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發展和改革局課題組
龍馬潭區較好的對外開放基礎條件,在服務成渝、接力成渝上大有可為。交通樞紐方面,瀘州港、云龍機場等“水運、高速、鐵路、航空”綜合樞紐已經初步建成;平臺建設方面,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綜合保稅區、瀘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為未來發展提供對外開放平臺;產業發展方面,初步形成以酒業、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商貿物流、港口貿易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新的政策機遇面前,突出龍馬潭區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創新發展、開放合作中心優勢,探索城市主城區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路徑辦法,進而為其他城市主城區發展提供“龍馬潭方案”。
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端發展。著眼于龍馬潭區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構建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樞紐經濟中心。一是做大做強商貿服務業,以西南商貿城、萬達、步步高、富森美家居等為核心,規劃、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商業網絡體系,加速形成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川滇黔渝結合部商貿流通中心。二是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做大做強航運物流和港口貿易相關產業。加快建設西南國際物流城、西南建材產業物流港、瀘州電商快遞分撥中心等物流項目,高質量發展航運物流產業,建立航運物流信息篩選、決策咨詢機制,圍繞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和外貿箱量,大力發展涉水涉港產業,加快建設臨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臨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三是發展涉外貿易。繼續做大做優進口汽車、進口肉類、進口化妝品等進口貿易,做大廈門建發等進口糧食企業在瀘業務規模。四是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動。構建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加快發展科技服務、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會展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五是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尤其是要放大現有商貿基礎優勢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醫療衛生中心和職業教育中心;依托自貿區、綜合保稅區、瀘州港,打造對外開放高地。
推動產業向中高端升級,堅持“量、質、效”并重。做優做強支柱產業,推動飲料食品、化工、機械等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變,實現產業升級向先進制造業發展,加強技術和產品創新,推動酒業、機械產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長江經濟開發區、航空航天產業園等平臺,打造龍馬新興產業孵化平臺,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依托自貿區平臺,積極對外招引高新技術和骨干企業,培育壯大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后續支撐產業。
建設現代農業精品示范區。積極推進傳統城郊型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創意轉變,重點發展服務城市經濟生活的“特色、精品、高效、生態”綠色種養業、生態創意農莊、農村生態旅游等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同時,大力打造現代都市創意農業旅游經濟區,突出龍馬潭區農業的生態休閑、科技示范、城市生活必需品供給功能,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科技種植、深加工技術研發等農業科技服務區,加快發展與現代都市生產生活配套的創意農業觀光休閑、傳統婚慶文化旅游業等都市服務型農業。
深化開放合作,暢通融入雙城經濟圈道路。發揮自貿區、保稅區優勢,把開放合作作為融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必由之路。不僅要打造綜合樞紐,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瀘州打造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機遇,爭取在瀘州港設立國家水運開放口岸,建設“母港+供給港+貿易港”,協同推動川內港口群并聯發展。同時,還要突出南向東向開放式發展,全力放大南向通道運行優勢,推進瀘州—廣州班列有效運營,做優瀘州—昆明鐵水聯運班列,積極融入蓉桂港、蓉桂新、渝桂西部陸海貿易通道,加快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圍繞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強化創新驅動,增強融入雙城經濟圈發展動能。緊緊抓住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科學城機遇,著力強化政產學研用創新。努力創新合作載體。打造產業資源集聚平臺與價值創造平臺,引導園區平臺間協調特色發展,精準承接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推動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加快園區綠色、創新、聚合發展。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合作共建國別產業園、外向型產業示范園、再生資源產業園。大力培育創新主體。以“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為目標,實施企業創新培育工程。支持區內企業、高校與成渝地區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對接成立產業技術研究聯盟,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創新中心等,加快技術服務與研發、項目引進、成果轉化。
努力實施人才強基工程。抓好人才新政,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人才提供“量體裁衣”服務。用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資源,爭取建立“落戶成渝,服務龍馬潭”人才保障機制。著力彌補龍馬潭基礎教育短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充分利用龍馬潭豐富的企業資源,推動龍馬潭區成為川南渝西地區職業教育中心。
謀劃頂層設計,探索融入雙城經濟圈科學之路。規劃是統領未來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對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科學規劃需要群策群力,集中人民智慧,協調多方力量,對于全區向上爭取資金項目起到積極作用。結合部門、行業特點,主動置身于國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之中,研究和討論適合龍馬潭區的規劃方案,為形成龍馬潭區發展規劃方案預留發展空間和合理通道。
高質量發展經濟,高水平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是要統籌好經濟發展的長度和寬度。一方面,要多舉措降低疫情影響,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產業結構的促進作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同時發揮好政府投融資平臺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另一方面,要謀劃好“十四五”時期重大項目支撐,項目支撐是編制規劃的重要內容。在成渝經濟圈范圍內,加快政府、企業和民間項目的互聯互通,拓展重大項目空間,多角度挖掘合作機遇,將更好地為“十四五”時期龍馬潭區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和打造高水平開放先鋒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戰略目標積淀力量。
(課題組成員:童一? 徐靜 王昊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