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景武

加強黨性修養是每個黨員干部的終生必修課。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更加復雜。從固本培元的角度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加強道德修養用之不竭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福建考察時又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要把參加黨史學習教育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自覺從優秀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升華境界,增強黨性修養。
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員要對黨絕對忠誠”,有了忠誠,黨員干部才有政治靈魂、政治定力。要做到政治忠誠。黨員干部任何時候都要政治堅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國文化自古就有持堅守正的傳統,《呂氏春秋·誠廉》中“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贊美那些寧可死去也不愿改變操守的人。做到對黨忠誠、政治過硬,就必須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要做到思想忠誠。思想上的忠誠源于信仰,理想信念堅定,絕對忠誠才有理性基礎。《孟子·告子上》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對黨員干部來講,這個“大者”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對黨絕對忠誠的思想基礎。要做到行動忠誠。對黨絕對忠誠既看政治態度,更看實際行動。《左傳·昭公元年》曰,“臨患不忘國,忠也”。中華民族不乏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表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詮釋出對社會的責任。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能力水平作風考驗之大前所未有,黨員干部必須把工作崗位作為對黨絕對忠誠的檢驗平臺,愛崗惜時,夙夜在公,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績。
新時代是擔當者、奮斗者的時代。敢擔當有作為,是黨和人民對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經常用“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等經典名句激勵我們擔當作為。要有勇于擔當的寬肩膀。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孟子主張“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都以天下為己任,傳達出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從《史記》“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到金代元好問“為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都指出為官者居其位,就要有擔當、敢作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節點,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扛起使命責任,積極應對挑戰、抵御風險、解決矛盾,不斷開拓事業發展的新境界。要有務實干事的真本領。責重山岳,能者擔之。本領不是天生的,要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員干部如果不加強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必須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宋代學者朱熹說過,“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黨員干部加強學習,目的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要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有改革創新的精氣神。改革創新是新時代對黨員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創新的智慧和革新的能力,幾千年前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創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嶄新天地。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運用創新思維,把握創新規律,積極探索實踐,奮力改革創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民齊者強”“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要求全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要站穩群眾立場。我們黨來自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員干部無論權力大小,都是人民賦予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必須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深入扎根群眾。堅持群眾觀點,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落實到行動中。古往今來,許多為官者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于謙的“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再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都體現出對百姓命運的深切關注。古代仁人志士尚且有為民愛民的情懷和境界,作為共產黨人更要始終堅定地同人民在一起,深入到群眾中,體察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帶著責任和感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要真心服務群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員干部必須恪守為民之責,始終堅持“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抓起,從人民群眾最希望辦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腳踏實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政德是黨員干部的從政之基、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黨員干部要自覺立德修身,始終保持高尚的氣節情操。要從嚴修身立德。清代鄭板橋有副對聯:“種十里名花,何如種德;修萬間廣廈,不若修身。”修身立德是對精神世界的塑造。黨員干部要進行自覺的道德養成和積極的道德實踐,自身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爭當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者、共產黨人精神高地的堅守者,以崇高道德情操引領社會風尚。要堅守公道正派。公生明,偏生暗。孔子曰:“政者,正也。”《論語·為政》曾記載,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只有堅持公道正派、選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腳踏實地干事創業,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要始終保持敬畏。朱熹在《中庸注》中談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黨員干部應當時刻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把清正廉潔作為價值追求和人生志向,加強修養歷練,嚴格要求自己,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過好人情關、名利關、權力關,爭做廉潔自律、廉潔齊家、廉潔用權的模范,樹立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