應鏈意識、管理者人格魅力、合作社品牌化運作、合作社注入新資源[8-9]。
2.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實地調研訪談,借鑒相關文獻[10-13]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確定了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43個觀察變量。基于擴展BSC理論模型,建立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續 表
基于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界限比較模糊,定性指標多,定量指標獲取難度大且數據不準確。為了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本文采取權值因子判斷法和灰色關聯法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評價。
1. 權值因子判斷法
權值因子判斷法,是一種主觀評價確定權重的方法,通過對同一層級不同指標的重要程度賦值,一般采用4分值:4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比較重要”;2分表示“同樣重要”;1分表示“不太重要”;0分表示“很不重要”。對數據要求比較低,簡單易操作,實用性強。
操作步驟為:①設計、制定權值因子判斷表;②邀請與研究主體相關的專家和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填寫權值因子判斷表;③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計算每一行指標得分值及平均值為:
n為評價指標的項數;aij為橫列指標i和縱列指標j相比,指標得分值;DiR為橫列指標i的總得分;L為專家人數;Pi為橫列指標i的平均分值。
(公式1)
最后,歸一化處理,分別確定不同層次及同一層次不同指標間的指標權重。
2.灰色關聯法
灰色關聯法,通過判斷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之間各因素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擬合程度,判斷因素之間關聯性的大小。在沒有設置母序列時,系統通常將最大數值序列作為參考序列。
首先,確定分析數列,設參考數列(又稱母序列)為:Y={Y(k) |k= 1,2,…,n};比較數列(又稱子序列)為:Xi={Xi(k) |k= 1,2,…,n},i= 1,2,…,m。
其次,將數據初值化(均值化)進行無量綱處理。然后通過軟件分析,計算Xo(k)與Xi(k)的關聯系數為:
ρ∈(0,∞)稱為分辨系數。ρ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ρ的取值區間為(0,1),具體取值可視情況而定。
(公式2)
將權值因子判斷法和灰色關聯法相結合確定最終權重為:
(公式3)

A合作社是山西省隰縣一個集農事資料采購、技術指導、農機服務、農事規范、分級包裝、冷庫儲藏、打包發貨及售后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合作社。目前,合作社覆蓋范圍涉及6個鄉鎮9個行政村,種植玉露香梨面積3200畝,輻射面積20000畝。連續3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19年獲得“中國質量信用3A級示范社”榮譽稱號。
為了準確了解果農、物流企業以及農資供應商在加入以A合作社為主體的供應鏈運作后所產生的效益,在獲得A合作社以及水果供應鏈的相關主體支持后,根據確定的指標體系,邀請3位分別從事物流研究、企業研究、鄉村發展研究的理論專家和5位分別從事農民合作社運營發展、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的中高層管理者對指標權重打分。通過對以A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主體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對獲得的數據采用B=A°R進行運算,本模型將評價共分為4個等級,具體的評價集為:V=(V1,V2,V3,V4)={不太好,一般,比較好,很好}。根據專家打分,運用權值因子判斷法得到的一級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運用灰色關聯法得到的一級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表2 一級指標權重(主觀權重)

表3 一級指標權重(客觀權重)

續 表
結合權值因子判斷法和灰色關聯法確定一級指標的最終權重為:
A=(0.28,0.26,0.22,0.14,0.10)依次計算,得到二級指標權重為:
A1=(0.77,0.23);A2=(0.37,0.31,0.21,0.11);A3=(0.49,0.23,0.18,0.10);
A4=(0.43,0.37,0.20);A5=(0.34,0.27,0.22,0.17)
通過對問卷調查表的回收、整理、統計,得到模糊評判矩陣為:
根據B=A°R,得到一級綜合評價:
財務評價向量B1=A1°R1=(0.023,0.3585,0.443,0.1755)
合作社自身運作評價向量B2=A2°R2=(0.0159,0.1699,0.41855,0.39565)
消費者評價向量B3=A3°R3=(0.0097,0.1519,0.369,0.4694)
合作伙伴協調合作評價向量B4=A4°R4=(0,0.1935,0.719,0.0875)
合作伙伴學習與成長評價向量B5=A5°R5=(0.0246,0.1612,0.5483,0.2659)
將上述評價向量作為上層指標評價矩陣,得到二級綜合評價:

=(0.015168,0.221182,0.469533,0.294117)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以A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屬于較好水平。
通過對以A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的分析可知:該水果供應鏈整體運作情況比較好,尤其是在消費者層面,消費者整體評價很高;在財務、合作伙伴協調合作、合作伙伴學習與成長層面的整體情況也較為樂觀,供應鏈上相關主體對合作社的滿意度較高。雖然在合作社自身運作層面整體評價還比較高,但相比其他維度的運作績效,情況屬最不樂觀的,可能是目前A合作社處于業務拓展階段,相關的模式還在探索嘗試中。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的實際運作情況和專家對指標權重的賦值基本一致,合作社的發展成為驅動上下游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水果供應鏈穩定性的壓艙器,但在合作伙伴協調合作和合作伙伴學習與成長在整個水果供應鏈運作績效評價中所占權重并不大。而以A合作社為主體的水果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協調合作非常受重視,理論與實踐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這可能是個案水果供應鏈的企業各方受現實競爭環境壓力大、協作意識強等因素的影響,與理論認識存在偏差,這有待進一步地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