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清

鹿 毅/圖
年初,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集五福的新年禮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禮2021》。有網友發現,出版社的禮盒把“福”和“禍”弄混了。在被指出謬誤后,出版社響應迅速、認錯干脆、理賠到位,最大程度消除了影響、挽回了聲譽。
人民文學出版社態度誠懇,虛心接受批評,積極改正不足,在為其叫好的同時不禁讓人想起“聞過則喜”一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別人對子路指出的缺點錯誤,子路都持高興和歡迎的態度。宋代陸九淵也曾講,“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意在勸誡人們,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過錯時應當高興,知道自己的過失時不自欺欺人,改正自己的錯誤時態度堅決。
歷史上不乏“聞過則喜”的經典故事。呂岱是三國時吳國的大臣,有個叫徐源的人,經常指出呂岱的過失,呂岱非常感激他,并跟他交上了朋友。在交往中呂岱發現徐源不僅為人坦蕩,而且很有才華,便推薦他做了官。徐源做官后,每當發現呂岱的缺點,仍然像從前一樣直言不諱地當面批評,呂岱也照例每次都很虛心接受。對此,朝中有不少官員議論,說:“徐源真不知好歹,是呂大人推薦他做了官,他非但不報知遇之恩,還偏偏跟呂大人過不去!”呂岱聽了這些議論,對眾人說:“徐源能當面指責我的錯誤,是為了我好啊!這正是他在報答我的知遇之恩。”呂岱這種虛懷若谷、聞過則喜的品格,贏得了人們的稱贊。
實際上“聞過則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人們大多喜歡聽好聽的話,聽悅耳的話,聽到批評多少會有些不舒服。都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明代名相張居正就沒有“聞過則喜”的雅量。張居正搞文化專制,有個叫何心隱的聯合眾學子,聲稱要聲張正義,逐張去位。張居正將其定性為“妖人”,下令全國緝拿他。周敦頤在《周子通書》說某人有了過錯而不聽別人的規勸,就像對醫生隱瞞自己的疾病,寧可毀滅自身也不醒悟。多么愚昧頑固!
現實生活中,做不到“聞過則喜”也不泛其人。有的人是聞過則辯、聞過則跳,甚至聞過則怒。有的人明知自己錯了,卻想方設法掩飾過錯、文過飾非;有的人認為提意見就是“揭傷疤”、跟自己過不去,立即火冒三丈,反唇相譏;更有甚者,容不得半點“異見”,對言其過的人穿小鞋,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批評,實乃諱疾忌醫,養癰遺患。
聞過,實際上是借“外力”與“眾智”在替自己“除塵”,與其說是接受批評,不如說在助你成長。而別人愿意幫助你,實際上是你的貴人,說明他看重你、在乎你,這樣的好事,求之不得。所以,有了錯誤,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與氣度,從善如流,虛心接受。在批評中汲取營養,立行立改,這樣才能更好自我完善,成就更完美的自己。