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彪玲,趙 丹,梁 妍
(蘭州市畜禽育種推廣中心,甘肅 蘭州 730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產品的需求已轉向追求健康、綠色、有機、生態的食品[1],因此林下散養海蘭褐蛋雞就具有較強的市場優勢。海蘭褐是四系配套,商品代母雛全身紅色,公雛全身白色,可以自別雌雄[2]。母雞在成年后全身羽毛基本(整體上)紅色,在尾部上端帶有少許白色羽毛[3]。海蘭褐適合在全國很多地區養殖,適宜于規模化和農戶飼養,具有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產蛋率高、蛋料比高、開產日齡早、產蛋周期長的優良特點。不同的飼養方式對其生長速度、開產時間、產蛋數、耗料量會產生較大影響。在開產后要提供充足的飼料,保證蛋雞自由采食,采食不足會影響卵泡發育,導致后期產蛋率降低[4]。同時,光照、飼料中鈣磷的添加比例、溫度均會影響其生產性能,尤其雞舍的環境溫度對海蘭褐蛋雞的健康和生產力影響很大。因此,只有創造良好的雞舍條件,才可以保證雞的健康,并提高其生產性能[5]。本試驗主要觀察海蘭褐育成蛋雞林下散養與圈舍籠養在生長速度、開產時間、產蛋數、平均日耗料量方面的差別。林下散養是將育成蛋雞投放到林下、通過雞只自由刨食林下的草籽、昆蟲及土壤中的礦物質等,再結合人工補喂全價配合飼料的散養與舍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
1.1.1 試驗動物 選取由蘭州某公司提供的健康無病的9周齡育成海蘭褐蛋雞(600~800 g)1 000只,于2019年7月15日投放到蘭州市畜禽育種推廣中心幫扶村榆中縣貢井鎮套岔峴村作為試驗動物。
1.1.2 試驗飼料 選取由蘭州某公司生產的蛋雞專用全價配合飼料2 000 kg作為試驗飼料。
將1 000只健康無病9周齡海蘭褐育成蛋雞隨機分為2組,一組為對照組(圈舍籠養組),一組為試驗組(林下散養組),每組500只,大小體重均等。其中第一組為圈舍籠養,飼喂蘭州某公司生產的全價配合蛋雞飼料,飼喂方式為自由采食、自由飲水;第二組為林下散養,雞只通過自由刨食林下的草籽、昆蟲及土壤中的礦物質等,再結合人工補喂全價配合飼料的散養與舍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樹林旁邊修建與圈舍籠養組相同的雞舍,雞舍內放置與籠養組相同的全價配合飼料及清潔飲水。試驗組和對照組夜間雞舍內溫度、光照條件相同,但白天試驗組可以在林下及圈舍之間自由活動,可以照曬太陽,對照組雞舍內溫度基本恒定在20℃。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同一人飼養,飼喂相同的蛋雞專用全價配合飼料。試驗期間,每天觀察各組蛋雞采食量、生長速度、精神狀態、糞便情況、雞群的整齊度、飼料的浪費及圈舍的干凈程度等。飼喂14周齡及17周齡時各組生長情況均正常,沒有死亡,并對各組進行稱重,記錄各組開產時間,60周齡、70周齡時平均產蛋數,18~70周齡平均日耗料量等。
經過連續70周的飼養和觀察,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14周齡試驗組蛋雞平均體重1 250 g,對照組蛋雞平均體重1 230 g,試驗組平均體重較對照組高20 g;17周齡時試驗組平均體重1 400 g,對照組平均體重1 350 g,試驗組平均體重較對照組高50 g;試驗組20周齡開始產蛋,對照組21周齡開始產蛋,試驗組較對照組提前1周產蛋;試驗組60周齡平均產蛋250枚、70周齡平均產蛋296枚,對照組60周齡平均產蛋248枚、70周齡平均產蛋290枚,試驗組產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試驗組18~70周齡平均日消耗飼料80 g,對照組18~70周齡平均日消耗飼料117 g,試驗組較對照組平均日消耗飼料少37 g。
結果表明,海蘭褐育成蛋雞林下散養生長優于籠養,試驗組蛋雞飼喂17周齡平均體重、開產時間、70周齡平均產蛋數、18~70周齡平均日耗料量均優于對照組。海蘭褐育成蛋雞林下散養較好、成活率較高、適應性較強,采食較少的飼料可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飼養人員付出的勞動明顯少于圈舍籠養。
近年來,林下散養蛋雞已成為許多地區的支柱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林下散養蛋雞具有投資小、技術需求低、見效快、養殖環境要求低、防疫消毒設施設備需求單一等特點。海蘭褐蛋雞具有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產蛋率高、蛋料比高、開產日齡早、產蛋周期長等優良特點,是吃得少產得多的蛋雞,但不同的飼養方式對海蘭褐蛋雞的生長速度、開產時間、產蛋數及平均日耗料量具有不同的影響,本試驗證明海蘭褐育成蛋雞林下散養較圈舍籠養具有明顯優勢。

表1 海蘭褐育成蛋雞圈舍籠養與林下散養生產性能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