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濤 馬冬



中圖分類號:S858.3? ? 文獻標識碼:C? ? 文章編號:1673-1085(2021)2-0025-03
2010年4月以來,我國爆發了一種主要危害蛋鴨和種鴨以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發病急、發病率高(可達100%)、死亡率低(產蛋鴨一般在5%以下)為特征的鴨坦布蘇病毒病(以下稱黃病毒病),該病普及范圍廣,可對我國養鴨業造成重大損失。到目前為止,黃病毒病已流行十多年時間,對該病的流行病學、病原特點、臨床特征、剖檢變化、免疫狀態、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已日漸成熟,但在之前非發病地區、非免疫地區依然呈現流行態勢。
1? 流行病學
2010年春末夏初,該病從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福建等地)開始發病,之后在我國華南、華東、華中、華北等養鴨集中區大面積爆發,對我國養鴨業造成巨大損失。2011~2012年養鴨集中區依然有該病發生,但相對平穩,這可能與患過該病的鴨體內存在一定抗體有關[1]。2016年國內黃病毒滅活疫苗/活疫苗相繼上市,種鴨免疫率幾乎達100%,蛋鴨免疫率達70%以上,黃病毒達到可控狀態;黃病毒的非發病、非免疫區域(如湖南、湖北等地),從2018年6月份開始,黃病毒迅速蔓延、爆發,發病率在35%~50%,嚴重地區發病率高達70%以上。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共有102家養殖戶,有73家發病,發病率達71.6%;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藕池鎮共有96家養殖戶,有34家發病,發病率達35.4%,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黃病毒屬大部分成員為人畜共患病病毒,多種動物均可感染;黃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品種的鴨,以麻鴨最嚴重,鵝、雞等亦可感染,但發病較輕。近幾年,感染宿主稍有變化,肉鴨發病越來越多;李玉峰[2]等報道,除蛋鴨、種鴨發病外,商品肉鴨也可發病;李寧[3]等對1周齡櫻桃谷雛鴨接種黃病毒,對接種鴨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組織中病毒含量以及免疫反應等進行了研究,為黃病毒在肉鴨的發病規律及防控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6~10月份,我們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131家養殖戶進行走訪調查,肉鴨黃病毒發病率為3%~5%,死淘率在10%~20%,見表2。
2020年,有報道指出,黃病毒在安徽、廣東、江蘇、福建等南方養鴨集中區呈現區域性流行,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種雞、蛋雞等家禽坦布蘇病毒病感染率逐漸上升,2020年6~12月份在廣東、廣西、江蘇、湖北等省份均有家禽坦布蘇病毒病檢出。
2? 病原特點
黃病毒科包括丙型肝炎病毒屬、瘟病毒屬和黃病毒屬三個屬,分離的黃病毒與黃病毒屬的恩塔亞病毒群關系很近[4];病毒基因組為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基因組全長約11 kb,由3個結構蛋白(C蛋白、M蛋白、E蛋白)和7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組成[5];病毒粒子呈小球形,直徑40~50 nm,有囊膜,在感染細胞胞漿內復制;病毒對熱(56 ℃15 min失活)、氯仿、乙醚、強酸(pH<5)、強堿(pH>10)敏感,無血凝性,可在雞胚、鴨胚成纖維細胞及多種傳代細胞(如BHK-2細胞、Vero細胞)中增殖[6]。目前,黃病毒同源性雖有一定差異性,但免疫原性相對穩定。
3? 臨床癥狀
蛋鴨/種鴨:非免疫地區或免疫滅活疫苗(1次,1 mL/羽)的地區發病率/復發率較高,見表1~3。雛鴨、育成鴨發病主要表現以翻個、癱瘓等為主的神經癥狀,死亡率較高(未免疫區發病后,死亡率最高可達60%);產蛋鴨發病主要表現一過性降蛋,死亡率較低(多數5%左右);臨床癥狀與之前流行的黃病毒差異性不大,主要表現為高燒和采食量、產蛋率一過性下降。
