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春階

黎 青/圖
我正在寫長篇小說《芝鎮說》,小說中有一個主人公叫陳珂,原型是陳克烈士。上初中時,我就知道陳克。干了記者后,一直想寫他。幾年前,我到萊蕪采訪,在萊城工業區(口鎮)黨群教育基地展廳,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看一幅幅圖片,睹一件件文物,耳畔恍惚有炮聲隆隆。在最下層,被一個名字“砰”地擊中,那名字瞬間照亮了我:陳克!
這個陳克,難道是我從小就知道的陳克烈士嗎?他不是安丘市景芝鎮的嗎?怎么成了萊蕪的?蹲下來,我仔仔細細,一字一句,端詳著。
陳克,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軒(懋宣),字曙東。山東省萊蕪縣第五區馮家林村人。抗戰初期,與鬼子周旋的朱茂軒被追趕,躲到陳大娘家,幸免于難。朱茂軒感激陳大娘,遂改名陳克。
是他!我見過他的畫像,年輕的畫像。他就義時年僅32 歲,他曾是我老家的縣委書記,也就是現在經常說的“父母官”。
我老家景芝,新中國成立前是中共淮安縣縣委駐地。縣委辦公地點,設在德國人建的教堂里。1981 年秋,我考入景芝一聯中,我們的學生宿舍就是那座教堂,教堂地上鋪著麥草,我們四仰八叉地躺在上面睡,但我們當時不知道陳克就是在這里被叛徒告密后被捕的。那是1945 年9 月15 日下午3 時,鎖鏈叮當響著,鎖住了高擎火炬的人,但沒鎖住他的嘴巴,在押解去濰縣登車時,陳克慷慨陳詞。
1945 年深冬的一天,寒風刺骨,陳克等人被剝去上衣。各種酷刑,讓他遍體鱗傷。但他目光炯炯,從容鎮定,與難友們一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之后跳入敵人早已挖好的土坑,從容赴死。
陳克的事跡,我從小耳熟能詳,但我不知道他生在萊蕪。當時,即使知道萊蕪,也弄不清具體方位。沒想到,在這里看到了。我的心一緊,默念了兩遍:老首長安息!老首長安息!
1956 年5 月,景芝烈士紀念碑落成。碑呈四棱柱形,碑身兩面分別刻著“革命烈士紀念碑”“踏著革命烈士血跡前進”的字樣。碑下半部刻著陳克等烈士英勇就義的經過和陳克烈士傳略。我上高中時,每到清明節,都會到這里掃墓。
也就在紀念碑落成的那年初冬,作家陳顯榮專門寫過一篇散文《汽車路過景芝站》。當時,他還是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從諸城去濰坊,路過景芝車站,看到了紀念碑。“我坐在汽車南邊的座椅上,把頭伸向窗外,懷著無限敬仰的心情,凝望著高聳在景芝車站南邊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是那么高大、莊嚴,每逢看見它,我心里就浮現出一個個威武、可親的革命戰士……”正在他暢想時,有個患盲腸炎的病人要上車。可是車已滿員,這時一位解放軍戰士說:“讓他趕快上車,我下去!”戰士說罷,跳下了車。病人上車后費力地轉過頭來,推開擋住自己視線的家人,感激的目光投向站立在車門口的年輕軍人。大伙兒的眼睛也隨著他的目光轉向車外,向那位年輕的解放軍同志投去敬意。詩人寫道:“我再次回首仰望那高聳入云的革命烈士紀念塔,直到塔影漸漸退出我的視線。而退不出我腦海的,是這位年輕軍人的影子,伴著思緒總在心中回旋:他要乘下一班車了,也許要等兩三個鐘頭,他也許還有很要緊的事情吧?不會耽誤嗎……汽車路過景芝站,有美德的光亮照徹心靈。一路想著那位年輕軍人,想著革命烈士紀念塔:烈士為人民的利益倒下,人民讓烈士的精神站起來;軍人關鍵時刻給百姓讓出座位,百姓不會忘記這位軍人。不會忘記一個人,是心中有了這個人的位置。”
不會忘記一個人,是心中有了這個人的位置。在我的故鄉,在我們的心里,一直有著陳克的位置。他的英名刻在石碑上,寫在縣志上、名人錄里。他成了地地道道的景芝人、安丘人。但是陳克的誕生地是萊蕪萊城,他的出發地是萊蕪萊城,那里有一片圣土,我來朝圣。她的優秀兒子,把鮮血灑在了我故鄉的土地上。
聽著萊城人的口音,我揣摩著陳克在我的老家發動群眾時的聲音。我們老家人,聽到帶有饒舌口音的陳克的話,肯定要捂嘴笑的。我想,有獨特之音,也有獨特之容。正如參天大樹,枝干、根葉為容,風吹而生天籟之聲;一竿竹笛,竅孔、竹質為容,吹而生出動聽樂聲。陳克的音容,一定打動了我的老家人,他們微笑完,會端上一杯熱辣辣的白干酒。不知陳克書記可曾喝酒?縣志記載,他能跟百姓炕頭上促膝談心,一定是離不了酒的,因為我老家的人,都好酒。不喝酒,咋能交心?
