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建設

韓 瀟/圖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讀書,多次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要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但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與思考應是如影隨形、相得益彰,“思”也不能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泛泛而思”“隨便想想”,而應是思考、思辨、思維、思想這一系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逐步升華。
思考,與作者對話。有人經常這樣調侃,“讀書不思考,就像吃飯不消化”。的確,只讀書而不思考,就容易成為“書袋”,人云亦云、邯鄲學步,讓人啼笑皆非。春秋戰國時期的伯樂將軍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寫成《相馬經》,并配以各種馬的形態圖。他的兒子看后覺得相馬很簡單,遂按圖索驥尋好馬,最終竟然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符合書中千里馬的特征,便興高采烈地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可見,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很難善于閱讀的,正如伏爾泰所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因此,當我們讀一本好書時,要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跨越時空,嘗試著與作者交流、探討、學習,把作者的所思所想理解深刻、領悟到位,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汲取知識和營養。
思辨,與“已知”交鋒。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當年蘇格拉底在羅馬針對各種哲學問題,到處找人辯論,才形成了偉大的哲學體系。而很多人在讀書思考的時候,不知道從何入手,不知道應該思考些什么,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嘗試從與作者思辨的角度出發,就像歌德所提倡的“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尤其是當前我們每天處于信息轟炸中,“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一味“來者不拒”地“接收”和“存儲”,而忽視了篩選、辨別,很有可能讓自己的大腦成了別人的跑馬場。這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讀書的時候要經常反思:作者的觀點我是否贊同?為什么?“慎思之,才能明辨之,后篤行之”。經過激烈的碰撞和交鋒,才能加深對內容的深層認知,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思維,與理性握手。思維,就到了對讀書內容進行理性思考和認識的高級階段。一般來說,有歸納思維、演繹思維、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比如,運用發散性思維就是把書中寫到的觀點主張、人物事件,同與這些觀點主張、人物事件有關的或對立的另一個側面聯系起來思考和理解。就像毛澤東同志讀《史記·高祖本紀》,不僅關注思考劉邦的內容,還聯系書中有關劉邦的對立面項羽的描寫來作比較,由此得出“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結論。這也往往涉及思考和思辨的條理、線索和脈絡,需要采集、整理、匯總、分析、判斷等系統而完整的過程,并通過有的放矢、定向閱讀、重點攻關,探索其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讓讀與思豁然立體起來,進一步提高讀與思的效率。
思想,與高人過招。一個人,一杯茶,一本書,看似愜意的讀書,其實更應是一個反復輸入、深思、輸出的閉環過程。這個輸出的最高境界就是創生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思想。“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曾說過,“人是靠思想站立的”。他廣泛閱讀有關的文獻和資料,深入研究了許許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著作,經常一邊閱讀一邊在室內來回走動思考,以致在門與窗之間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條痕跡,就像穿過草地的一條小路一樣,最終寫出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和人類歷史進程。獨立思想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需要通過大量的讀書、思考和實踐,經過思考、思辨、思維等多階段量變到質變的積累積淀。所以,從現在開始,來到書香的世界,感受深思的魅力,期待有朝一日輸出有依據、有邏輯、成體系的見解和觀點,實現從“讀者”變成“作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