肉鴨:發病率明顯增加(3%~5%),15~25日齡多發,30日齡以后依然有發病,發病越早,死亡率越高;主要表現為頭頸震顫、站立不穩、翻個、雙腿掙扎呈游泳狀,采食、飲水減少,最后常因飲水、采食困難,衰竭致死,或因翻個等踩踏致死。
種雞/蛋雞:各日齡段雞只均可感染,產蛋期雞群感染后主要表現為病雞活動減少,精神沉郁;采食量不變或降低、采食時間延長;雞群拉稀,料便,糞便白色或綠色;蛋殼顏色變白、變薄,軟殼蛋、畸形蛋比例上升,產蛋率先下降后回升,呈現明顯V字型規律(感染后15~20 d產蛋率下降20%~30%不等,日降蛋幅度在1%~3%,之后產蛋緩慢恢復,但恢復期較長且較難恢復到原來水平)。
4? 病理變化和組織病理學
水禽:腦間質性水腫并呈炎性細胞浸潤;大腦血管擴張、血管壁增厚;肝細胞滲出,表現間質性肝炎;心肌纖維變性壞死、炎性細胞浸潤;生殖系統粘膜毛細血管充血、細胞變性脫落,卵泡膜充血、出血并充滿大量紅細胞,呈出血性卵巢炎[7-9]。剖檢病變主要表現在心臟、腦、卵巢、肝臟和脾臟等部位。
種雞/蛋雞:脾臟腫大;腎臟腫大;卵泡液化、出血、變形等。
5? 治療
目前來看,尚沒有一種藥物能對黃病毒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多數采取對癥治療等措施加以控制。唐維國[10]使用清熱解毒中草藥(含板藍根、金銀花)等增強鴨體免疫力的藥物,同時添加抗菌素(頭孢等),連用6 d,病情得到控制。李玉峰等[4]報道應用中藥扶正解毒、清熱燥濕藥物,配合多維、抗生素等有一定療效。劉子勇[11]等提出,提高鴨體抗病力、控制繼發感染、飲水飼料中添加電解多維及清熱解毒中藥對控制該病有一定效果。黃迪海[12]等用轉移因子輔以抗病毒中藥對28周齡發病種鴨進行治療,取得較好效果。以上諸多方法雖然對黃病毒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從病理學角度出發,僅僅是切斷黃病毒增殖途徑,對于已發病鴨群不能發揮有效治療效果。
6? 預防
由于黃病毒危害極大且缺乏針對性治療藥物,免疫預防成為防治該病的最佳途徑,蛋鴨集中區免疫覆蓋率在70%以上;目前來看,黃病毒活疫苗免疫1次或2次后效果良好,未見復發報道;免疫黃病毒滅活疫苗區域(開產前免疫1次,1 mL/羽),復發率在10%~20%,較高的區域可達40%~70%,見表3。
經過十年時間的流行病學監測和四年時間的免疫摸索,國內對種鴨、蛋鴨黃病毒病的免疫體系(開產前免疫2次活疫苗,青年鴨開產前1個月集中免疫1~2次)已經日趨成熟,種鴨、蛋鴨已經具備合理的免疫程序,配合良好的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可使該病達到良好的控制狀態。但是,隨著肉鴨、種雞、蛋雞等發病率逐漸增加,對其臨床發病規律的研究、免疫情況的調查和防控措施等還需要國內專家及業內同仁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林元朝,王支葉,施希祥,等.蛋鴨新病-鴨黃病毒病[J].養殖與飼料,2011,7:41-42.
[2]? 李玉峰,馬秀麗,于可響,等.一種從鴨新分離的黃病毒研究初報[J].畜牧獸醫學報,2011,42(6):885-891.
[3]? 李寧,石迎,呂傳位,等.鴨坦布蘇病毒病對雛鴨的致病性研究[J].畜牧獸醫學報,2015,46(3):476-481.
[4]? 李玉峰.鴨黃病毒感染研究進展[J].中國家禽,2011,33(17):30-32.
[5]? 陳翠騰.鴨坦布蘇病毒感染對鴨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1-3.
[6]? 張英.坦布蘇病毒在種鴨中垂直傳播及其對種鴨的致病性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5:2-6.
[7]? 劉建濤,孫法良,楊同濤,等.再談鴨黃病毒病[J].2017,9:44-46.
[8]? 羅玲,溫國元,楊俊,等.鴨黃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理組織學觀察[J].動物醫學進展,2012,33(2):129-132.
[9]? 林健,韓春華,陳華林,等.鴨出血性卵巢炎實驗室感染模型的建立[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10):2161-2167.
[10]? 唐維國,施少華,傅光華,等.一例蛋鴨黃病毒病的診治[J].中國家禽,2012;349(2):52-53.
[11]? 劉子勇.鴨黃病毒的防治[J].四川畜牧獸醫,2014:02:59.
[12]? 黃迪海,劉霞,張再輝,等.肉種鴨黃病毒病治療方案探討[J].中國家禽,2013:35(1):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