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任光莉

上世紀50 年代,為了國家需要,他毅然放棄原有科研方向投身國內還是一片空白的海洋地質學。從完成中國海上第一條地震剖面勘測,到全面推動我國海底油氣勘探工作的展開;從率先開展對渤海、黃海和東海地球物理探測,到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爭得東太平洋理想礦區;從積極推動海洋高新技術探索研究,到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在60 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我國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他說:“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國家需要,我必傾力而為!”
1934 年11 月,金翔龍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成長在戰爭年代,紛飛的炮火、民族的苦難,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愛國的種子。讀中學時,金翔龍就積極參加進步組織,投身地下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急需地質專業人才。1952 年,響應國家號召,金翔龍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大學期間,他多次參加地質勘查工作,足跡遍及西部山脈沙漠,為日后開展地質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前夕,恰逢國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要把青春熱血奉獻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由于曾在柴達木盆地進行過地質勘查實習,金翔龍希望投身到西部開發的地質工作中去。而在此時,他了解到國外海洋研究早已成為一個熱點,而占我國陸地面積1/3 的海洋還是一片神秘的處女地。“我們國家有廣闊的海域,幾乎無人問津,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我們的工作拓展到海洋里面。”于是,他決定轉戰海洋,投身到海洋地質的研究中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馬杏垣。馬老師聽后對他說:“從沙漠到海洋,這條路子對。”
在上個世紀50 年代,海洋科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的領域,海洋地質科學更是有待創建。在王鴻禎老師的推薦下,1957 年,金翔龍找到了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童第周和曾呈奎先生。通過兩位先生的引薦,23 歲的金翔龍來到中科院海洋所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畢生從事的海洋地質研究工作。
一切白手起家,金翔龍發現自己面對的困難,遠比想象的多得多。在童第周和曾呈奎兩位先生的支持與指導下,他開始組建海洋地質實驗室,創建起我國最早的海洋地質研究實體,為我國海洋地質學的建立和包括全國海洋普查在內的早期海洋調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8 年,我國首次開展大規模的海洋普查工作。那時的海上調查,主要是沉積物取樣、水深測量等。地質學出身的金翔龍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海洋普查還要和地質相結合,對海洋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進行探索。”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認可,覺得這有點兒空想。但金翔龍堅持自己的觀點,只有盡快在遼闊的海洋找到石油,才能滿足國家對海洋資源的迫切需求。
在上世紀50 年代,我國的石油資源與技術主要依賴蘇聯援助。后來中蘇關系破裂,我國的石油供給一度面臨緊張的局面。探索海洋石油資源就成了當務之急。而要在海底找到石油,就要進行海底地震勘探。通過不懈努力,他們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征程。1959 年,金翔龍帶領我國第一個海洋地震隊成功完成了我國海上第一條地震剖面(龍口—秦皇島)的勘測,實現了中國海上勘測“零的突破”。根據海上地震勘測及鉆井資料,金翔龍識別出渤海是一個斷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積的構造盆地,并劃分出其海底構造單元,評價了其海底油氣遠景,指出渤海西南部為油氣富集區。
隨后幾年,他全身心投入到中國邊緣淺海的海底勘查與研究中。1960 年,他協助地質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質部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隊,開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氣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選擇海南海鶯歌海為第一個海上油氣勘探工區的建議,并于1966 年協助石油部進入渤海,全面推動了我國海底油氣勘探工作的展開。
經略海洋,不僅要開發利用我國領海內的海洋資源,也要在國際海域爭得和維護屬于自己的海洋權益。自1980 年起,金翔龍就展開對沖繩海槽和東海陸架地殼結構的勘查,編制出1:200 萬比例尺的沖繩海槽構造圖,為維護我國大陸架權益提供了重要依據。
1985 年,金翔龍調入位于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從1987 年開始,他以中方首席專家的身份與德、法等國合作,在南海和東海展開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為主的大規模海底勘探,獲得了包括南海地殼構造、構造演化以及錳結核、富鈷結殼等新型海底礦產的新發現、新認識。
“八五”期間,他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陸架及鄰近海域勘查和資源遠景評價研究》,建立中國大陸架及鄰近海域環境與資源信息庫、劃界數據與方法庫,并按海洋法公約提出大陸架與鄰近海域的各種劃界方案,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大陸架與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海洋權益維護。這一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金翔龍也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稱號及獎章。
大洋礦產資源一直以來是國際資源爭奪的焦點。上個世紀80 年代,在聯合國的批準下,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在國際海域劃分了很多理想礦區,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而這些海底礦產,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稀缺資源。為了獲得這些礦產資源的開發權益,1990 年,我國正式向聯合國提出申請,爭得屬于我國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金翔龍受命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籌委會會議,接受聯合國技術專家組對我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申請的技術審查,最終為我國爭得了15 萬平方公里的東太平洋理想礦區,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 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和大洋礦區登記國。此后,他主持國家重大專項《大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開發》,為在我國登記礦區內圈出的15 萬平方公里的勘探目標區,最終圈定 7.5 萬平方公里的富礦區奠定了可靠的基礎,也為我國進入大洋勘探開發的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1 年,金翔龍領導的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又在西南印度洋獲得面積為1 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于2014 年在西北太平洋又獲得面積為3000 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合同區,使我國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三種資源、三塊礦區”的國家。
60 多年孜孜不倦地耕耘探索,金翔龍為我國創建和發展海底科學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成為我國海底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和學科帶頭人。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來,金翔龍始終將學術思想瞄準世界最前沿,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將科研工作與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緊密相連。早在上世紀70 年代末,他就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建了現代化的地球物理技術系統。上世紀 90 年代,他先后在國家海洋局、大洋協會等組建起現代化的海底探測與信息處理系統,為國家海洋局承擔大洋海底勘探開發和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基礎環境與資源評價等國家重大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金翔龍積極推動海洋“863”項目的啟動與實施,他主持的相關工作打破了國外軟件的長期壟斷。項目組研制開發的多波束探測實時監控和處理系統、聲學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對我國海底探測、海洋調查、海洋測繪和海底科學等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進入21 世紀,面對國家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的嚴峻形勢,金翔龍積極推動我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勘探研究,并于2001 年2 月與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狀及我國的對策”為主題的第160 次香山學術研討會。2007 年,我國在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可燃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 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在海底鉆探獲得水合物實物的國家。2017 年5 月,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技術的國家。
金翔龍深知,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依靠人才隊伍的拉動,要建設海洋強國,迫切需要年輕的海洋人才。一直以來,金翔龍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在他的帶領下,一批批年輕的科研人員已成為我國海底科學研究的中流砥柱,在國家海洋事業中肩負重任。
如今,年逾八旬的金翔龍依然奮斗在科研一線。他說:“我已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只想盡力多做些工作,為年輕人鋪鋪路,海洋廣袤的舞臺真正屬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