我一直放不下陳克。后來我了解到,1942 年初夏,陳克在高粱地里打鬼子,小鬼子恨得牙根癢癢,萊蕪城日軍憲兵司令部就把陳克的妻子還有5個哥哥都抓了去,押在萊城,想用他們做人質,要挾陳克投降。這是6 口人的命啊!陳克絲毫沒有退縮,找人送給小鬼子一個紙條:“你要殺我一口,我就殺你十人,血債還要用血來還!投降是絕對辦不到的!”最后,陳克的家人賣了地才把6 位親人從虎口里救出。
面對紀念碑,我一遍一遍地自問:當年先烈們心腸有時比鐵還硬,有時又比蛋糕還軟。在骨肉和信仰之間,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信仰,心里得經受多大的煎熬和糾結、撕扯乃至撕裂,矛盾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猶豫還是決斷?是彷徨還是吶喊?是跪著還是站著?是腐爛還是燃燒?是毀滅還是茍活?是委曲求全、賣身求榮,還是氣宇軒昂、氣有浩然、凜然不可侵犯?
陳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今年初,我終于下了決心,要用小說塑造一個烈士形象。而原型就是陳克。小說中的主人公陳珂被活埋,芝鎮的鄉紳“我爺爺”公冶祥仁去祭奠這位英雄。我寫著寫著,覺得應該讓“我爺爺”公冶祥仁給陳珂寫個誄文。于是,我就替“我爺爺”代擬了。寫完已是深夜,坐在電腦前,一團溫熱,奪眶而出。誄文附后,敬請方家正之。
壯士陳珂誄并序
維民國三十四年臘月十五日乙酉,壯士陳珂就義。嗚呼哀哉!大地寒凝,生靈涂炭。君從天命,振臂一呼,拯黎民于水火;熱血滿腔,挽狂瀾于既倒。殫精竭慮,夙夜在公。惜乎春秋三十有二,赍志而歿。誰謂不傷?誰謂不痛?非夫貞壯之氣,勇烈之志,豈能臨敵引義,以死殉節者哉!辛稼軒論朱熹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吾引念君。芝鎮不才公冶祥仁熏沐敬撰斯誄,哀以送之。其辭曰:
幼入私塾,苦攻詩書;繼就新學,負笈萊蕪。鉤深探賾,味道研機。倭寇西侵,投筆從戎。骨肉人質,禽獸喪心病狂,君血債血還明志。與寇遭遇,匿于陳家,舍命護佑,化險為夷。滴水涌泉。易名陳珂。芝鎮拓荒,火炬高擎。厚德不孤,必有芳鄰。夤夜交心,相見恨晚。酣暢之約,淋漓待期。心照神交,唯我與子。感昔緣淺,志各高厲。我若夕陽,業已西沉;君比朝日,前路無垠。如何短折,背世湮沉。我聞積善,神降之吉,宜享遐紀,長保天秩,如何斯人,而有斯難。奸佞擋道,壤吞忠良,豈可饒恕?承諱忉怛,涕淚霑襟。冰裂心碎,我欲何依?獨特之音,必有卓異之容。參天大樹,枝干、根葉為容,風吹而生天籟之聲;一竿竹笛,竅孔、竹質為容,君奏而生動聽樂聲。壯士音容,動地感天,街號巷哭。浩氣醒我,為命前驅。如何奄忽,棄我夙零。游魚失浪,歸鳥迷棲,星墜無寄。嗚呼哀哉!我將假翼,飄搖高舉,起登景云,會與天穹。舉聲增慟,哀有馀音。魂兮往矣,梁木實摧。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