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政協總工會界別全體委員向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交《關于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提案》。
提案指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大眾消費的持續升級,新就業形態不斷成長,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據統計,我國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約有8400萬人,在就業規模、涵蓋服務類型等方面均處于世界前列。但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整體上仍然薄弱,必須高度重視。
提案提出,當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主要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一些新業態企業刻意規避勞動法律,使用各種方法避免與勞動者直接建立勞動關系;二是部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平臺之間難以被直接界定為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律方面存在突出困難;三是大部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未能參加職工社會保險,面臨很大的職業風險,尤其是無法享受工傷待遇;四是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等問題普遍存在,大多數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承受巨大的身體負擔和精神壓力;五是平臺企業借助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優勢單方制定修改規則、規定等,致使相當多的勞動者被“困在系統里”,民主管理權利無從體現。
與此相呼應的是,住川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省總工會主席田向利在《關于加強互聯網營銷人才體系建設的提案》中呼吁,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營銷人才這一新興群體,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加強規范,并依法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讓他們發揮獨特優勢和作用。
互聯網營銷人才是當前新興業態從業群體的代表。目前,直播電商與短視頻主播帶貨已成為我國互聯網營銷的主流,呈現出井噴態勢。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直播電商行業用戶規模達3.88億人次,預計2021年直播電商整體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規模將接近1.2萬億元。2020年7月,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將 “互聯網營銷師”列入新職業。

“互聯網營銷師”列入新職業。

網絡主播與地方領導開啟助農直播 圖片來自網絡

網絡直播公司職員進行后臺監控? 潘興揚 攝
“引導從業者規范從業,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急需重視、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新任務。”田向利在提案中提出,依托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產生的新職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成長的問題”,如缺乏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導致職業發展穩定性不夠、社會參保率不高、維權機制不全、職業前景不明朗、培訓市場體系跟不上,甚至出現虛假信息、數據造假、欺騙誤導用戶、直播內容違法等行業亂象問題。
“互聯網營銷師群體是繼快遞員、貨車司機等‘八大群體之后,又一新的靈活就業群體,他們既是勞動關系領域中相對弱勢的群體,又是容易出現風險矛盾的群體。”
田向利建議:一是通過各級工會組織,把他們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同時,嚴格執行《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試點開展互聯網營銷師培訓認證工作,研究制定職業認證標準和管理辦法,強化行業監管,嚴厲打擊行業亂象,推動行業實現健康、良性、有序發展。二是依托各級工會組織,加大對互聯網營銷師的關愛和幫扶力度,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隱患。及時完善相關服務保障政策,強化維權服務,依法保障互聯網營銷師群體合法權益,不斷優化互聯網營銷師群體就業從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文環境。三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營銷師在滿足人們新型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既通過直播電商與短視頻主播帶貨等方式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又通過展示生產生活方式、特色風俗文化等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記者發現,除工會組織能力范疇內的對策,《關于加強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提案》更從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強執法監管、強化行業自律等三方面提出建議。
提案建議,立法機關應盡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對包括勞動者、勞動關系等在內的勞動法律基本概念作出定義,在理論和實務界進一步統一認識和適用標準,消除部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適用勞動法律上的現實困難。同時,進一步研究、完善工作時間制度等勞動基準,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人社部門應盡快研究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特征的參保繳費政策,引導更多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特別是積極探索建立政府部門主導的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提案呼吁,切實加強對新業態企業的執法監管,依法整治亂象。司法機關要落實憲法有關勞動權利的規定和相關勞動法律確立的原則、制度,引導各級法院和勞動仲裁機構在符合相關法律精神和原則基礎上創造性地適用勞動法律制度。人社等部門要針對新業態企業勞動用工特點,指導規范企業依法用工,分類量身定制監管規則和標準,提升執法科學性,強化監管精準度,堅決制止刻意規避法律、侵害勞動者權益的短期行為。
提案中還對強化行業自律提出建議,包括通過完善誠信體系、制定社會責任標準等方式,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有關部門加強對相關行業協會的指導、引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行業協會、行業企業代表與相應的產業(行業、地方)工會重點圍繞行業計件工資單價、勞動定額標準等內容,依法開展集體協商,制定行業勞動定額標準、獎懲辦法等行業規范,督促新業態企業規范用工管理。
(本刊記者潘興揚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